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的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跨文化在世界上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学习与来自不同的文化国家的人沟通,就是学习文化的信号。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意义,对于真正掌握、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差异现象,提高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多地意识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01-02
1 引言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可以在非语言交际获取的信息比人们所说的要更多。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更多的在履行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在交谈中引起礼仪的分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西文化的相互约束,并得到发展。
因此,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中作用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的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脱离语言行为或其他的非语言行为,孤立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难以奏效。研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对于真正掌握、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差异现象,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非语言交际和礼俗的含义及意义
2.1 非语言交际的含义
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包括体态语、副语态、客体语、环境语。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交涉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作为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形态,并具有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其所以封闭是因为它在形式上有规定性,稳定性,是一种精密代码。其所以开放是因为它会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内涵上的迥异。[2]
2.2 礼俗的含义
礼俗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初礼俗是指祭祖敬神,后来逐渐衍变成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统称。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关于礼俗,越是上层社会,有时对一些繁文缛节越不特别地严守。在下层社会,却反而更重视。礼俗分为服饰,生活,交际等等.
2.3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与意义
语言既反映文化内容,也受文化的制约。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通过实验制定了这样一个公式: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交流中有巨大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3]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以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惟一途径,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也有人不了解非语言交际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语言交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有效的交际目的。同时,非语言交际也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没有非语言交际内容的交际是不成功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伯林格(Dwight Bolinger)(1999)认为:“对语言的大多数描写中,人们总是低估或者忽视身势的作用,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对信息的语言即命题的语言的描写,只有信息语言才能用文字卓有成效地表达”。[4]但是,即便是这样一种语言,在说话时也需要通过身势来点出是真是假,肯定还是怀疑,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语言的其他一切形式,对身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在语言交际时起着重要作用。
3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当人们点头微笑、坐立不安或满脸通红时,人们在发出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常常是潜意识发出的。人们在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任何对这些约定的违反就等于告诉对方之间的关系应暂时重新确定。试想在握手表示友好的文化约定前提下,两个熟人见面,其中一个伸出手来而另一个却视而不见,结果会怎样呢?不言而喻,对伸出手这一友好表示视而不见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心:他不愿与之友好,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其实在人们交际中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超过了言语方式传递的信息。他们和言语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方面是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上的,但就大多数情况来说,他们是约定俗成。从社会习得的。[5]
4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外语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人外语教学的课堂,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希望学生学会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目的语国家的人一样正确,流利和自然。母语味儿越少越好。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教学对象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可靠跨文化交际。而不是要将他们改变成为目的语国家的人。
因此,对学生懂得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要求应与语言交际行为有所不同,语言行为应当越正确越地道越好,非语言交际行为却只要求正确、得体和自然地传达和接收交际信息,不要求学生的言谈举止像外国人,而是要他们学会避免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外语教学帮助学生尽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尽量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并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在翻译中或与目的语国家人交谈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语言交际行为相结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不讲清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含义也难以准确理解。如何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作为语言的传授者,引导者更要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5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6]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參考文献
[1] 宋莉. 跨文化交际导论[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 Glanes, Gloria J., Katherine A. Dams, and John K. Brilhart. Communicating in Groups.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3] Scoutt, Michael D., and Steven R Brydon. Dimensions of Communication. Mountain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 张巨文. 非语言信息的交际价值[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 殷定芳. 李晓华.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
[6] 王允. 跨文化交际与非言语准则[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1)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orl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 global village. Cultural interflows in the world are irreversible trends.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another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means learning that culture’s signals as we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all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s beyond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multi-cultures. To improve our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norm, we shall take full cognizance of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multi-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norms; cultural discrepancy;communication teaching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01-02
1 引言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可以在非语言交际获取的信息比人们所说的要更多。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更多的在履行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在交谈中引起礼仪的分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西文化的相互约束,并得到发展。
因此,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中作用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的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脱离语言行为或其他的非语言行为,孤立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难以奏效。研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对于真正掌握、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差异现象,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非语言交际和礼俗的含义及意义
2.1 非语言交际的含义
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包括体态语、副语态、客体语、环境语。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交涉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作为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不仅仅只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形态,并具有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其所以封闭是因为它在形式上有规定性,稳定性,是一种精密代码。其所以开放是因为它会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内涵上的迥异。[2]
2.2 礼俗的含义
礼俗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初礼俗是指祭祖敬神,后来逐渐衍变成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统称。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关于礼俗,越是上层社会,有时对一些繁文缛节越不特别地严守。在下层社会,却反而更重视。礼俗分为服饰,生活,交际等等.
2.3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与意义
语言既反映文化内容,也受文化的制约。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通过实验制定了这样一个公式: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交流中有巨大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3]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以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惟一途径,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也有人不了解非语言交际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语言交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有效的交际目的。同时,非语言交际也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没有非语言交际内容的交际是不成功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伯林格(Dwight Bolinger)(1999)认为:“对语言的大多数描写中,人们总是低估或者忽视身势的作用,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对信息的语言即命题的语言的描写,只有信息语言才能用文字卓有成效地表达”。[4]但是,即便是这样一种语言,在说话时也需要通过身势来点出是真是假,肯定还是怀疑,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语言的其他一切形式,对身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在语言交际时起着重要作用。
3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当人们点头微笑、坐立不安或满脸通红时,人们在发出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常常是潜意识发出的。人们在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任何对这些约定的违反就等于告诉对方之间的关系应暂时重新确定。试想在握手表示友好的文化约定前提下,两个熟人见面,其中一个伸出手来而另一个却视而不见,结果会怎样呢?不言而喻,对伸出手这一友好表示视而不见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心:他不愿与之友好,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其实在人们交际中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超过了言语方式传递的信息。他们和言语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方面是建立在生物遗传基础上的,但就大多数情况来说,他们是约定俗成。从社会习得的。[5]
4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外语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人外语教学的课堂,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希望学生学会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目的语国家的人一样正确,流利和自然。母语味儿越少越好。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教学对象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可靠跨文化交际。而不是要将他们改变成为目的语国家的人。
因此,对学生懂得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要求应与语言交际行为有所不同,语言行为应当越正确越地道越好,非语言交际行为却只要求正确、得体和自然地传达和接收交际信息,不要求学生的言谈举止像外国人,而是要他们学会避免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外语教学帮助学生尽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尽量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并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在翻译中或与目的语国家人交谈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语言交际行为相结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不讲清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含义也难以准确理解。如何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作为语言的传授者,引导者更要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5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6]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參考文献
[1] 宋莉. 跨文化交际导论[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 Glanes, Gloria J., Katherine A. Dams, and John K. Brilhart. Communicating in Groups.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3] Scoutt, Michael D., and Steven R Brydon. Dimensions of Communication. Mountain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 张巨文. 非语言信息的交际价值[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 殷定芳. 李晓华.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
[6] 王允. 跨文化交际与非言语准则[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1)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orl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 global village. Cultural interflows in the world are irreversible trends.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another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means learning that culture’s signals as we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all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s beyond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multi-cultures. To improve our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norm, we shall take full cognizance of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multi-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norms; cultural discrepancy;communicatio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