尊重心灵体验抒发真情实感的研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体悟与感受,让学生形成真实的内在体验。文章提出要尊重内心直觉,在合理捕捉内心体验中抒发真情实感;尊重观察所得,在客观呈现事物中抒发真情实感;尊重情感体验,在准确倾吐自我中抒发真情实感,养成学生抒发真实情感的习惯。
  关键词:内心直觉;观察所得;情感體验;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31-01
  学生习作是学生基于自身对社会、生活体悟进行的心灵感悟式的交流碰撞。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敢于说真话,善于表达真情,绝对不能养成胡编乱造的习作陋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体悟与感受,让学生形成真实的内在体验。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已经越发成熟,内心蓄积的情感认知也越发丰富。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适切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抒发真情。
  一、尊重内心直觉,在合理捕捉内心体验中抒发真情实感
  每一位作家在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他们都是以生活作为自己磅礴的背景,注重自己心灵对心灵的感觉,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选用最为妥帖的语言呈现出来。而生活资源之于习作教学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中,学生面临的尴尬并不是无话可写,而是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他们无法从中辨析出值得写的内容。于是,学生就开始尝试泛泛而写,不管什么都直接往作文里面装,结果不疼不痒,失去了对生活最原始、最敏感的感知,学生的习作自然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尴尬之中。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养成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呢?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尊重自身的心灵感知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身边的小能人》写作时,很多学生最初的选材都是数学王子、书法达人等千篇一律的内容。试想,学生没有对生活的自主感觉,如何能够选择契合自身感受的适切题材呢?于是,教师进一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震撼自己心灵的小能人。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小能人便应运而生了:义卖推销王、电脑杀毒高手、汉字输入快手……为什么学生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思路,遴选出一个个如此生动而具有可写性的素材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以自身的心灵感知为出发点,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他们选择使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的素材,便于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尊重情感体验,在准确倾吐自我中抒发真情实感
  长久的教学禁锢,让学生创作情思衰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中寻找问题的根结。于是,就开始让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范文,这样的举措尽管在一定时间内,对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长久习作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多直接的意义。长此以往,甚至会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有的模式和套路中,导致适得其反的教学弊端。鉴于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入手,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程度,从而让学生在柔软心灵的触动下,表达出自己的价值情思。例如,在写《一件有趣的事情》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入手,搜寻曾经让自己感受快乐的事件,依据自身的心灵标准对素材进行选择。在学生选定了素材之后,引导学生依据事件开掘其中最值得去细致描写的趣味价值点,将细节扩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给予学生现有的答案,不同的生命个体对于趣味点的选择也会完全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自主确定的趣味点才是契合学生心灵体验的,学生在描写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对于生活的感知与理解,往往都会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认知。只要教师善于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感受,就会形成鲜明的价值认知,从而为细化习作内容、表达自我感受奠定基础,学生的习作也才能够流淌出独特的情感意蕴。
  三、尊重观察所得,在客观呈现事物中抒发真情实感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要想表达自己的认知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准确的观察上。没有观察的悦纳,就不可能有倾吐的真实。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的观察,其角度、层面也会不同,观察的结果自然也会大相径庭。当下习作教学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不尊重学生的观察认知,常常通过硬性评判的手段让学生将并非自己的观察体悟的言语呈现出来。明明不美,却要学生装出一副陶醉的样子,表达着自己言不由衷的话语;明明心静如水,却要写出激情澎湃的语言。长久于此,不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直接告诉学生,自己观察到什么就写什么,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就应该写成什么样。比如在写荷花时,有的学生认为荷花很美,纯洁中散发着清香;有的学生则在观察之后觉得荷花过于张扬,没有品位可言。同样的事物却引发了不同的观察体验,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归于统一,而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体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做出了表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习作是学生基于自身对社会、生活体悟进行的心灵感悟式的交流碰撞。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敢于说真话,善于表达真情,绝对不能养成胡编乱造的习作陋习。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仅仅关乎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历练,更关乎到学生内在思维能力和观察活动的实践,更与自身心灵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感触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实现学生在习作中说真心话、抒真性情,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观察所得、尊重学生内心意识的切实感受、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才能真正获取写作能力的长久进步。
  参考文献:
  [1]茆洁丽.游戏与想象——对小学语文写作趣味性教学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5(15).
  [2]彭娟.浅谈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15(02).
其他文献
英山一中要求高三学生每人捐款1000元替学校还债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英山是国家级贫困县,人才培育是当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但当地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教育经费相对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学校若是为了适应新高考发展形势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本无可厚非。但举债3000万,不是个小数目,资金的筹措是否合理、規范,资金的使用是否正当,也应受到严格检验。从根本上讲,破解学校从学生身上薅羊毛的现实困境,还得在增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文章从巧用故事激发兴趣,课前诵读营造氛围,专题阅读提高修养等方面入手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旁观生”,本应成为学习主角的他们却因各种原因成为旁观者。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立足成才,从两种类型的“旁观生”入手,通过症状观察、把脉分析、开设处方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使他们由旁观变为主动参与。  关键词:立足成才;旁观生;转化;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
如何构建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共同探讨的话题。教师要结合农村学校的现状,构建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 要:现今,《新数学课程标准》重点提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倡导“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中的常识融于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因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将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知识,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摘 要:从提供丰富、适宜的幼儿读物,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丰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三方面研究幼儿语言的教育和发展。指出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语言;交流;阅读;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
【关键词】 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整合;  挖掘教材;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1—0110—01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与动态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静态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情景引入,趣化课堂,共享资源,寻求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学生自主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近年来,高校改名方兴未艾,尽管社会上对此多有诟病,并有高校因更名引发风波,但高校更名依然热度不减。  最近几年,我国二三线城市的高校纷纷改名,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改名风”。高校热衷于改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学校改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但不会因此就迈入一流大学的行列。因为频繁改名会割裂高校长久的发展历史,也会影响校友与学校深厚的母校情結,这些都不是高校在寻求
2018 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着力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即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12 年基础教育阶段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
“减负”近期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关于什么是“负”,陈宝生部长有明确的回应:“我们讲的负担主要指的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超过了教学纲要的这一部分负担。”这一句话表明,要将教学内容限定在大纲之内,教学不得超綱。  “减负”绝不仅仅是从孩子的书包里去掉几本书那样简单,给予学生的人生更多可能性,做好人才分流工作,是一种减“负”;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减“负”;为学生的心灵松绑,去除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