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一、亲近文本,浓郁“读味”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默读有助于思考,朗读有助于想象,有效的“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还能把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和共鸣。
1.默读静思,倾听文字深处的欢歌
教学片段:
师:孔子对水情有独钟。请大家默读课文3~9小节,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孔子对水的情意?
生(默读、思考,大约两分钟)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孔子对水的情意?
生1:我找到的是“孔子动情地凝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从“动情”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对水有着特别的情意。
生2:从“老师遇水必观”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只要见到水就一定会观看,也可见他对水的情意。
生3:第8自然段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也让我感觉到了他爱水,才会对水有独特的见解。
师:是的,孔子对水的情意正是藏在这一言一行之中。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默读,就是不仅要使阅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更要达到“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的境界。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静静默读的河流中,涌动的是思维欢歌。
2.书声琅琅,倾吐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水有德行呢?
生1:从“哺育”和“乳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水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世界万物。
生2:我还由此联想到了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生3:我从水“奔流不息”,感受到水为了给大自然中的生物输送水分,不停地流动,不知疲倦,真了不起!
生4:我觉得水具有一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品德。
师:是啊,水哺育了一切生灵,不求回报,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生5:是感激之情。
师:请把这种感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深情地朗读。(指名多个学生,并分别评价,再齐读)
朗读是学生自我感受的外化,在这里,学生是朗读的主人,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融为一体,表达出了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而教师,只是其中的引领者、促进者、欣赏者和开发者。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学生也在积极调动着自己的储备,不断吸收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情感的体验中,学生和教师、文本进行沟通交流,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倾注其间,在思维走向深刻的同时,学生的朗读也到达了新的高度。
二、含英咀华,深入“品味”
1.挖掘语文因素,加强语言训练
教学片段:
师:第8小节末尾还有一个省略号,可见——
生:水的美德还有很多。
师:我想,今天我们听了孔子的这段论述,当我们再次走近碧波荡漾的小河,浩瀚无边的长江,奔流不息的小溪,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模仿书中的句式写下自己的感悟。(大约两分钟)
生1:水叮咚流淌,奏出美妙的音乐,它好像有才华。
生2:水不知疲倦,奔涌向前,它好像有韧性。
生3: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它好像有毅力。
生4:水哺育着花草树木,它好像有母亲的情怀。
……
师:是啊,由此可见,水是一位真君子!
将对事物的感受,用文本的范式表达出来,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锤炼。感受来自语言,又归向语言,思想和语言成为学生翱翔在语文世界里的双翼,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在学生的感悟和表达中得到展现。因此,教师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借助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飞舞在语言的天空里,将会使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自然的、真实的课堂实践里得到提高。
2.领悟表达方法,加深文本理解
教学片段:
师:孔子的老师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这句话说明水有世上最好的品性,所以“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
生:(齐读第8自然段。)
师:孔子仅仅是在“论水”吗?
生1:孔子在论水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的弟子应该怎么做人。
生2:是在教育他的弟子,同时也是教育我们大家做一名像“水”一样的具有高尚品德的真君子。
师:孔子通过论水来教育弟子做人,这就是“善施教化”。其实孔子的这番话也是在说给自己听。让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再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表面上是孔子在论水,实则是他在教导自己的弟子如何做人,在孔子深刻而含蓄的语言背后,闪烁着他智慧和仁爱的光芒。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孔子的语言,揣摩孔子的内心,从而使学生更真切地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圈点批注,融入“写味”
教学片段: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水的品性以及孔子对水的这番论述一定让你想到了很多成语、名言、诗句、故事,以及我们学过的课文,它们一定会带给你新的感悟。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话,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或者联想。
生1:读到水有志向的这一句,我想到了水之所以能穿山岩、凿石壁,是因为它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专一的目标。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了写好《本草纲目》,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坚持不懈,终于写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师:真好,你由这句话联想到了李时珍这样的具有水的精神的人!
生2:我由这句话想到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还联想到《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水长年累月地从一个地方滴落,就能把石块滴穿,我觉得我们只要像水一样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也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3:从善施教化这一句,我想到了水能荡涤一切污垢,就像老师教会我们做人之道一样,使我们心灵纯洁。
生4:我从这句话想到了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是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善施教化”。
……
这些或长或短的词句,都是学生散落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阅读足迹,他们诠释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也传递着他们的才智与诗情,每一处墨迹都是他们个性的展示,融合着他们的生活经历、独特感悟。在圈圈画画、批批注注的过程中,放飞的是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锤炼的是他们的思维和表达。
浓郁“读味”,深入“品味”,融入“写味”,在学生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语文味”得到了彰显和凸现,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一、亲近文本,浓郁“读味”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默读有助于思考,朗读有助于想象,有效的“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还能把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和共鸣。
1.默读静思,倾听文字深处的欢歌
教学片段:
师:孔子对水情有独钟。请大家默读课文3~9小节,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孔子对水的情意?
生(默读、思考,大约两分钟)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孔子对水的情意?
生1:我找到的是“孔子动情地凝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从“动情”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对水有着特别的情意。
生2:从“老师遇水必观”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只要见到水就一定会观看,也可见他对水的情意。
生3:第8自然段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也让我感觉到了他爱水,才会对水有独特的见解。
师:是的,孔子对水的情意正是藏在这一言一行之中。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默读,就是不仅要使阅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更要达到“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的境界。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静静默读的河流中,涌动的是思维欢歌。
2.书声琅琅,倾吐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水有德行呢?
生1:从“哺育”和“乳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水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世界万物。
生2:我还由此联想到了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生3:我从水“奔流不息”,感受到水为了给大自然中的生物输送水分,不停地流动,不知疲倦,真了不起!
生4:我觉得水具有一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品德。
师:是啊,水哺育了一切生灵,不求回报,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生5:是感激之情。
师:请把这种感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深情地朗读。(指名多个学生,并分别评价,再齐读)
朗读是学生自我感受的外化,在这里,学生是朗读的主人,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融为一体,表达出了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而教师,只是其中的引领者、促进者、欣赏者和开发者。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学生也在积极调动着自己的储备,不断吸收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情感的体验中,学生和教师、文本进行沟通交流,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倾注其间,在思维走向深刻的同时,学生的朗读也到达了新的高度。
二、含英咀华,深入“品味”
1.挖掘语文因素,加强语言训练
教学片段:
师:第8小节末尾还有一个省略号,可见——
生:水的美德还有很多。
师:我想,今天我们听了孔子的这段论述,当我们再次走近碧波荡漾的小河,浩瀚无边的长江,奔流不息的小溪,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模仿书中的句式写下自己的感悟。(大约两分钟)
生1:水叮咚流淌,奏出美妙的音乐,它好像有才华。
生2:水不知疲倦,奔涌向前,它好像有韧性。
生3: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它好像有毅力。
生4:水哺育着花草树木,它好像有母亲的情怀。
……
师:是啊,由此可见,水是一位真君子!
将对事物的感受,用文本的范式表达出来,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锤炼。感受来自语言,又归向语言,思想和语言成为学生翱翔在语文世界里的双翼,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在学生的感悟和表达中得到展现。因此,教师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借助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飞舞在语言的天空里,将会使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自然的、真实的课堂实践里得到提高。
2.领悟表达方法,加深文本理解
教学片段:
师:孔子的老师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这句话说明水有世上最好的品性,所以“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
生:(齐读第8自然段。)
师:孔子仅仅是在“论水”吗?
生1:孔子在论水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的弟子应该怎么做人。
生2:是在教育他的弟子,同时也是教育我们大家做一名像“水”一样的具有高尚品德的真君子。
师:孔子通过论水来教育弟子做人,这就是“善施教化”。其实孔子的这番话也是在说给自己听。让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再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表面上是孔子在论水,实则是他在教导自己的弟子如何做人,在孔子深刻而含蓄的语言背后,闪烁着他智慧和仁爱的光芒。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孔子的语言,揣摩孔子的内心,从而使学生更真切地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圈点批注,融入“写味”
教学片段: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水的品性以及孔子对水的这番论述一定让你想到了很多成语、名言、诗句、故事,以及我们学过的课文,它们一定会带给你新的感悟。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话,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或者联想。
生1:读到水有志向的这一句,我想到了水之所以能穿山岩、凿石壁,是因为它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专一的目标。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了写好《本草纲目》,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坚持不懈,终于写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师:真好,你由这句话联想到了李时珍这样的具有水的精神的人!
生2:我由这句话想到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还联想到《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水长年累月地从一个地方滴落,就能把石块滴穿,我觉得我们只要像水一样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也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3:从善施教化这一句,我想到了水能荡涤一切污垢,就像老师教会我们做人之道一样,使我们心灵纯洁。
生4:我从这句话想到了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是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善施教化”。
……
这些或长或短的词句,都是学生散落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阅读足迹,他们诠释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也传递着他们的才智与诗情,每一处墨迹都是他们个性的展示,融合着他们的生活经历、独特感悟。在圈圈画画、批批注注的过程中,放飞的是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锤炼的是他们的思维和表达。
浓郁“读味”,深入“品味”,融入“写味”,在学生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语文味”得到了彰显和凸现,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