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植物病害防治的堡垒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传病害历来被植保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有害和有益微生物时刻在进行着“王者之争”。有害菌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土壤内在平衡被打破,很快沦为作物的死亡之地。因此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要在土传病害防治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领域的研究有三难:分离鉴定难、明确灾变规律难、成功防治难,也正因为这三难,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研究被公认为该领域最难攻克的堡垒。
  然而,在齐鲁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心系三农、勇于探索,誓要攻克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的堡垒。
  他们组成课题组,迎难而上,经过几十年的攻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次报道了甘薯根腐病病原,并提出了防治方法;首次报道了玉米青枯病菌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首次报道了由腐霉菌引起的番茄茎基腐病等,研究明确了蔬菜(如大蒜、姜、葱、洋葱、黄瓜、西瓜、甜瓜等)、花生、大豆、玉米、小麦、沙棘等作物的腐霉、疫霉病害的病原菌,为生产防治提供了依据。课题组除日常研究工作外,经常接待和诊断农民送来的大量蔬菜病株标样,对难以诊断的病害有时甚至要花费大量时间分离确认,实验室成了服务生产的窗口、农民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10余项,研制出防治蔬菜灰霉病和腐霉根腐病新产品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面对着蔬菜土传病害迅速发展的形势,课题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几十年不懈探索,最终确立了该课题组在全国土传病害特别是腐霉病害研究中的地位。
  他们,就是我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植物土传病害科技攻坚团队。
  不懈探索 引领青年攻难关
  徐作珽,75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土传病害研究的奠基人,研究员,退休前长期从事粮食作物病害和经济作物病害的科研工作。上世纪70年代,首次研究明确了病原菌种类、不同世代的生理类型及其在甘薯根腐病侵染循环中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明确了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为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建立了植物土传病害腐霉菌分离体系;上世纪80年代,明确了西瓜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提出综合防治技术。进入新世纪,她着眼于生产实际,研究提出了番茄茎基腐病等10种腐霉根腐病的分离鉴定诊断技术,明确了山东蔬菜根腐病的为害由过去的镰刀菌为主向以腐霉菌为主的转变规律,为蔬菜土传病害的科学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她对植物土传病害执着追求的精神、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几十年来引领鼓舞课题组中青年人不懈奋斗,取得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山东省植保所土传病害病原和防治技术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为了这一目标,她发挥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敬业精神。退休后虽然老伴有病需要照顾,但是当工作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事业,继续从事植物病害研究。为了取得第一手实验数据,她谢绝一切应酬,不惜一切代价,退休15年来基本没有休过节假日和星期天,无数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农业科研需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试验田大多数都远离城镇,条件艰苦。饿着肚子调查试验就成了家常便饭。在科研经费少,工作条件差的年代,为了取得准确的调查数据,她经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试验材料去挤长途车,往返数次地奔波于穷乡僻壤,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奔波,在菜农的摩托车上颠簸,在简陋的农舍中留宿。现在虽然科研条件改善了,但她艰苦奋斗的精神丝毫没变,废寝忘食的工作劲头丝毫没减。几十年她不计名利甘当绿叶,积极扶持青年人成长,当报成果、介绍成绩时她把年轻同志推到前面,其他人指导的研究生遇到技术困难时,她总是循循以教,慷慨相助。当山东植物病理学会经费紧张时,她拿出自己的稿费支持学会活动,促进学科发展。几十年她不要报酬,默默发挥余热,一直奋斗在土传病害研究的前沿,把科研中的新发现和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当作最大的乐趣和满足,赢得了业内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多次被省人事厅、省委老干部局和省科协授予“山东省优秀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6年山东电视台纪念乡村季风栏目成立十周年推选出的十年十人中被誉为“退而不休的徐作珽”。2010年获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颁发的“服务三农优秀农技专家追求奖”。
  承上启下 团结一起谋发展
  李林,59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粮食作物病害和设施蔬菜病害的科研工作,研究过小麦、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病害,在粮食作物根病和设施蔬菜病害病原菌及控防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一定成绩。承担并完成省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研究30余项,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加的“山东日光温室系统技术工程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省科委课题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蔬菜灰霉病治理技术被科技部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研制了防治蔬菜灰霉病的创新性药剂并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调查了山东省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种类及发生分布,研究明确了多种土壤消毒技术和诱抗剂结合生物制剂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效果,提出了不同时期病害的防治对策与配套措施,进行了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了对蔬菜土传病害的综合治理水平,丰富了蔬菜病害无公害治理技术体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研究与实践》等8本书籍。
  作为这个优秀团队的组织协调者,几十年来她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课题组人手少的情况下,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植物土传病害研究的阵地。互相信任,相互体量,凝心聚力,发挥每个人的能量与作用,使土传病害课题组成为团结互助的创新集体。她对研究生工作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生活上细心关照。多年来,这个创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倍感温馨,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致。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课题研究内容,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经常深入基层,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脚踏实地,务实肯干,工作不做表面文章。她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坚持送科技下乡,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做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咨询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传授防治技术。只要农民需要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告。试验点上,她热心指导农民病虫害防治技术,百问不厌,耐心细致,手把手的做示范,成为菜农们的贴心人。她每次下乡,不管多么劳累,都亲自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   绿色梦想 拓宽创新大视野
  李长松,51岁,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工作任劳任怨、充分显示出了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组织领导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凝练问题、把握研究方向:腐霉病害成为当前生产的突出问题、细菌病害成为重大问题,面对化学农药对食品安全、污染环境、出口受阻的影响,积极探讨蔬菜有害生物绿色控制的新技术。大胆创新,带领课题组出色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由他主持完成的“蔬菜有害生物绿色控制技术研究”以蔬菜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新病害鉴定为基础,研究筛选出新的生物农药,创制了新的农药组合;创新有害生物单项控制技术,研究集成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色板诱杀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等技术,经优化、组装,实现配套技术的最佳组合。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集成,形成了“番茄主要病虫害绿色控制技术规范”建立配套的绿色防治技术体系,为蔬菜生产高效、安全提供强力技术支撑。201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他主持完成的“大豆根腐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首次明确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分布,首次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菌的致病类型和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首次建立了土壤中大豆疫霉菌的定量检测技术,首次进行了大豆抗病性遗传研究,确定了抗病性基因,首次进行大豆推广品种和品种资源的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提出了病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放眼未来 拼搏实干显朝气
  创新团队的未来靠青年一代,他们学历层次高、理论基础好、创新意识强。一批拼搏实干朝气蓬勃的年轻科技人员是植物土传病害研究团队的中坚力量。
  齐军山,41岁,博士,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研究室副主任。从事科研工作12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专题、国家“863”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财政支持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等各类课题近20项。在大豆线虫病方面,系统研究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分布及变异动态,发现了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新记录,并扩大了部分生理小种的已知分布范围,监测出国内部分大豆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在蔬菜土传病害方面,对蔬莱根结线虫病方面,开展了氰氨化钙一一太阳能处理土壤、诱抗剂、生物制剂等综合措施来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并提出了其无公害治理技术措施。近年来,系统研究了田间杂草及中草药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对高活性植物的抑菌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目前正着手对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改造,以期得到活性更高、结构更稳定、成本更低的环境友好型生物源杀菌剂。
  张悦丽,33岁,博士,助理研究员,她主持的申请项目《花生Srx参与的活性氧清除途径对活性氧的保护作用》,获得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专项二等资助;详细研究了中国中东部亚热带、热带地区暗色丝孢菌的属种及其具体分布,熟练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技术;并参与了木霉生防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目前她正在研究植物土传病害的分子诊断以及土传病害的防治。
  张博,28岁,硕士,助理研究员。熟练掌握了腐霉、疫霉和镰刀菌等重要植物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繁殖体的诱发测定、生物化学杀菌剂室内筛选、土壤中病原菌定量动态监测、致病性测定、杀菌剂抗性监测,以及现代病原菌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上述技术对植物病害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目前正在研究植物土传病害分子生态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制动钳所需液量测试的特点及要求,介绍了一种运用齿轮流量计的制动钳所需液量试验台设计方案,包括了试验台结构的确定、齿轮流量计及加压装置的选型、试验台参数匹配等。通过与滴定管测量方法进行对比,新试验台在测量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  关键词:制动钳;所需液量;齿轮流量计  中图分类号:U4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
主持人话语: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徐复观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这个民族部分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文化等领域均获得了巨大发展,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从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出发,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儒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已经进入到“实然状态”,“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均与以儒学为主线的中国传
摘 要:在综述OA系统的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基础上,突出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特点,对科研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一个中小规模的科研院所单位为实证对象,着重从科研工作的角度,分任务提醒、任务安排、资料检索、完成任务、成果存储等方面进行科研业务流程OA系统的实证设计。本文研究可作为科研单位实施科研工作OA的部分设计依据。  关键词:科研单位;OA系统;科研业务流程;设计  OA(Office Auto
摘要: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意识的塑造。而在此过程中,塑造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公民意识则是关键。公民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表现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其中公民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责任意识包含着“公民”、“责任”、“公民责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等逻辑范畴。公民责任意识包括公民责任感、法律规则意识、理性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等要素,并具有主体性、公共性、民主性和权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轮胎就是汽车的四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节能、安全、环保日益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也成为轮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全球首家实现子午胎系列产品100%绿色制造的轮胎企业,风神轮胎以节能、安全、环保的绿色轮胎,演绎车轮上的绿色风景。  掀起“绿色革命”  在汽车行驶中,能量会被各种阻力所消耗,其中,轮胎油耗占汽车油耗的20~30%。传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世界各国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将美国“能源独立”政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基于此,对美国50年“能源独立”的政策内容及其政策结果进行了分析。美国“能源独立”政策的演进过程和政策内容对我国制定符合国情的“能源独立”政策,在世界能源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有裨益。  关键词:能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许多产品已通过互联网媒介扩散至一般消费者。为研究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时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和效用最大化理论,通过质化研究探索出其重要影响因素,共选取了损失风险、收益、产品口碑、公司信誉等2组13个影响因素,然后引入了嵌套Logit模型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的互联网金
摘要:科学的、易接受的、可操作性的高校踩踏事故处置流程不仅可以完善高校应急预案,还可以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和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广州大学城S高校为调查对象,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减除、准备、应急和重建四阶段,调查分析高校师生关于踩踏事故的应急知识和能力,了解学校关于踩踏事故应对的设施和措施;提出一个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员疏散流程,为提高高校师生应对踩踏事故的自救互救
摘 要:伴随西方思想传统中真理性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审美与艺术的功能得到了由模仿“真理”到象征道德-善的转变,其最初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自由之间过渡的中介,最终演化成为一种面向现实的和解力量。越出美学的局限,审美与艺术在道德领域内亦有所延伸,并与文化产生了更为普泛的关联发生了由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迁移。艺术哲学所主张的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分离与批判在文化哲学中演变为艺术对大众生活的认同、融汇与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适应性广泛、生命顽强,我国自1890年引种桉树以来,至2011年底,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5500万亩,仅用占全国2%的林地生产出全国20%的木材分额,对解决我国13亿人口木材需求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上篇:理性针砭桉树之利弊  前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桉树是旱灾祸首的传闻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外来树种桉树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被推上风口浪尖。那么桉树的种植到底有那些利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