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思政”的教育新格局背景之下,文章从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方面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分散、课程结构尚需优化、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协同育人效应缺乏、专业课团队建设还需加强等问题。探讨如何围绕互联网支付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后结合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特点,提出全要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贯串课程思政要求、全资源助力课程思政拓展的课程思政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学生步入社会前获取职业技能重要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把思想政治贯串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共同协作,相互作用,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与应用”[1]。2019年8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规划》提出到 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2]。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专业(2021年更名为金融科技专业)开设互联网金融支付这门课是十分必要的,这门课目前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帮助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支付体系,从内容上来说,从互联网金融视角,以支付为主线,涵盖了包括支付的产生与发展、支付清算体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以及支付安全、虚拟货币等相关知识。
为了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功能,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是十分必要的。将《互联网金融支付》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政治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通过丰富的资源与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得到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技术型
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遇到的问题
2019年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9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工作的高度融合[3]。文件提出以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也在积极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在《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分散,缺少课程顶层设计
由于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涵盖广泛且分散,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内容重点和互联网金融实践,对互联网金融支付中的思政德育元素进行梳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大部分授课教师做法是在确定章节内容重要知识点后,再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缺少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这样使得讲授过程中的思政内容间的关联性较弱,甚至内容重复率较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政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结构尚需优化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因此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设置,并进而影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互联网金融专业(2019级和2020级)的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程,2学分,40学时(其中实践20学时)。但在讲授过程中发现课程特点为概念与知识点较多、跨学科特征明显、专业性较强,理论内容明显多于实践,因此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合理,放在第二学期也并不合适。同时,因为互联网支付行业的格局不断变化,授课教师需紧跟形势,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材料,使理论主课堂能够无缝对接课程思政课堂。
(三)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鉴于互联网金融支付这门课专业性较强,且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领域有着明显不同,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具有一定难度,并不能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同时,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内容又比较丰富,课上时长的限制使得思政元素并不能有效的展开,大部分教师在思政内容上点到即止,不能做到引发学生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課程思政的效果不明显。
(四)缺乏专业课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
要做到大思政体系,需要学校各级组织与教学团队进行统筹管理共同推进,但目前就专业内的课程思政改革而言,对专业课程间的关系梳理不够,缺乏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逻辑上的把握,那么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进行协同育人的效果就无法达成,完整的课程观和全局的育人观也无法充分体现。
(五)专业课团队建设还需加强。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授课教师应该系统性掌握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理论知识,同时强化育心铸魂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体系与知识教育体系相贯通。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者,相关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把握,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学校基本情况、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要求、课程思政的目标等。同时由于对思政领域内容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在与专业内容进行融合时不够充分,进行支付理论内容讲授时,容易忽略引导学生树立我国互联网金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 自信。
三、《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全要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加强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使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使互联网金融专业内部的专业课程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跟紧行业变化,深度挖掘课程内容,梳理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知识要点。从互联网支付的基本要素到支付工具,再到支付系统、清算体系和监管体系,以及支付安全和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方面的应用等,呈现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理清课程脉络,确保知识时效,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
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对思政教育体系要具备系统的运用能力[4]。“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标准和方向。因此,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与广度,提升两者的融合度,确保思政元素全要素融入互联网支付课程教学中。
(二)全过程贯串课程思政要求
互联网金融支付的授课教师团队应将思政内容贯串始终,包括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评价手段、教研活动等各个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开展基于案例和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和问题设计中。例如,如结合目前第三方支付已基本全面实行“断直连”的相关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和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观,了解国家如何从制度层面保证交易过程的资金安全和信息透明,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但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新冠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更加给课程思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授课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下课后的学习和生活,尽可能的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全资源助力课程思政拓展
互联网金融支付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授课教师可以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理论与课堂实训中,另一方面也要安排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把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堂之外,加以运用。可通过主题演讲活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互联网金融综合模拟实训室等,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际模拟业务操作了解相关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5]。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反思专业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德育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的题材和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獻:
[1]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06-27.
[2]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2019-08-23.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4号 2019-02-13.
[4]王璐瑶,康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金融学课程思政设计[J].思想政治研究,2021(3):11-12.
[5]刘青,程守梅.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赜[J].高教与成才研究,2021(6):6-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学生步入社会前获取职业技能重要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把思想政治贯串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共同协作,相互作用,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与应用”[1]。2019年8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规划》提出到 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2]。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专业(2021年更名为金融科技专业)开设互联网金融支付这门课是十分必要的,这门课目前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帮助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支付体系,从内容上来说,从互联网金融视角,以支付为主线,涵盖了包括支付的产生与发展、支付清算体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以及支付安全、虚拟货币等相关知识。
为了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功能,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是十分必要的。将《互联网金融支付》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政治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通过丰富的资源与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得到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技术型
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遇到的问题
2019年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9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工作的高度融合[3]。文件提出以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也在积极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在《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分散,缺少课程顶层设计
由于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涵盖广泛且分散,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内容重点和互联网金融实践,对互联网金融支付中的思政德育元素进行梳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大部分授课教师做法是在确定章节内容重要知识点后,再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缺少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这样使得讲授过程中的思政内容间的关联性较弱,甚至内容重复率较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政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结构尚需优化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因此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设置,并进而影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互联网金融专业(2019级和2020级)的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程,2学分,40学时(其中实践20学时)。但在讲授过程中发现课程特点为概念与知识点较多、跨学科特征明显、专业性较强,理论内容明显多于实践,因此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合理,放在第二学期也并不合适。同时,因为互联网支付行业的格局不断变化,授课教师需紧跟形势,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材料,使理论主课堂能够无缝对接课程思政课堂。
(三)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鉴于互联网金融支付这门课专业性较强,且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领域有着明显不同,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具有一定难度,并不能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同时,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内容又比较丰富,课上时长的限制使得思政元素并不能有效的展开,大部分教师在思政内容上点到即止,不能做到引发学生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課程思政的效果不明显。
(四)缺乏专业课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
要做到大思政体系,需要学校各级组织与教学团队进行统筹管理共同推进,但目前就专业内的课程思政改革而言,对专业课程间的关系梳理不够,缺乏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逻辑上的把握,那么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进行协同育人的效果就无法达成,完整的课程观和全局的育人观也无法充分体现。
(五)专业课团队建设还需加强。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授课教师应该系统性掌握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理论知识,同时强化育心铸魂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体系与知识教育体系相贯通。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者,相关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把握,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学校基本情况、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要求、课程思政的目标等。同时由于对思政领域内容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在与专业内容进行融合时不够充分,进行支付理论内容讲授时,容易忽略引导学生树立我国互联网金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 自信。
三、《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全要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加强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使互联网金融支付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使互联网金融专业内部的专业课程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跟紧行业变化,深度挖掘课程内容,梳理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知识要点。从互联网支付的基本要素到支付工具,再到支付系统、清算体系和监管体系,以及支付安全和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方面的应用等,呈现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理清课程脉络,确保知识时效,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
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对思政教育体系要具备系统的运用能力[4]。“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标准和方向。因此,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与广度,提升两者的融合度,确保思政元素全要素融入互联网支付课程教学中。
(二)全过程贯串课程思政要求
互联网金融支付的授课教师团队应将思政内容贯串始终,包括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评价手段、教研活动等各个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开展基于案例和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和问题设计中。例如,如结合目前第三方支付已基本全面实行“断直连”的相关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和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观,了解国家如何从制度层面保证交易过程的资金安全和信息透明,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但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新冠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更加给课程思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授课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下课后的学习和生活,尽可能的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全资源助力课程思政拓展
互联网金融支付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授课教师可以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理论与课堂实训中,另一方面也要安排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把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堂之外,加以运用。可通过主题演讲活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互联网金融综合模拟实训室等,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际模拟业务操作了解相关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5]。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反思专业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德育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的题材和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獻:
[1]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06-27.
[2]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2019-08-23.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4号 2019-02-13.
[4]王璐瑶,康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金融学课程思政设计[J].思想政治研究,2021(3):11-12.
[5]刘青,程守梅.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赜[J].高教与成才研究,202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