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及改进对策窦晓宁
据一份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展水平和速度、力量素质与十年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耐力素質、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例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饮食结构、条件变化等,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力劳动减少,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却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随机对广陵区六所小学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探明影响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这将对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时间
(一)研究对象:市区育才、东关、梅岭、四季园、东花园、工人新村小学随机抽取男女生各2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9.1%。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访问法。
(三)研究时间:2010.10——2011.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状况: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2.7%的学生填写每年除了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之外,还举办其他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的竞赛活动。有47.3%的学生填写他们学校只是偶尔举办其他体育竞赛活动,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大课间活动时间,但是学校组织、监管措施不得力,学生在大课间自由玩耍,甚至有的学生被老师留在教室进行补课或者订正作业,从而影响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的时间保障。由于学校很少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缺乏对体育知识的宣传,使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以至于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体育活动。
(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业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72.6%,有的学生即使没有回家作业,家长害怕影响功课,也会反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据调查结果显示,业余时间选择体育项目参加锻炼的只占12.4%,而参加作文、奥数、英语等其他补习班的占85.6%,有的学生甚至参加了二、三个补习班的学习。另通过访问不想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不喜欢体育,觉得体育没意思,有的怕苦怕累,这部分学生占10.3%。他们“重学业,轻体育”,认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的学生认为用不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自己身体好,素质好,不锻炼没关系,认为体育锻炼是额外负担,对体育的认识进入一个误区。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据问卷调查显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只占总数的52.4%,持中等和相反态度的占47.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觉得体育课没意思,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动作要领、重点、难点进行精细反复的讲解,产生教学步骤过细和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且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乏味,此外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统一、规范、有序,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采取体罚的手段,使学生身顺而心违,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学生对自己想学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导致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欲望。
(四)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维修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且难以甄别锻炼人群,所以学校场馆也很难向社会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社会上各体育场馆都实行承包,免费活动场所少之又少,因此场地、器材等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客观因素。
三、对策和结论
(一)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又是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刺激手段,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因素,学校每学期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行体育单项争霸赛,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学校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宣传,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健身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科学、健康的新观念,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利用节假日走向操场、走向阳光。此外还要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学生开放,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补充社会体育场馆的不足。
(三)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应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同时,使活动类课程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洽、互补及整体化,使体育学科课程向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必将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而全民体质的提高关键在少年儿童时期。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要努力改善目前的状况,在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为培养健康、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据一份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展水平和速度、力量素质与十年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耐力素質、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例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饮食结构、条件变化等,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力劳动减少,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却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随机对广陵区六所小学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探明影响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这将对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时间
(一)研究对象:市区育才、东关、梅岭、四季园、东花园、工人新村小学随机抽取男女生各2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9.1%。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访问法。
(三)研究时间:2010.10——2011.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状况: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2.7%的学生填写每年除了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之外,还举办其他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的竞赛活动。有47.3%的学生填写他们学校只是偶尔举办其他体育竞赛活动,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大课间活动时间,但是学校组织、监管措施不得力,学生在大课间自由玩耍,甚至有的学生被老师留在教室进行补课或者订正作业,从而影响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的时间保障。由于学校很少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缺乏对体育知识的宣传,使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以至于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体育活动。
(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业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72.6%,有的学生即使没有回家作业,家长害怕影响功课,也会反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据调查结果显示,业余时间选择体育项目参加锻炼的只占12.4%,而参加作文、奥数、英语等其他补习班的占85.6%,有的学生甚至参加了二、三个补习班的学习。另通过访问不想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不喜欢体育,觉得体育没意思,有的怕苦怕累,这部分学生占10.3%。他们“重学业,轻体育”,认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的学生认为用不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自己身体好,素质好,不锻炼没关系,认为体育锻炼是额外负担,对体育的认识进入一个误区。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据问卷调查显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只占总数的52.4%,持中等和相反态度的占47.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觉得体育课没意思,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动作要领、重点、难点进行精细反复的讲解,产生教学步骤过细和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且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乏味,此外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统一、规范、有序,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采取体罚的手段,使学生身顺而心违,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学生对自己想学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导致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欲望。
(四)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维修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且难以甄别锻炼人群,所以学校场馆也很难向社会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社会上各体育场馆都实行承包,免费活动场所少之又少,因此场地、器材等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客观因素。
三、对策和结论
(一)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又是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刺激手段,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因素,学校每学期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行体育单项争霸赛,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学校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宣传,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健身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科学、健康的新观念,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利用节假日走向操场、走向阳光。此外还要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学生开放,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补充社会体育场馆的不足。
(三)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应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同时,使活动类课程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洽、互补及整体化,使体育学科课程向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必将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而全民体质的提高关键在少年儿童时期。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要努力改善目前的状况,在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为培养健康、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