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医疗干预效果。方法:依从随机原则,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4例,展开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疾病症状、机体体征及检查数据等進行详尽记录并对比。结果:经常规医疗方式及机械通气方式的联合救治后,患者心动异常、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表征均有效缓解,血氧分压检测等指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差异可比。结论:救治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时,机械通气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为抢救患者争取足够的时间,显著提升了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衰竭;神经内科;治疗;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056-01
现阶段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技术中,机械通气技术也得到较为成熟且有效的医疗运用,进而可显著提升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几率。本研究针对本院神经内科选取机械通气方式及常规医疗方式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救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救治效果显著,观察分析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从随机原则,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有10例;患者年龄范畴(29-76岁,平均年龄(51.7±3.2)岁,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发作时间均为2h-10 d。
1.2方法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后,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给予其吸氧、吸痰等常规医疗干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后,要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医疗救治:(1)患者出现呼吸紊乱临床表征,或者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的情况;(2)患者接受经鼻导管给养治疗后,仍存在呼吸紊乱、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临床表征,且血氧分压检测数值低于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数值低于90%。
1.3观察指标
检测本研究所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及血氧分压指数情况,并对比。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后的医疗效果具体划分为干预显效、干预有效、干预无效。
1.4 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医疗资料数据,采用SPSS23.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检验选择t值,计数资料表示选择百分比,P<0.05时,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方式及机械通气方式的联合救治后,临床表征得到有效缓解,医疗有效占比达83.33%,血氧分压检测等指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详见表1、表2,(P<0.05),差异可比。
3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部出血疾病,由于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多会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现象,进而产生对脑血流灌注的极大影响,诱发患者脑干供血不足症状,而当患者的延髓部位出现缺血缺氧情况时,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出现的概率极大,抢救不及时或者情况严重都会对患者造成死亡威胁。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枢神经冲动减少、呼吸紊乱、呼吸肌无力,导致其呼吸功能下降。现阶段神经内科针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多采用吸痰、吸氧等常规医疗方式,纠正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变化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呼吸紊乱临床表征,或者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的情况,或者血氧分压检测数值低于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数值低于90%等情况时,及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医疗救治。本研究针对本院神经内科选取机械通气方式及常规医疗方式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救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患者中有6例患者应丘脑出血疾病导致其颅内压升高,,进而诱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症状,临床医疗干预中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脱水医疗干预,降低其颅内压,并对患者性气管切开术,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在具体应用机械通气医疗救治等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医疗护理,最大限度的规避呼吸机并发症现象的出现,降低呼吸机依赖性、脱机困难等现象的出现,防止患者出现肺部顺应性下降、呼吸肌萎缩等临床表征。
本次研究依从随机原则在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的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24例开展,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发作时间均为2h-10 d。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疾病症状、机体体征及检查数据等进行详尽记录,并检测本研究所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及血氧分压指数情况,并对比。发现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医疗救治后,临床表征得到有效缓解,医疗有效占比达83.33%,血氧分压检测等指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树起.神经内科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分析[J].人人健康,2020(06):22.
[2]任启万.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106-107.
[3]袁昌龙,阳覃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82-83.
作者简介:马青玉(1985-03-),女,汉族,本科,云南昆明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关键词:呼吸衰竭;神经内科;治疗;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056-01
现阶段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技术中,机械通气技术也得到较为成熟且有效的医疗运用,进而可显著提升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几率。本研究针对本院神经内科选取机械通气方式及常规医疗方式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救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救治效果显著,观察分析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从随机原则,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有10例;患者年龄范畴(29-76岁,平均年龄(51.7±3.2)岁,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发作时间均为2h-10 d。
1.2方法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后,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给予其吸氧、吸痰等常规医疗干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后,要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医疗救治:(1)患者出现呼吸紊乱临床表征,或者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的情况;(2)患者接受经鼻导管给养治疗后,仍存在呼吸紊乱、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临床表征,且血氧分压检测数值低于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数值低于90%。
1.3观察指标
检测本研究所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及血氧分压指数情况,并对比。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后的医疗效果具体划分为干预显效、干预有效、干预无效。
1.4 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医疗资料数据,采用SPSS23.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检验选择t值,计数资料表示选择百分比,P<0.05时,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方式及机械通气方式的联合救治后,临床表征得到有效缓解,医疗有效占比达83.33%,血氧分压检测等指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详见表1、表2,(P<0.05),差异可比。
3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部出血疾病,由于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多会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现象,进而产生对脑血流灌注的极大影响,诱发患者脑干供血不足症状,而当患者的延髓部位出现缺血缺氧情况时,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出现的概率极大,抢救不及时或者情况严重都会对患者造成死亡威胁。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枢神经冲动减少、呼吸紊乱、呼吸肌无力,导致其呼吸功能下降。现阶段神经内科针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多采用吸痰、吸氧等常规医疗方式,纠正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变化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呼吸紊乱临床表征,或者出现呼吸频率超过35次/min的情况,或者血氧分压检测数值低于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数值低于90%等情况时,及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医疗救治。本研究针对本院神经内科选取机械通气方式及常规医疗方式对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救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患者中有6例患者应丘脑出血疾病导致其颅内压升高,,进而诱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症状,临床医疗干预中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脱水医疗干预,降低其颅内压,并对患者性气管切开术,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在具体应用机械通气医疗救治等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医疗护理,最大限度的规避呼吸机并发症现象的出现,降低呼吸机依赖性、脱机困难等现象的出现,防止患者出现肺部顺应性下降、呼吸肌萎缩等临床表征。
本次研究依从随机原则在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的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24例开展,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发作时间均为2h-10 d。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疾病症状、机体体征及检查数据等进行详尽记录,并检测本研究所选取的24例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常规医疗治疗及机械通气医疗救治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及血氧分压指数情况,并对比。发现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经医疗救治后,临床表征得到有效缓解,医疗有效占比达83.33%,血氧分压检测等指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树起.神经内科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分析[J].人人健康,2020(06):22.
[2]任启万.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106-107.
[3]袁昌龙,阳覃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82-83.
作者简介:马青玉(1985-03-),女,汉族,本科,云南昆明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