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如何通過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自然科学学科的方式,本文旨在运用理论的分析及丰富的事例探讨在小学自然教学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启发探索培养创新想象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老师,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人生观外,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育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教程。
一、启发——创新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按照创新过程进行教学,这也是创新,启发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两种:
1、引疑导析
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那位同学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动手,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设景质疑
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培养学生求异质疑,创新求异的行为,例如教师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情景: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一扳就倒,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或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二、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时,重点是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在教学时,是由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想思维再到具体思维,都是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这时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的好,象这样的叶子叫做卵形叶,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既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三、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放手让学生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盐,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巩固应用
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善于点拔,启发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巩固应用,融会贯通的境界,例如教学《小电珠》一课时,教师引导了学生设计了最简单的“电路”后,继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试看有无别的连法?并提出:怎样连线都行,只要能让电珠发光就行。同学们积极思考,连接出各种各样的电路。又例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被摩擦的物体可吸引轻小物体这一特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方法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砂和泡沫分开,这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特征再巩固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实验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新世纪科学发展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参考文献:
[1]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启发探索培养创新想象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老师,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人生观外,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育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教程。
一、启发——创新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按照创新过程进行教学,这也是创新,启发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两种:
1、引疑导析
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那位同学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动手,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设景质疑
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培养学生求异质疑,创新求异的行为,例如教师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情景: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一扳就倒,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或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二、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时,重点是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在教学时,是由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想思维再到具体思维,都是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这时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的好,象这样的叶子叫做卵形叶,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既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三、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放手让学生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盐,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巩固应用
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善于点拔,启发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巩固应用,融会贯通的境界,例如教学《小电珠》一课时,教师引导了学生设计了最简单的“电路”后,继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试看有无别的连法?并提出:怎样连线都行,只要能让电珠发光就行。同学们积极思考,连接出各种各样的电路。又例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被摩擦的物体可吸引轻小物体这一特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方法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砂和泡沫分开,这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特征再巩固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实验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新世纪科学发展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参考文献:
[1]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