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班教育是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学前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学前班的数学教学开展的并不尽人意,教师如何才能通过亲切生动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儿童的多种感观,有效地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下面谈此观点仅供参考。
1.教师对儿童的数学教育应转变观念
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①树立正确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并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 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儿童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教育效果;学校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
2.数学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操作式教学”,让其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 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活动中可把美术作为辅导手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 。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认识。特别是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类等。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也应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图多式、多式一图、一式多改”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从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3.数学教学中设置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儿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其在玩中轻松学习。如:教学《跳绳》时,当主题图讲完后,请4个儿童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儿童讨论4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这样很快掌握8的组成,从而融会贯通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评析:师教得轻松,儿童学得愉快!4.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如:教学“自编加法应用题”时,师做了示范和引导,儿童学会了编应用题,但思维容易形成定势,总是把要编的事件说成那几件,没有自己的创意,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这也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儿童思维能力。
5.数学教学中开展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形象的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儿童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儿歌“2”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的描述了数学“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又如:“找兄弟” 儿童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2岁,弟弟几岁,在哪里?”儿童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儿童:“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儿童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儿童开始依据数序知识来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所以,学前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数学教学中来。
6.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训练,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兴趣,学会手脑并用,通过直接活动发现新知识。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圆”时,给儿童5个圆、5个三角形(各3红2绿、4大1小)纸板,让其进行分类的操作活动。结果:①按形状分得:5+ 5=10;②按颜色分得:6+4=10;③按大小分得:8+2=10 。此活动儿童记住了三角形和圆,学会了分类,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到了新知识10的加法运算。评析:此方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代替了疲劳的写、算,排除了儿童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业负担,真正收到玩中学、乐中学的效果。
7.数学教学中要树立起信心
数学教学中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如:教学简单的图形时,要求儿童回家用纸折或者是画出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些有趣的图片,儿童都比较感兴趣,也做的非常好,师及时对其操作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趁机进行鼓励,儿童对学习数学也就比较感兴趣了。由此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作用。
8.学前班超前教育应适度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极强,一些为争生源的学校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心理,迫使教师放弃正常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如:珠心算就是儿童数学超前教育的典例,学习过珠心算的儿童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二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连加连减,这样的高速运算神童,成了家长的脸面,大家赞赏的对象。而儿童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儿童学习 10 以内的数,学习 10 以内数的加减、分解、组成等。同时也是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来定。试想,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完成了两位数、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对其发展真的很有意义吗?真正理解这里边的数学意义吗?谁又能知道他们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面临的压力,这又让人想起那个教育活动。 如:对学前期儿童超前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此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算术、英语等方面。除了不少的学校在特色班里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花时间带去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数学、英语上猛下工夫。四、五岁的儿童就认识五六百个字,能朗朗上口地背上几十首唐诗,完成复杂的连加连减等,这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但是,这样的过渡超前教育,不仅成为儿童学习的压力,而且对“幼小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专家指出,家长过分实施“儿童超前教育”,会给儿童带来厌学的情绪,因为此阶段学得太多,刚上小学,什么都懂,上课不听,靠着超前教育的“老底”,应付着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的学习方法没掌握好,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所以学前班超前教育应适度,要做到让儿童在兴趣中学习,不要成为一种压力。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应只看到掌握技能方面的能力,背唐诗、算算术,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习好,家长应在游戏活动中,强调语言、知识和个性自由发展,提倡“玩中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趣味性”,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好处,还能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培养下去。让儿童更易学更乐学。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开展好学前班的数学教学。
收稿日期:2010-09-20
1.教师对儿童的数学教育应转变观念
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①树立正确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并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 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儿童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教育效果;学校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
2.数学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操作式教学”,让其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 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活动中可把美术作为辅导手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 。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认识。特别是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类等。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也应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图多式、多式一图、一式多改”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从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3.数学教学中设置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儿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其在玩中轻松学习。如:教学《跳绳》时,当主题图讲完后,请4个儿童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儿童讨论4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这样很快掌握8的组成,从而融会贯通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评析:师教得轻松,儿童学得愉快!4.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如:教学“自编加法应用题”时,师做了示范和引导,儿童学会了编应用题,但思维容易形成定势,总是把要编的事件说成那几件,没有自己的创意,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这也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儿童思维能力。
5.数学教学中开展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形象的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儿童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儿歌“2”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的描述了数学“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又如:“找兄弟” 儿童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2岁,弟弟几岁,在哪里?”儿童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儿童:“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儿童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儿童开始依据数序知识来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所以,学前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数学教学中来。
6.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训练,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兴趣,学会手脑并用,通过直接活动发现新知识。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圆”时,给儿童5个圆、5个三角形(各3红2绿、4大1小)纸板,让其进行分类的操作活动。结果:①按形状分得:5+ 5=10;②按颜色分得:6+4=10;③按大小分得:8+2=10 。此活动儿童记住了三角形和圆,学会了分类,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到了新知识10的加法运算。评析:此方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代替了疲劳的写、算,排除了儿童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业负担,真正收到玩中学、乐中学的效果。
7.数学教学中要树立起信心
数学教学中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如:教学简单的图形时,要求儿童回家用纸折或者是画出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些有趣的图片,儿童都比较感兴趣,也做的非常好,师及时对其操作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趁机进行鼓励,儿童对学习数学也就比较感兴趣了。由此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作用。
8.学前班超前教育应适度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极强,一些为争生源的学校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心理,迫使教师放弃正常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如:珠心算就是儿童数学超前教育的典例,学习过珠心算的儿童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二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连加连减,这样的高速运算神童,成了家长的脸面,大家赞赏的对象。而儿童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儿童学习 10 以内的数,学习 10 以内数的加减、分解、组成等。同时也是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来定。试想,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完成了两位数、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对其发展真的很有意义吗?真正理解这里边的数学意义吗?谁又能知道他们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面临的压力,这又让人想起那个教育活动。 如:对学前期儿童超前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此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算术、英语等方面。除了不少的学校在特色班里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花时间带去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数学、英语上猛下工夫。四、五岁的儿童就认识五六百个字,能朗朗上口地背上几十首唐诗,完成复杂的连加连减等,这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但是,这样的过渡超前教育,不仅成为儿童学习的压力,而且对“幼小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专家指出,家长过分实施“儿童超前教育”,会给儿童带来厌学的情绪,因为此阶段学得太多,刚上小学,什么都懂,上课不听,靠着超前教育的“老底”,应付着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的学习方法没掌握好,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所以学前班超前教育应适度,要做到让儿童在兴趣中学习,不要成为一种压力。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应只看到掌握技能方面的能力,背唐诗、算算术,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习好,家长应在游戏活动中,强调语言、知识和个性自由发展,提倡“玩中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趣味性”,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好处,还能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培养下去。让儿童更易学更乐学。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开展好学前班的数学教学。
收稿日期: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