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继续“依葫芦画瓢”吗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程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无论是从体例、授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上都有了彻底改观。就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带来的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真正按自己的意志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彻底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疑问是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源泉,引导学生从源泉中引出流水,当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不懂,提出疑问时,就是发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生疑、质疑。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下,流行着一句有关学生学习历史的顺口溜:“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说明历史教学仍然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再来看看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吧: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千篇一律。为此,教师也就“依葫蘆画瓢”按部就班讲授,生怕讲不完,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考试热点,什么地方画上重点记号,什么地方考试不考,就不用管;学生急忙画,生怕漏掉一点考试会吃亏,老老实实为考试,慌慌张张做题忙。学生偶尔有个不同观点,教师慌忙制止,因为不和教材一致,考试肯定没分。日久天长,学生不问了,教师轻松了,真正给予学生的除了考试成绩也就没有别的了。长期采用这种模式学习历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只管记忆,不管理解,只管知其然,不管知其所以然;只管考试结果,不管学习过程。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显得呆滞。学生要的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要的是学习历史的乐趣。乐趣的来源不应该是教师或者是教材的机械灌输,而应是通过不可更改的历史史实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就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教师在对学生质疑表示认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背景和进程中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满足和兴趣,从而实现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激发与强化。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尝试开放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结缘
  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如今的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要抓好课堂阵地,开拓课外阵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批判、开放的意识。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教学的开放是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个基础。
  历史教学不能就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知识,要明确历史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历史知识教学应不断补充、丰富,使其最新化、最近化,要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把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从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注目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每天看“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电视节目,订阅专题性较强又是注目世界的《瞭望》《半月谈》《时事》《南风窗》《历史学习》等刊物。特别是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我们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往独裁者的形象改掉,尊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更多赋予学生权利,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让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堂好课应符合以下标准:1.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应区分三种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可操作,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应始终强调学生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自我判断。2.学科课型的基本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应根据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类型来划分课型;不同类型知识学与教的基本过程与条件应得到满足。3.教学策略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应注意激发与维持学
期刊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评价,教学中的“魔法棒”。  案例  镜头一:习作课上,教师问道:“有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有!”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并扬了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提倡“自主”,关注“过程”。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特点,不但要注意课程目标的开放,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各种机构和人员的开放。  一、立足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
期刊
摘 要:对科技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训练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作品”的时候。要  使训练收显著之效,有许多工作可做。本文从前期准备、强化技能、实施指导和创新激励等  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认为是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好做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 提高质量  工程训练在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学科部属于实践教学环节,2004年正式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安排在大二、大三学年总共
期刊
面对学生的过错,你会怎么办?是当面指出,还是慢慢地去感化和引导?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真难说。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的胆子却是越发地变得小了。姑且不说以前在课堂上时有发生的体罚这一违法的现象现在不可能出现,就连责骂之声也很难听得见了。现在在办公室、教室,听到的只有表扬与赞美之声。当然,在教学中,给
期刊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浓缩在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章里。学习它们,我们可以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现在,初中课文已加大了对古文的学习,每册中都安排了两个单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由于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古文较
期刊
一、互帮互助,寻找良方  不同的知识点,其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必然不同。有些试题是与知识点、答题技巧和审题方法有关系的,需要互相帮助解决。  【活动一:互帮互助寻良方】  1.帮你寻良方——提出不能解决的错题,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  2.各组选一条已解决的题目全班交流。  生1:对对子“峰顶对( )”我做错了,陈子璇教我:三年级学习的《春联》一课讲了对对子讲究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在教学中怎样关注人文性  有人认为,低年级阶段应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以“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一、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个用土豆削成的圆柱体)它们是什么形体?  生:圆柱体。  师: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底和高分别相等。  (用刀子将其中一个削成圆锥)  师:这是什么形体?  生:圆锥。  师:你
期刊
摘 要:基于学校的历史传承、行业和区域背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凝聚特色,依据学校的内外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构建精神与文化的育人平台。  关键词: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 文化融合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内化于心,固化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