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以及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三方面深有体会,以供大家分享。
[关键词]课程整合 地理学科 教学实践 含义、原则和模式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或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地理学科而言,把它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个统一体,它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不仅是媒体和技术层面上的操作问题,而是涉及教学过程诸多要素的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具体地讲,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又作为意识和概念,使之融于地理教学之中的理论和实际,以促进学科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三方面深有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它指的是某学科各模块之间(学科内的整合,即各模块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模块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某个模块,从而防止各部分内容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激趣导学,激发想象,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整合的过程还培育了学生的整合意识、整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整合多重信息、知识、思想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的精神,有利于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地理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地理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新课程下地理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地理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地理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地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地理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地理学科的定位,却因该学科所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的特性,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群体—多媒体讲授型
群体—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扬。教学形式仍然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的内容的教学,不过手段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师不但可以用粉笔、黑板等向全班学生传授教学信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传递。一般是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从网上、地理资源库里挑选适当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课件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并接受信息;最后教师总结整个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如大气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等。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其次,计算机多面体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传统媒体所消耗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缺乏自主性;其次是过于关注群体,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多媒体的介入虽然会使课堂活泼生动起来,但有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把各种应有抽象得出的结论诠释为直观的过程,客观上可能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自主—监控型
自主—监控型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的学习过程,可以对学生微机进行轮流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这种形式的教学适合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大气环境保护、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文化景观的类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
这种形式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过程有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所有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程序进行,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监控和辅导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首先它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比较高,每个学生都得有电脑。其次,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及时监控,如果班级人数多,监控的力度就会大大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再次,这种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交互—讨论型
交互—讨论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BBS、在线聊天系统等,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这种教学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如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旧民居如何对待等,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以参与者看到。在线讨论由于整个讨论有限,所以发言一般都是简短的语句,就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展开讨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掌握。而离线讨论,由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一般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发言,而且,讨论也比较深入。不管是在线讨论还是离线讨论,教师的引导和监控都非常重要,要保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对讨论的问题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一模式打破了先举手后发言的传统,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
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地理教学的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要遵循不同的原则。在完成所要求的地理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课程整合 地理学科 教学实践 含义、原则和模式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或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地理学科而言,把它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个统一体,它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不仅是媒体和技术层面上的操作问题,而是涉及教学过程诸多要素的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具体地讲,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又作为意识和概念,使之融于地理教学之中的理论和实际,以促进学科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三方面深有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它指的是某学科各模块之间(学科内的整合,即各模块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模块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某个模块,从而防止各部分内容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激趣导学,激发想象,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整合的过程还培育了学生的整合意识、整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整合多重信息、知识、思想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的精神,有利于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地理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地理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新课程下地理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地理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地理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地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地理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地理学科的定位,却因该学科所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的特性,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群体—多媒体讲授型
群体—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扬。教学形式仍然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的内容的教学,不过手段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师不但可以用粉笔、黑板等向全班学生传授教学信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传递。一般是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从网上、地理资源库里挑选适当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课件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并接受信息;最后教师总结整个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如大气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等。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其次,计算机多面体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传统媒体所消耗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缺乏自主性;其次是过于关注群体,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多媒体的介入虽然会使课堂活泼生动起来,但有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把各种应有抽象得出的结论诠释为直观的过程,客观上可能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自主—监控型
自主—监控型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的学习过程,可以对学生微机进行轮流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这种形式的教学适合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大气环境保护、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文化景观的类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
这种形式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过程有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所有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程序进行,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监控和辅导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首先它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比较高,每个学生都得有电脑。其次,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及时监控,如果班级人数多,监控的力度就会大大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再次,这种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交互—讨论型
交互—讨论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BBS、在线聊天系统等,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这种教学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如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旧民居如何对待等,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以参与者看到。在线讨论由于整个讨论有限,所以发言一般都是简短的语句,就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展开讨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掌握。而离线讨论,由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一般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发言,而且,讨论也比较深入。不管是在线讨论还是离线讨论,教师的引导和监控都非常重要,要保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对讨论的问题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一模式打破了先举手后发言的传统,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
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地理教学的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要遵循不同的原则。在完成所要求的地理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