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因此,计算机教学如能以此为基础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则教学就易于进行。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我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教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如在二年级有关雨伞的画法中,我事先在课前找好了几把不同形式的伞(三折、两折、油布伞),让同学们先看实物,从实物中找出伞的结构,从而找出该用何种画图工具及颜色来完成雨伞的创作。这样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画图时都表现得非常好。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任务驱动设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在选择合适的任务驱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务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如在学习“输入文档”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首你学过的古诗并保存”,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你学过的古诗”,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如在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在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夾”中了。第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评价方式的多种多样
信息技术课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那么它的考核如果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课中,我就采用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结合的方式,对每一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采用自评,对几种画图工具的综合使用采用小组评后推荐给教师评,最后由教师评出每一单元的画图能手。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每位同学都你超我赶,争当画图能手。如在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中,我就采用了投票评价方法。学完WORD文档的所有知识后,我让每个小组精心设计好自己小组的小报,在WORD文档中编排好,然后发布在校园网上,每个同学给自己认为最好的小报打上五星,五星最多的那组同学成为班上的小报明星。除了以上两种评价方法外,还有评价量表法,班级竞赛法等多种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他们再也不认为计算机知识枯燥难懂了。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决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武爱民、宋天明 ,“抛锚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5)
[2] 武现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落实“以生为本”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9)
[3]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列入功能性文盲的行列。在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因此,计算机教学如能以此为基础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则教学就易于进行。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我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教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如在二年级有关雨伞的画法中,我事先在课前找好了几把不同形式的伞(三折、两折、油布伞),让同学们先看实物,从实物中找出伞的结构,从而找出该用何种画图工具及颜色来完成雨伞的创作。这样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画图时都表现得非常好。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任务驱动设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在选择合适的任务驱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务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如在学习“输入文档”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首你学过的古诗并保存”,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你学过的古诗”,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如在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在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夾”中了。第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评价方式的多种多样
信息技术课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那么它的考核如果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课中,我就采用了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结合的方式,对每一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采用自评,对几种画图工具的综合使用采用小组评后推荐给教师评,最后由教师评出每一单元的画图能手。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每位同学都你超我赶,争当画图能手。如在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中,我就采用了投票评价方法。学完WORD文档的所有知识后,我让每个小组精心设计好自己小组的小报,在WORD文档中编排好,然后发布在校园网上,每个同学给自己认为最好的小报打上五星,五星最多的那组同学成为班上的小报明星。除了以上两种评价方法外,还有评价量表法,班级竞赛法等多种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他们再也不认为计算机知识枯燥难懂了。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决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武爱民、宋天明 ,“抛锚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5)
[2] 武现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落实“以生为本”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9)
[3]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