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视角、新策略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编校质量事关图书的生命力和品牌,事关出版社的竞争力和声誉。在文化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寻求新策略,解决图书编校质量下滑问题,势在必行,未有穷期!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抽查全国少儿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率为22%。2006年总署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专项检查,不合格率为29.3%,差错率高达5.3/10 000。《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数据称,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率高达80.63%,其中差错率最高的达22/10 000。2007年情况有所好转,总署抽查了138种教辅读物,不合格率为15.22%。近十年来,我国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不容乐观。
  向社会奉献高质量的出版物,是出版界高度关注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尽管各家出版社在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上高招频出,然而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发稿量大、时间紧,与缺乏经验的新编辑多、高素质的老编辑少之间的矛盾,仍然导致出版物质量问题层出叠见。因此,需要出版界同仁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寻找新的解决策略。本文仅就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谈一己之见,与同行商榷。
  
  


  以价值观认同强化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邵益文先生在谈到出版物质量管理时说:“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看待,实际上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出版观的反映,是社会责任感的反映,是文化底蕴的反映,是业务能力的反映,是工作作风的反映,是精神境界的反映,也是职业道德的反映。”①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关键在人。首先要强化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的强化,靠“命令”、“高压”是行不通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如何“以人为本”,把对图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内化为编辑人员的价值观,使质量意识成为编辑人员的惯性思维,成为编辑人员精心加工书稿的内驱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价值观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指导人们决策和行动的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信仰。②当前,编辑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独立性越来越高,传统的“命令加控制”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管理。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有力的手段,可以使编辑人员的奋斗目标与出版社的管理目标一致。而就图书质量管理目标来说,其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
  1.加大对图书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认真、严谨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管理的许多事例表明,文化能够从各个方面影响工作价值观、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一些出版社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出版物的质量,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
  2.在对编辑人员的绩效考核中设置明确的考核目标。例如,把图书编校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予以量化,与编辑人员的报酬挂钩。明确的目标设置可以使编辑人员明了精力投入的方向,鼓励编辑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图书编校质量优秀的编辑。这种策略对于优秀编辑可以产生正面的反馈效应;对于图书编校质量差的编辑,可激发其成就业绩,使之在正确方向的导引下,逐渐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追求。
  
  


  集中培训加个性化辅导
  弥合编辑队伍断层
  
  众所周知,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需要编辑人员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此外,还要精通出版管理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合格乃至优秀编辑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目前每年出版图书超过20万种。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出版社普遍遭遇这样一种尴尬:需要出版的图书多,要求出书速度快,而有经验的编辑人员严重不足。许多出版社招聘了大量的新编辑,没有来得及经过充分的培训和培养,就让他们匆匆上岗。这些编辑“虽然处在编辑的一线岗位上,但一些人的文字功底和职业素养显然还没有达到编辑岗位的要求。编辑水平存在差异,少数编辑人员对出版图书的相关专业知识欠缺”,③由此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在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资质未达标的新编辑与高素质、高水平的老编辑之间的编辑队伍断层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将有助于督促出版社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一突出问题。该规定的第十四条是:“在出版单位拟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应首先进行职业资格登记,然后申请责任编辑注册,取得责任编辑证书后,方可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第十五条是:“申请责任编辑注册的人员应具备与责任编辑岗位相适应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出版单位应对拟申请责任编辑注册人员的上述情况进行审核。”该规定明确要求出版社落实责任编辑注册制,只有注册的责任编辑才有资格担当图书的责任编辑。
  许多出版社对新编辑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也为全体编辑提供一些讲座,这固然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缺乏针对性。而个性化辅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才是快速提高新编辑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对新编辑的个性化辅导,要结合具体的编辑工作进行。图书编辑流程中的三审到位,是实施个性化辅导的捷径。最好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请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针对新编辑在书稿加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师生”共同对书稿的编校质量负责。如果这一策略能够与编辑人员的工作量、奖惩挂钩,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作保障,将会形成“传、帮、带”的良性链条,促进新编辑职业素养的提高,尽快弥合编辑队伍断层,实现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责任编辑调控图书出版流程的自主权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对书稿的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编辑人员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时,他将在编辑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对书稿精雕细琢,从而大大提高书稿的质量。新闻出版总署新近出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责任编辑切实地担负起对图书质量的责任,如果图书质量不合格,责任编辑将受到处罚甚至被取消责任编辑资格。
  责任编辑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无论是从动力,还是从压力的角度考虑,出版社都应赋予责任编辑更大的权力,比如加大责任编辑调控图书出版流程的自主权。责任编辑可针对书稿的具体情况,如原稿的质量、是否需要核查大量资料、装帧设计有无特殊要求等,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思路,对书稿的出版流程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出版流程趋于科学化,符合出版规律,从而避免因出版社盲目追求快速出书,违背出版规律,要求编辑人员快速审稿,而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弊病。
  加大责任编辑调控图书出版流程的自主权,让编辑人员能够通过与管理机构的互动,参与决定完成工作的时间和程序,才能使编辑人员真正“感到有责任”,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出版社采取以下管理模式:
  “目标设定”指责任编辑对书稿出版流程各环节所需时间、程序等提出建议,并阐明理由;“建设性思维”指责任编辑在开始书稿加工之前,对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思考;“反馈与调整”指责任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可以根据进展情况对出版流程提出调整建议;“评价与激励”指出版社应有相应的机制对图书的出版流程和完成情况实施综合评价,激励编辑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书稿加工,促进图书出版各环节高速、协调、可持续地运转。
  
  质检引领服务,服务提升质量
  
  图书的出版以及出版过程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系统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控制”,即“系统能根据其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来调节,以便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或使其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等”。④控制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在图书出版中,质检是关键的控制环节。质检的结果对图书出版过程实施有效的反馈。
  质检是为了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利用质检结果进行反馈可以实现两种功能,一种是激励功能,另一种是指导功能。即质检的结果既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的奖惩措施作用于编辑人员的工作态度,又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量化的信息,使管理部门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编辑人员提供服务,帮助编辑人员提高编校质量。
  管理部门可以为编辑人员提供的服务有:(1)宣传出版管理法规;(2)配备编辑工作需要的各种标准和规范;(3)提供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参考资料;(4)举办全员或部分编辑人员参加的编辑业务水平测试、讲评;(5)研究本出版社编校差错发生规律,根据研究结果分人群进行辅导;(6)开展质量追踪,对编校质量问题严重的编辑人员予以重点关注;(7)日常答疑,网络在线互动;等等。
  不同的编辑人员,由于专业领域不同,文化素养各异,可能出现的图书编校质量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出版社设置专业化的管理部门,以人为本地为编辑人员提供既全面而又富于个性化的服务,使服务成为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助推器。
  
  结束语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曾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图书编校质量事关图书的生命力和品牌,事关出版社的竞争力和声誉。在文化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寻求新策略,解决图书编校质量下滑问题,势在必行,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①“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言述要(上) .中国编辑,2007(4).
  ②【美】史蒂文L.麦克沙恩、玛丽·安·冯·格里诺著,井润田、王冰洁、赵卫东译.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③2007全国教辅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成果综述.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2-28(4).
  ④栾玉广编著.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6日—10日,第62届法兰克福书展圆满举行。同往年一样,这场出版界的盛会吸引了一些国际巨星光临,如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肯·弗莱特(Ken Follett)、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以及新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期刊
李万强,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担任外资企业高层管理职务,曾任职于志鸿教育集团、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和金太阳教育集团,任集团副总裁及公司总经理,长期致力于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和经营管理研究。    “国美股权”之争虽已告一段落,其引起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引进职业经理人的争论、思考却没有终止。国美纷争,实质上是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共同目标前提下
期刊
为进一步提升期刊编辑、经营人员的策划与运营等技能,真正领会《著作权法》的丰富内涵,加强期刊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首届现代期刊出版策划与编辑技能高级研修班6月20日—22日在绿城南宁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中,来自辽宁、江苏、广西各地的100多名期刊编辑与国内著名期刊领军人物、《著作权法》研究专家和出版营销专家进行了积极热烈的交流互动,共同为中国期刊的发展筹谋献策。  中国新锐期刊《新周刊》总编
期刊
今年秋天的九月,我在中央党校地厅级文化研究专题班学习两个多月,读了大约20多本关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学术著作。其中我最喜爱读的一部书就是《万古江河》。许倬云的书,10多年前我在出版社当社长时,曾经买过他三联版的《西周史》,买了便放在家里书架上养灰尘,直到近两年来,中国内地有关的著作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追捧,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一系列书后,样书送到我的案头,引起极大的阅
期刊
所有杂志要做成功,都由“义理、考据、辞章”构成。在这点上,每本杂志都是一样的,只是结合每本杂志的具体特征,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杂志是稳定、有联系的,传达同一种价值观的一种载体,是人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义理、考据、辞章,分别指代的是价值观、深入调查采访和文本叙述。    一、义理      “义理”,讲的是“文有所图”,程朱理学最重要就是“义”,今天我们做杂志也一样,不能凭机会主义。  
期刊
[摘 要] 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履责担当情况,并探索其应急出版机制。以21种CSSCI期刊的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征稿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方法从期刊属性、征稿启事、征稿效果三个维度解析征稿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征稿主体以社会科学期刊为主且数量较少,征稿主题紧扣疫情并立足期刊发展定位,评审采用快速通道,但成果宣传较为薄弱。因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应急出版机制、优化组
期刊
[摘 要] 通过介绍我国数据库出版概况,利用网络抓取USNEWS世界排名前20一流大学的数据库信息,清洗并统计国际一流大学我国中文数据库的订购信息,讨论国际一流大学倾向订购的通用性中文数据库和选择性中文数据库。从国际一流大学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分析我国中文数据库的国际影响力现状,并从重视国际营销、提升内容质量和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三个方面提出在国际一流大学推广中文数据库的建议。  [关键词] 一流大学 中
期刊
[摘 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共192本专业必读书目作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统计,归纳5个大类、9个一级编码领域和12个二级编码领域,从中提取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面貌。研究发现,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知识的广度不足、视域狭窄,实践性知识比重低以及知识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前沿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提升知识更新速度、运用融合
期刊
尽管营销机制创新是个老话题,各种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也层出不穷,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思索,尤其企业面临体制改革转型时期,更显得刻不容缓。    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图书营销部门是出版社自身产品完成经营过程、实现有效销售的重要枢纽,也越来越肯定其职能的专业化特征。近几年,更是把营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进行产业布局、流程设计与人才配置。不可否认,营销理念的
期刊
我到作家社后,提出了“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的理念,这是我对作家社的定位。文化不能完全像商人那样操作,文化要不断提供原创作品,培养青年作家。    何建明,著名作家,其创作的《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等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