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則,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其核心是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根据主体性原则理解教育过程,会使我们教育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在教育教学目的、方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会形成新的认识。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受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师生沟通中就有困难。例如: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身势语的沟通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容易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透露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教师通过身势语容易体现出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极为反感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再次,师生在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师生间的沟通基本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客观事件的沟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价值、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课堂教学各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影响了政治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影响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削弱了政治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新形势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更突出了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前提
面向21世纪,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即我们所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最佳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充满着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特殊群体。作为一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把学生看成是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主人的教育行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一种途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每一个人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同学们的潜在能力。做好该项工作,要求教师从现在开始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更新从教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要不断地开展自我学习,学习最前沿的理论,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1、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和单向传授式教学向多维、互动式教学转变。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中心”模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来看: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课堂上即使允许学生发言,也只能在教师计划的圈子里转,学生一有偏离便会受到批评。而所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无非是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安排几个情景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提几个问题,就算体现主体性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真理化身,教师讲的观点都是不可挑战的“圣旨”。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在教学中决定一切,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动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过程呈现出典型的单向传授特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压力空前加剧更严重的是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和单向传授式教学向多维、互动式教学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问题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对另一问题却没有效果;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保证
1、理解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要真正理解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固有的偏见与主观的判断,应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走不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终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
2、尊重学生,获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而非强调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抓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尊重和爱护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课堂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受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讲,师生沟通中就有困难。例如: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身势语的沟通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容易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透露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教师通过身势语容易体现出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学生极为反感的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再次,师生在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师生间的沟通基本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客观事件的沟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价值、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课堂教学各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影响了政治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影响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削弱了政治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新形势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更突出了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前提
面向21世纪,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即我们所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最佳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充满着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特殊群体。作为一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把学生看成是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主人的教育行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一种途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每一个人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同学们的潜在能力。做好该项工作,要求教师从现在开始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更新从教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要不断地开展自我学习,学习最前沿的理论,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1、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和单向传授式教学向多维、互动式教学转变。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中心”模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来看: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课堂上即使允许学生发言,也只能在教师计划的圈子里转,学生一有偏离便会受到批评。而所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无非是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安排几个情景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提几个问题,就算体现主体性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真理化身,教师讲的观点都是不可挑战的“圣旨”。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在教学中决定一切,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动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过程呈现出典型的单向传授特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压力空前加剧更严重的是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和单向传授式教学向多维、互动式教学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问题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对另一问题却没有效果;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保证
1、理解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要真正理解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对学生持有固有的偏见与主观的判断,应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走不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终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
2、尊重学生,获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并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而非强调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抓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尊重和爱护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课堂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