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是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存在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对困难学生的确定、正确的资助观及怎样还学校资助于教育加以研究并对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农村中学;困难生;资助金;困难生的确定;资助观;还资助于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是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资助贫困中小学生新方法,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得更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后,农村贫困中学生在校的经济基础方可保障,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可通过“奖、勤、补、助”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在实践中也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必须准确。确定受资助困难中学生工作中往往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部分农村中学生家里确实困难,但因为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不敢说自己家里困难,不提出要资助的;二是部分农村中学生自家并不困难,但爱攀比,总觉得自家困难,不如其他人,要求资助的。三是有的班主任只凭学生穿着打扮,不做实际调查工作去判断是否困难;还有的班主任一般就优先照顾单亲家庭和学生自己报上来的,正好符合名额就不再追问是否困难等。资格审查,一般询问一下学生家庭基本困难情况,估计一下困难程度,从而有可能导致该资助的没资助,不该资助的资助了,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四是上级发放的资助金额有限,有的班主任就觉得给谁都一样,仅凭自我感觉,“独断专横”认定。甚至还存在走后门,凭关系“徇私舞弊”的现象。有的学生家长有地位有势力,个别班主任为了人情,难免出现顺水推舟“滥用职权”的腐败现象。面对上述种种资助贫困中学生出现的乱象,学校资助专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对象一定要把关,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对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不出差错。资助专干要积极主动的联系班主任,下村入户,进行家访,了解管辖区的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切实做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料准确无误。特别是一些家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农民,他们对国家的助学政策不了解,利用这样的家访也正好把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
2.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助观,及时消除一些负面影响。农村贫困中学生受到资助,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必须积极应对。
首先,对受资助中学生再教育工作没有统一有效开展,直接影响中学生对受资助的认知态度,产生错误的认识。对于真正家庭经济困难而获得了助学金资助的中学生来说,可能被有些中学生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既没在学业上起到激励,也没在劳动上有所付出,更难说在心灵上有所感恩。作为学校的资助专干,要和各班主任紧密配合,做好受资助中学生及其他没享受资助的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国家的资助政策帮助了一个贫困但很和睦的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带来的温暖,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对贫困学生无非是一件喜事。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就自然地成为主要问题。作为一名贫困中学生,通过国家的资助,贫困生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而且也间接地解决了因为贫困而产生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或许并不美丽 ,或许并不是花朵,但有爱的呵护,有热心资助事业的爱心人士的浇灌,他们被爱呵护,明天他们一定会贡献自己回报社会,国家、学校、领导、老师对他们的选择不是一个错误 ,他们会顽强的拼搏,跨过每道坎坷,超越每一次挫折,他们会很顽强,很勇敢。在爱的路上,他们会风雨无阻,永不服输。昨天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今天太阳已经升起。正如一个受过助学资助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不畏家境的贫困,我们不惧生活的压力 ,我们不怕金融的危机 ,我们会依然顽强坚毅,我们会仍旧拼搏努力,我们会继续好好学习,有你们与我们同在,明天我们一定会让爱之虹绽放更加灿烂多彩虹。”
其次,要加强对受资助的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受资助的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我国当前初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部分受资助的中学生助学资金拿到手后,有去买零食的,有坐车去城里吃喝一顿的,有偷偷去网吧上网的。受资助的中学生从“贫困”到“暴富”, 对于享受资助金的责任与义务不清楚,手里一下拿着许多钱,不知道怎么做。班主任也没有进行正面引导与教育他们如何将资助金保管好、如何将资助金合理的利用。更甚的是中学生也没有计划用钱的意识,更不会因为接受了各方面的资助,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针对这些情况,学校的资助专干要和班主任一起加强受资助的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申请助学金开始全程伴随,在评选之中边评比边教育,让他们通过全程实际参与来理解助学金资助贫困中学生的意义。资助专干和班主任要以班会座谈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领会助学金资助贫困中学生的精神,教育每一位受资助的同学按照助学金资助要求进行使用。现阶段的学校资助工作中,划定家庭经济条件从最富有到最贫困之间是没有级次、没有台阶的直线,人为的分档定级会使因名额受限而使部分未能享受助学金资助的中学生心理失衡。只有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校的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再次,要注意对部分受资助对象的心理进行辅导。自卑是农村初中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由于其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入初中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悬殊较大,农村中学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相对落后,使他们视野狭窄,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很大差距,自信心严重受挫,加上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刺激,他们又具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态,他们变得特别渴望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自尊心相对更强。久而久之,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形成性格上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等严重缺陷。资助专长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校受资助中学生的前提下,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各种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他们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法。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消除性格上的缺陷,走出贫困的阴影,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些受资助的中学生最终能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真正强者,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3. 加强受资助中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部分受资助中学生家,从小学到初中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而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他们把“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更有甚者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不公,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一点感恩之心。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长期承受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极少部分中学生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陷入了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误区。农村学校的大多受资助中学生拿到资助金后都是直接交给家长。而家长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善孩子生活,将钱投入教育中,更多的是用于自己的生计。有的家长拿着资助金去买化肥农药,甚至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拿着资助金赌博去了……造成资助金的享有人的权利被剥夺,家长成为资助金的真正使用消费者,改变了“资助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实际上,农村中学生家长能够把困难生资助金用在学生生活上的有,比如花在孩子的衣物、学习用品上,而用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的少。表面上资助的是学生,倒不如说资助的是中学生家长的生活。所以,来自教育上的资助应该还原于教育,补助的应该是学生生活费开支、学习开支。资助金如何花,花在学生身上了没有,该不该还于教育本身,作为资助专干,一定要多与陷入困境的学生家长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学生资助金的性质,正确正视自己家庭面临的困难,想办法自救,而对自己子女获得的资助金一定要用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面对家庭困难,不等不靠、不怨不怠,在寻求帮助的同时,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努力走出困境。要让受资助的中学生家长明白自己今天的困难是暂时的,要有信心战胜困难,好好的生活,教孩子学会坚强,好好学习,时日成材,回报社会,回报关心、资助困难学生的好心人。
总之,在农村中学生资助的過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研究和及时的解决。只要不断的对资助工作加以总结,完善各项资助措施,农村困难中学生资助的积极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关键词】农村中学;困难生;资助金;困难生的确定;资助观;还资助于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是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资助贫困中小学生新方法,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得更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后,农村贫困中学生在校的经济基础方可保障,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可通过“奖、勤、补、助”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在实践中也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必须准确。确定受资助困难中学生工作中往往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部分农村中学生家里确实困难,但因为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不敢说自己家里困难,不提出要资助的;二是部分农村中学生自家并不困难,但爱攀比,总觉得自家困难,不如其他人,要求资助的。三是有的班主任只凭学生穿着打扮,不做实际调查工作去判断是否困难;还有的班主任一般就优先照顾单亲家庭和学生自己报上来的,正好符合名额就不再追问是否困难等。资格审查,一般询问一下学生家庭基本困难情况,估计一下困难程度,从而有可能导致该资助的没资助,不该资助的资助了,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四是上级发放的资助金额有限,有的班主任就觉得给谁都一样,仅凭自我感觉,“独断专横”认定。甚至还存在走后门,凭关系“徇私舞弊”的现象。有的学生家长有地位有势力,个别班主任为了人情,难免出现顺水推舟“滥用职权”的腐败现象。面对上述种种资助贫困中学生出现的乱象,学校资助专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对象一定要把关,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对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不出差错。资助专干要积极主动的联系班主任,下村入户,进行家访,了解管辖区的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切实做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料准确无误。特别是一些家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农民,他们对国家的助学政策不了解,利用这样的家访也正好把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
2.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助观,及时消除一些负面影响。农村贫困中学生受到资助,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必须积极应对。
首先,对受资助中学生再教育工作没有统一有效开展,直接影响中学生对受资助的认知态度,产生错误的认识。对于真正家庭经济困难而获得了助学金资助的中学生来说,可能被有些中学生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既没在学业上起到激励,也没在劳动上有所付出,更难说在心灵上有所感恩。作为学校的资助专干,要和各班主任紧密配合,做好受资助中学生及其他没享受资助的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国家的资助政策帮助了一个贫困但很和睦的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带来的温暖,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对贫困学生无非是一件喜事。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就自然地成为主要问题。作为一名贫困中学生,通过国家的资助,贫困生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而且也间接地解决了因为贫困而产生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或许并不美丽 ,或许并不是花朵,但有爱的呵护,有热心资助事业的爱心人士的浇灌,他们被爱呵护,明天他们一定会贡献自己回报社会,国家、学校、领导、老师对他们的选择不是一个错误 ,他们会顽强的拼搏,跨过每道坎坷,超越每一次挫折,他们会很顽强,很勇敢。在爱的路上,他们会风雨无阻,永不服输。昨天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今天太阳已经升起。正如一个受过助学资助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不畏家境的贫困,我们不惧生活的压力 ,我们不怕金融的危机 ,我们会依然顽强坚毅,我们会仍旧拼搏努力,我们会继续好好学习,有你们与我们同在,明天我们一定会让爱之虹绽放更加灿烂多彩虹。”
其次,要加强对受资助的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受资助的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我国当前初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部分受资助的中学生助学资金拿到手后,有去买零食的,有坐车去城里吃喝一顿的,有偷偷去网吧上网的。受资助的中学生从“贫困”到“暴富”, 对于享受资助金的责任与义务不清楚,手里一下拿着许多钱,不知道怎么做。班主任也没有进行正面引导与教育他们如何将资助金保管好、如何将资助金合理的利用。更甚的是中学生也没有计划用钱的意识,更不会因为接受了各方面的资助,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针对这些情况,学校的资助专干要和班主任一起加强受资助的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申请助学金开始全程伴随,在评选之中边评比边教育,让他们通过全程实际参与来理解助学金资助贫困中学生的意义。资助专干和班主任要以班会座谈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领会助学金资助贫困中学生的精神,教育每一位受资助的同学按照助学金资助要求进行使用。现阶段的学校资助工作中,划定家庭经济条件从最富有到最贫困之间是没有级次、没有台阶的直线,人为的分档定级会使因名额受限而使部分未能享受助学金资助的中学生心理失衡。只有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校的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再次,要注意对部分受资助对象的心理进行辅导。自卑是农村初中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由于其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入初中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悬殊较大,农村中学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相对落后,使他们视野狭窄,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很大差距,自信心严重受挫,加上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刺激,他们又具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态,他们变得特别渴望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自尊心相对更强。久而久之,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形成性格上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等严重缺陷。资助专长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校受资助中学生的前提下,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各种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他们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法。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消除性格上的缺陷,走出贫困的阴影,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些受资助的中学生最终能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真正强者,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3. 加强受资助中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部分受资助中学生家,从小学到初中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而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他们把“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更有甚者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不公,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一点感恩之心。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长期承受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极少部分中学生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陷入了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误区。农村学校的大多受资助中学生拿到资助金后都是直接交给家长。而家长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善孩子生活,将钱投入教育中,更多的是用于自己的生计。有的家长拿着资助金去买化肥农药,甚至有的家长不务正业,拿着资助金赌博去了……造成资助金的享有人的权利被剥夺,家长成为资助金的真正使用消费者,改变了“资助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实际上,农村中学生家长能够把困难生资助金用在学生生活上的有,比如花在孩子的衣物、学习用品上,而用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的少。表面上资助的是学生,倒不如说资助的是中学生家长的生活。所以,来自教育上的资助应该还原于教育,补助的应该是学生生活费开支、学习开支。资助金如何花,花在学生身上了没有,该不该还于教育本身,作为资助专干,一定要多与陷入困境的学生家长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学生资助金的性质,正确正视自己家庭面临的困难,想办法自救,而对自己子女获得的资助金一定要用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面对家庭困难,不等不靠、不怨不怠,在寻求帮助的同时,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努力走出困境。要让受资助的中学生家长明白自己今天的困难是暂时的,要有信心战胜困难,好好的生活,教孩子学会坚强,好好学习,时日成材,回报社会,回报关心、资助困难学生的好心人。
总之,在农村中学生资助的過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研究和及时的解决。只要不断的对资助工作加以总结,完善各项资助措施,农村困难中学生资助的积极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