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已经注意到在高原环境中人体能够对低压缺氧的刺激产生适应,而且通过对运动训练也能够使运动员在此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竞技能力。后来通过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证明,这种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的做法,的确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尤其是196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9届奥运会之后,高原训练一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因此,我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其中某些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使大家对这种训练方法能有一个更为科学的认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高原训练服务比赛。
一、高原训练简介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缺氧训练。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通过高原缺氧和负荷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缺氧的重适应变化。
二、高原训练中选择适宜高度和纬度的问题
(一)选择适宜高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对高原训练中海拔的选择随着各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多样化起来。从理论上以及有关实践研究的资料来看,1760m是最低高度,在这种海拔同度上,红细胞(Rc)、血红蛋白(Hb)等生化指标开始明显升高。但当运动员从2366m进入3200m时,训练强度降低,生理反应明显加大,表现为最高心率不高,感觉走不动,头痛,乏力。尤其是来自平原的运动员在3200m的第3天,其訓练强度继续降低,头痛无力,高原反应强烈;而来自高原的运动员此时训练强度已经可以提高,最大心率也有所回升,心率恢复得也较快,机体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消除。这说明高原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平原运动员。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认识到,在3000m以上的高原训练确实有着不少不利影响,因为大量关于高原训练中海拔的研究文献里都承认一点,即高度越高,能进行的训练的量和强度就会越小。并且,国际运动医学会在1974年墨尔本举行的第12届运动医学会议上通过决议指出:“对超过2286m的高度的训练要给予密切注意,并禁止在3048m以上高度的地区举行比赛”。所以说,最佳高度应具备2个基本条件:(1)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氧不足刺激;(2)使机体能够承受等同于或超过海平面的训练强度而导致的负荷缺氧的深刻刺激。
(二)选择纬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查阅的国内有关高原训练的资料来看,大都注重海拔,而忽略了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气候特点。高原自然环境总的特别是温度低,风沙大,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太阳辐射量高等。而我国可以进行高原训练的基地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贵州和云南省等,虽然其高度范围均在1000-3000m之内,但我们要明确的是高度仅能作为决定高原环境的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自然因素也在对训练效果起着作用。下面我们就以青海多巴和云南昆明2个高原训练基地的自然环境的对比来说明一些问题。
这两个训练基地同经不同纬,正因为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大,从而形成了多巴同寒干燥,昆明温暖潮湿的气候特点。由于温度和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具有显著的影响,即便对训练任务主要在水中完成的游泳运动员来说也是如此。因此,纬度的选择在高原训练的安排中也放到重要位置。
三、生理学机能的建立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原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机体建立生理机能也会具有特殊性,但大多数运动员和教练员只注重高原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其平原的运动成绩,而不重视高原训练引起了哪些生理适应。目前尚没有任何高原训练方法(如持续训练法,断续训练法以及Hi—Lo训练法等)的研究直接表时,如高原训练提高了平原环境下的运动能力。造成以上争论的原因可能是高原训练受我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项目差异以及训练环境和训练方法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同。
四、小结
(一)进行高原训练,高度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纬度的不同所带来的气候特点的差异。
(二)高原训练生理机能的建立是高原缺氧和负荷缺氧双重作用的结果。
(三)另外,进行高原训练时我们还应注意的问题有健康问题,项目差异问题和经济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颂歧.高原训练基础研究综述[J].国外体育科学.1996(1-3).
[2] 罗鹰翔.高原训练对提高低海拔竞赛成绩的作用[J].国外体育科学.1996(4).
[3] 黄文卉.高原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运用[J].国外体育科学.1997(1).
[4] 葛新发等.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一、高原训练简介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缺氧训练。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通过高原缺氧和负荷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缺氧的重适应变化。
二、高原训练中选择适宜高度和纬度的问题
(一)选择适宜高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对高原训练中海拔的选择随着各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多样化起来。从理论上以及有关实践研究的资料来看,1760m是最低高度,在这种海拔同度上,红细胞(Rc)、血红蛋白(Hb)等生化指标开始明显升高。但当运动员从2366m进入3200m时,训练强度降低,生理反应明显加大,表现为最高心率不高,感觉走不动,头痛,乏力。尤其是来自平原的运动员在3200m的第3天,其訓练强度继续降低,头痛无力,高原反应强烈;而来自高原的运动员此时训练强度已经可以提高,最大心率也有所回升,心率恢复得也较快,机体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消除。这说明高原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平原运动员。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认识到,在3000m以上的高原训练确实有着不少不利影响,因为大量关于高原训练中海拔的研究文献里都承认一点,即高度越高,能进行的训练的量和强度就会越小。并且,国际运动医学会在1974年墨尔本举行的第12届运动医学会议上通过决议指出:“对超过2286m的高度的训练要给予密切注意,并禁止在3048m以上高度的地区举行比赛”。所以说,最佳高度应具备2个基本条件:(1)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氧不足刺激;(2)使机体能够承受等同于或超过海平面的训练强度而导致的负荷缺氧的深刻刺激。
(二)选择纬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查阅的国内有关高原训练的资料来看,大都注重海拔,而忽略了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气候特点。高原自然环境总的特别是温度低,风沙大,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太阳辐射量高等。而我国可以进行高原训练的基地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贵州和云南省等,虽然其高度范围均在1000-3000m之内,但我们要明确的是高度仅能作为决定高原环境的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自然因素也在对训练效果起着作用。下面我们就以青海多巴和云南昆明2个高原训练基地的自然环境的对比来说明一些问题。
这两个训练基地同经不同纬,正因为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大,从而形成了多巴同寒干燥,昆明温暖潮湿的气候特点。由于温度和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具有显著的影响,即便对训练任务主要在水中完成的游泳运动员来说也是如此。因此,纬度的选择在高原训练的安排中也放到重要位置。
三、生理学机能的建立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原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机体建立生理机能也会具有特殊性,但大多数运动员和教练员只注重高原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其平原的运动成绩,而不重视高原训练引起了哪些生理适应。目前尚没有任何高原训练方法(如持续训练法,断续训练法以及Hi—Lo训练法等)的研究直接表时,如高原训练提高了平原环境下的运动能力。造成以上争论的原因可能是高原训练受我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项目差异以及训练环境和训练方法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同。
四、小结
(一)进行高原训练,高度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纬度的不同所带来的气候特点的差异。
(二)高原训练生理机能的建立是高原缺氧和负荷缺氧双重作用的结果。
(三)另外,进行高原训练时我们还应注意的问题有健康问题,项目差异问题和经济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颂歧.高原训练基础研究综述[J].国外体育科学.1996(1-3).
[2] 罗鹰翔.高原训练对提高低海拔竞赛成绩的作用[J].国外体育科学.1996(4).
[3] 黄文卉.高原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运用[J].国外体育科学.1997(1).
[4] 葛新发等.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