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101名非英语专业的文科入学新生进行语用失误试题测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语用失误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同时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23-03
英語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应该注重语言形式在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及语言行为的交际意义。假如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产生语用失误,从而产生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目前把英语语用知识引入外语教学计划已为外语界同人所公认。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及语用失误的研究如何,如何输入语用知识及输入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纲。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通过对101名文科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测试和对十名学生的访谈,对其语用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描述出该类学生语用知识方面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为外语教学的语用知识的输入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1 调查
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为非英语专业新生语用失误情况。调查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见附录)。此次调查包括社交语用问题(题1-6);和语用语言问题(题7-14)。对象为我院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01名入学新生,他们分别来自社工、法律、青少文科系。目的是了解其语用知识现状,描述分析语用成因,并为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语用语言的失误
这类失误包括:(1)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用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2)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以母语形式结构套用英语。调查问卷7-14为多重选择题,每题开头是一段情景描写,注明了双方的社会关系及谈话的地点环境等,大多是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结果如下:
(1)第七题与第十一题测试学生对语言法的掌握情况。第七题测试反意疑问句,情景是 中国学生丢了钱包,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美国学生问到: “So you did not think of calling Lost and Found office, did you?” 39%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yes”,62%的学生选择“no”。英文“yes”在反意疑问句中的作用与汉语“是的”作用不同,它只是对动词的本意部分的肯定(不含其否定结构)。说明有一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反意疑问句的回答上出现语用错误。第十一题是关于英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情况,题中的“You must find Bob easy-going.” 和“You should find Bob easy -going.”有很大的区别。这涉及到谈话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谈话的前提。 must 是有根据的猜测,should用于没有根据的臆断。说话者是鲍勃的女朋友她应使用must 而不是should。此题的答对率仅为148%。
(2)第八题要测试的是,当饭店服务员请顾客重复所说的话时,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根据汉语的语用习惯,请求别人重复话语最常见的就是“什么”但如果在英语中使用语意相同的“what”对于操英语的本族人来说,“what”听起来似乎是生硬的回答,而不是请求。此题有17.8%的学生答错。显然这些学生以母语形式结构套用了英语,导致交际失败。第九题和第十二题是同一类题型,测试学生是否套用母语的形式。结果答对率分别接近98%和96%,然而经过访谈,我们得知有些学生的答案是通过排除法。
(3)语用语言错误还包括语言习得者对英文多义词的误解上。第十题的情景为一位美国人请一位朋友去他家,看完光盘后,他对中国学生说“This film is terrific.”选择“Do you think it is so terrible”的学生比率为31.7%。选择“I’m glad you like it”的学生为68.3%。第十四题的情景为一对夫妻在家中等待他们的远方朋友来拜访。妻子希望他能把可爱的孩子也带来,她说“Did he say he was going to bring the baby girl with him?” 86.1%的学生选择“Well, he did.” 只有13.9%的学生选择“Well, he didn’t say he was going to”。原因是学生并不知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谈话者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的要求。而这一语意是要通过上下文,即情景来推测出来的。第十三题情景为一位中国学生去拜访他的美国朋友,他应该说 “Can I come to your house tomorrow?”还是 “Can I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有47%的学生选择的错误答案,52% 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
2.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而造成的失误,它与双方的文化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
(1)测试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部分的得分比语用失误得分高。如第一题、第三题和第四题的答对率分别为97%、95%、92%。归纳分析这三道题我们发现这三道题有一些共同点,既这些题均为邀请他人称赞他人,答案的选择上基本为表示感谢。同时如此高的答对率也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基本功打得较好。
(2)第二题为一位中国女孩正在一位美国朋友家吃饭,她还没有吃饱,当女主人问她“Won’t you have another cake”她若想再要的话,应该如何回答。9.8%的学生选择“No, thank you. I’m full”70.2%的学生选择“Yes please”,19%的学生选择“Thank you”。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学生按中国习俗套用了英国国家的习俗,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饿着肚子回家。因为美国人认为吃饱了就是吃饱了,主人不会再给她盛饭。而中国人要再三推辞才会真的接受。选择第三种答案的学生会让主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是添饭还是不添。
(3)第五题的情景是,学生在教室里向老师问候时采用什么表达方式。17.8%的学生选择“Good morning, teacher”, 5.9%的学生 选择“Good morning”, 76.2%的学生选择“Good morning, Miss Green”,其中有一张空白卷。很明显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学生套用了汉语的问候习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这样的问候语颇为奇怪。
(4)第六题的情景为美国教授送别中国客人赵先生,赵先生应该如何告别。85.1%的人答“Good bye, see you”,5.9%的人答“Don’t bother to see me off,”7.9%的人选择“Stop here please”,一人未选。第二及第三个答案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操英语的本族人感到很困惑。
3 讨论
尽管调查是以我校学生为主,我们的看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同时我们也感到这对同类学校的外语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将我校文科学生的语用失误做如下描述:
3.1 语言语用失误较多。这种失误具体表现在:
(1)词汇层面上的失误。例如,不能正确理解多义词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失误率占31。7%。对于副词出现在话语开始处的意义不甚了解,答错率占861%。
(2)语法层面的失误。情态助动词使用错误失误率占852%,对英语反意疑问句的错误回答的答错率占387%。
3.2 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语境理解词汇和话语的意义。例如第七题、第十题、第十一题等反映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
3.3 套用汉语表达方式。答错率为17%。
3.4 社交语用失误相对来说较少。这说明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3.5 语言语用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发展不平衡。换言之,语言语用能力低于于社交语用能力。
从以上结论大致可看出,我国英语教育强调培养交际能力的努力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大多数中学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教学中融入语用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与事实表明,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语用知识教学仍做得不够,更谈不上达到系统化。语用知识不但应该输入而且应该列入教学计划。因为语用内容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教学理论,我们试图就英语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1)在输入正确的语言形式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其言外行为的意识:
对语境的最狭义的理解就是语言的上下文,既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换句话来说,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这些客观条件和背景指的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语言活动。因此,对语境的确切理解離不开这些语言外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语言的系统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这包括:
1)话语教学。结构相异的句式功能可能会相似,而同一句式结构并不一定表示它只有一种功能。例如:
Pass me the sugar.
I want you to pass me sugar.
Will you pass me the sugar?
Can you pass me the sugar?
Would you pass me the sugar?
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sugar?
在特定的情景中用特定的语调来说这些话,可能对听话者产生同样的效果。
再如“May I” 句式可作为问句表示“许可”,也可作“可能”来发挥交际功能
May I trouble you with a question?
They may have seen the film.
2)词汇教学。学生不但应该学习词的所指,词与词的搭配及掌握学习完成完整的句子的能力,还应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并达到用词得体。如副词“well”出现在话语的开始处,它的意义很难说是“好”,它的 释义应根据语境而定,如:
a. How long have you known him?
Well, I should say about five years.
b. Do you have an umbrella?
Well, 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rain.
c. Do you like chamber music?
Well, no, not really.
根据上下文,a中well的意义相当于“请等一下,让我想想”。b中well表示说话人惊奇的感想,下雨是出乎他的预料之外的。c句中的well表示说话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的踌躇。他认为问话人期待的是一个肯定的答复,而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似乎可以是对方为将听到一个自己不原听到的反映作好思想准备(何兆熊,1999)。
(2)利用课堂结合所学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输入语用规则
1)解决文化问题:顾名思义,解决问题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是给出一个文化背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通常是语篇水平上的。这些问题通常是关于礼仪、人际交往。笔者把它称为案例分析或任务教学。小组活动之后,可以找一到两个小组到前边演示,之后教师给予评估。在教师反馈中,应该解释为什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一种解决方法是正确的,而其它的是不合适的。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印象,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具有成就感。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涉及文化事、问题、价值。学生看完电影或录象后,教师对所学的进行讲解归纳。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给予结实并给予反馈,既而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演使得文化现象更加逼真也更易记忆。例如,在讲主题为饮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为学生提供多种在饭店吃饭的的电影片段。然后结合听力材料介绍麦当劳快餐服务流程。最后要求学生模仿录象表情、动作、语言等,结合教师提供的实物、场景、及表达方式进行对子活动:“在麦当劳吃饭”
当然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但应该教育学生使之对异国文化产生兴趣和移情,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进行评价的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通过文化对比,认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发扬光大。
3)邀请母语为英语的本族人到课堂与学生交流,使他们更多地接触目的语文化:
母语为英语的本族人参与课堂语言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目的语社会成员, 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真实有趣。他们可以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本国的文化特征。学生不是从书本学到抽象的文化知识,而是获得具体的真实的交流。
(3)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除了有意识地利用课堂结合所学文章介绍有关语用规则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学、英美概况等选修课或系列讲座,利用第二课堂放映英语电影、录象,推荐现代文学作品及跨文化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多与外国人交往,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注重 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多媒体能够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语用能力,因而倍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创造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活动,使用得体的英语语言。如可以设置买车贷款、问路、餐厅点菜、结帐、预定房间、租房、看病、信用卡使等情景,用动画配上纯正的英语,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到情景中去,进行人机对话。还可以在网上创造形形色色的虚拟实景,供学生使用。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中,可以到虚拟的纽约大都市一睹它的风采。他们可以到中央公园游览、第五大街购物、参观帝国大厦和大都会博物馆等,同时也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练习英语交际能力。
(4)培养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因为只有教师本人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较强的与较强的语用知识,才能得心应手的适时地在课堂各个教学环境和环节中融入目的语文化几及语用知识充分发挥一切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的作用。一种方法就是给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跨文化和语用学系列讲座。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机会。教师在国外经历的文化冲击有利于在教学中进行西方习俗、讲话规则、社交利益的介绍,这种亲身体会比转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要生动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陆建平.旅游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例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9)
[3]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Arts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language errors and solutions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has made a study of art students’ pragmatic failure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ir pragmatic knowled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 words】Non-English majors; pragmatic failure; sociopragmatic failur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23-03
英語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应该注重语言形式在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及语言行为的交际意义。假如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产生语用失误,从而产生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目前把英语语用知识引入外语教学计划已为外语界同人所公认。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及语用失误的研究如何,如何输入语用知识及输入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纲。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通过对101名文科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测试和对十名学生的访谈,对其语用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描述出该类学生语用知识方面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为外语教学的语用知识的输入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1 调查
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为非英语专业新生语用失误情况。调查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见附录)。此次调查包括社交语用问题(题1-6);和语用语言问题(题7-14)。对象为我院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01名入学新生,他们分别来自社工、法律、青少文科系。目的是了解其语用知识现状,描述分析语用成因,并为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语用语言的失误
这类失误包括:(1)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用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2)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以母语形式结构套用英语。调查问卷7-14为多重选择题,每题开头是一段情景描写,注明了双方的社会关系及谈话的地点环境等,大多是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结果如下:
(1)第七题与第十一题测试学生对语言法的掌握情况。第七题测试反意疑问句,情景是 中国学生丢了钱包,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美国学生问到: “So you did not think of calling Lost and Found office, did you?” 39%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yes”,62%的学生选择“no”。英文“yes”在反意疑问句中的作用与汉语“是的”作用不同,它只是对动词的本意部分的肯定(不含其否定结构)。说明有一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反意疑问句的回答上出现语用错误。第十一题是关于英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情况,题中的“You must find Bob easy-going.” 和“You should find Bob easy -going.”有很大的区别。这涉及到谈话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谈话的前提。 must 是有根据的猜测,should用于没有根据的臆断。说话者是鲍勃的女朋友她应使用must 而不是should。此题的答对率仅为148%。
(2)第八题要测试的是,当饭店服务员请顾客重复所说的话时,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根据汉语的语用习惯,请求别人重复话语最常见的就是“什么”但如果在英语中使用语意相同的“what”对于操英语的本族人来说,“what”听起来似乎是生硬的回答,而不是请求。此题有17.8%的学生答错。显然这些学生以母语形式结构套用了英语,导致交际失败。第九题和第十二题是同一类题型,测试学生是否套用母语的形式。结果答对率分别接近98%和96%,然而经过访谈,我们得知有些学生的答案是通过排除法。
(3)语用语言错误还包括语言习得者对英文多义词的误解上。第十题的情景为一位美国人请一位朋友去他家,看完光盘后,他对中国学生说“This film is terrific.”选择“Do you think it is so terrible”的学生比率为31.7%。选择“I’m glad you like it”的学生为68.3%。第十四题的情景为一对夫妻在家中等待他们的远方朋友来拜访。妻子希望他能把可爱的孩子也带来,她说“Did he say he was going to bring the baby girl with him?” 86.1%的学生选择“Well, he did.” 只有13.9%的学生选择“Well, he didn’t say he was going to”。原因是学生并不知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谈话者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的要求。而这一语意是要通过上下文,即情景来推测出来的。第十三题情景为一位中国学生去拜访他的美国朋友,他应该说 “Can I come to your house tomorrow?”还是 “Can I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有47%的学生选择的错误答案,52% 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
2.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而造成的失误,它与双方的文化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
(1)测试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部分的得分比语用失误得分高。如第一题、第三题和第四题的答对率分别为97%、95%、92%。归纳分析这三道题我们发现这三道题有一些共同点,既这些题均为邀请他人称赞他人,答案的选择上基本为表示感谢。同时如此高的答对率也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基本功打得较好。
(2)第二题为一位中国女孩正在一位美国朋友家吃饭,她还没有吃饱,当女主人问她“Won’t you have another cake”她若想再要的话,应该如何回答。9.8%的学生选择“No, thank you. I’m full”70.2%的学生选择“Yes please”,19%的学生选择“Thank you”。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学生按中国习俗套用了英国国家的习俗,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饿着肚子回家。因为美国人认为吃饱了就是吃饱了,主人不会再给她盛饭。而中国人要再三推辞才会真的接受。选择第三种答案的学生会让主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是添饭还是不添。
(3)第五题的情景是,学生在教室里向老师问候时采用什么表达方式。17.8%的学生选择“Good morning, teacher”, 5.9%的学生 选择“Good morning”, 76.2%的学生选择“Good morning, Miss Green”,其中有一张空白卷。很明显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学生套用了汉语的问候习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这样的问候语颇为奇怪。
(4)第六题的情景为美国教授送别中国客人赵先生,赵先生应该如何告别。85.1%的人答“Good bye, see you”,5.9%的人答“Don’t bother to see me off,”7.9%的人选择“Stop here please”,一人未选。第二及第三个答案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操英语的本族人感到很困惑。
3 讨论
尽管调查是以我校学生为主,我们的看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同时我们也感到这对同类学校的外语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将我校文科学生的语用失误做如下描述:
3.1 语言语用失误较多。这种失误具体表现在:
(1)词汇层面上的失误。例如,不能正确理解多义词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失误率占31。7%。对于副词出现在话语开始处的意义不甚了解,答错率占861%。
(2)语法层面的失误。情态助动词使用错误失误率占852%,对英语反意疑问句的错误回答的答错率占387%。
3.2 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语境理解词汇和话语的意义。例如第七题、第十题、第十一题等反映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
3.3 套用汉语表达方式。答错率为17%。
3.4 社交语用失误相对来说较少。这说明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3.5 语言语用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发展不平衡。换言之,语言语用能力低于于社交语用能力。
从以上结论大致可看出,我国英语教育强调培养交际能力的努力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大多数中学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教学中融入语用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与事实表明,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语用知识教学仍做得不够,更谈不上达到系统化。语用知识不但应该输入而且应该列入教学计划。因为语用内容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教学理论,我们试图就英语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1)在输入正确的语言形式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其言外行为的意识:
对语境的最狭义的理解就是语言的上下文,既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换句话来说,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这些客观条件和背景指的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语言活动。因此,对语境的确切理解離不开这些语言外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语言的系统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这包括:
1)话语教学。结构相异的句式功能可能会相似,而同一句式结构并不一定表示它只有一种功能。例如:
Pass me the sugar.
I want you to pass me sugar.
Will you pass me the sugar?
Can you pass me the sugar?
Would you pass me the sugar?
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sugar?
在特定的情景中用特定的语调来说这些话,可能对听话者产生同样的效果。
再如“May I” 句式可作为问句表示“许可”,也可作“可能”来发挥交际功能
May I trouble you with a question?
They may have seen the film.
2)词汇教学。学生不但应该学习词的所指,词与词的搭配及掌握学习完成完整的句子的能力,还应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并达到用词得体。如副词“well”出现在话语的开始处,它的意义很难说是“好”,它的 释义应根据语境而定,如:
a. How long have you known him?
Well, I should say about five years.
b. Do you have an umbrella?
Well, 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rain.
c. Do you like chamber music?
Well, no, not really.
根据上下文,a中well的意义相当于“请等一下,让我想想”。b中well表示说话人惊奇的感想,下雨是出乎他的预料之外的。c句中的well表示说话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的踌躇。他认为问话人期待的是一个肯定的答复,而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似乎可以是对方为将听到一个自己不原听到的反映作好思想准备(何兆熊,1999)。
(2)利用课堂结合所学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输入语用规则
1)解决文化问题:顾名思义,解决问题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是给出一个文化背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通常是语篇水平上的。这些问题通常是关于礼仪、人际交往。笔者把它称为案例分析或任务教学。小组活动之后,可以找一到两个小组到前边演示,之后教师给予评估。在教师反馈中,应该解释为什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一种解决方法是正确的,而其它的是不合适的。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印象,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具有成就感。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涉及文化事、问题、价值。学生看完电影或录象后,教师对所学的进行讲解归纳。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给予结实并给予反馈,既而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演使得文化现象更加逼真也更易记忆。例如,在讲主题为饮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为学生提供多种在饭店吃饭的的电影片段。然后结合听力材料介绍麦当劳快餐服务流程。最后要求学生模仿录象表情、动作、语言等,结合教师提供的实物、场景、及表达方式进行对子活动:“在麦当劳吃饭”
当然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但应该教育学生使之对异国文化产生兴趣和移情,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进行评价的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通过文化对比,认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发扬光大。
3)邀请母语为英语的本族人到课堂与学生交流,使他们更多地接触目的语文化:
母语为英语的本族人参与课堂语言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目的语社会成员, 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真实有趣。他们可以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本国的文化特征。学生不是从书本学到抽象的文化知识,而是获得具体的真实的交流。
(3)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除了有意识地利用课堂结合所学文章介绍有关语用规则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学、英美概况等选修课或系列讲座,利用第二课堂放映英语电影、录象,推荐现代文学作品及跨文化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多与外国人交往,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注重 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多媒体能够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语用能力,因而倍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创造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活动,使用得体的英语语言。如可以设置买车贷款、问路、餐厅点菜、结帐、预定房间、租房、看病、信用卡使等情景,用动画配上纯正的英语,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到情景中去,进行人机对话。还可以在网上创造形形色色的虚拟实景,供学生使用。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中,可以到虚拟的纽约大都市一睹它的风采。他们可以到中央公园游览、第五大街购物、参观帝国大厦和大都会博物馆等,同时也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练习英语交际能力。
(4)培养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因为只有教师本人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较强的与较强的语用知识,才能得心应手的适时地在课堂各个教学环境和环节中融入目的语文化几及语用知识充分发挥一切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的作用。一种方法就是给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跨文化和语用学系列讲座。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机会。教师在国外经历的文化冲击有利于在教学中进行西方习俗、讲话规则、社交利益的介绍,这种亲身体会比转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要生动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陆建平.旅游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例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9)
[3]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Arts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language errors and solutions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has made a study of art students’ pragmatic failure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ir pragmatic knowled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 words】Non-English majors; pragmatic failure; sociopragmatic failur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