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开发到落地只用了三天
博拉网络负责人表示,这次智能应急的相关产品从提出到研发再到成品实现应用仅仅用了3天时间。在疫情期间,为其所在地的物业公司、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落地应用,在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安全隐患,确保防疫资源有效部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我们开始部署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实践。”主要着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算法在图像识别的领域做产业落地,包括电力、能源行业的作业安全监测、校园安防的安全预警、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标准作业流程管理和产品瑕疵检测等领域。
疫情的突袭也是对他们人工智能研发团队以及公司在相关领域投入的一次大考。经历了这次考验,博拉负责人也认为,互联网公司的未来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更为密切,“将人工智能纳入重要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把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资源、具象化的场景现实通过产品落地。”
超前部署帮了大忙
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在黑龙江哈尔滨某小区,物管人员已经对小区的防疫工作进行智能化管控了;在上海张江智能岛,AI相机架设在了各个路口,对不按规定佩戴口罩的人员进行自动提醒。迎来复工复产重要节点之时,在广州白云机场,通过AI智慧防疫检测实现了对人流体温的非接触无感检测。通过在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相机,设置需要重点预警的人员库和口罩检测识别规则,实现对防疫重点人员出现的辅助识别预警和对不按规定佩戴口罩的人员进行自动提醒。
而在复工返程期间,广州白云机场推出了AI智慧防疫检测方案。该检测方案通过红外热像与AI技术相融合来实现对人员体温的非接触无感检测,并关联可见光相机进行人脸与人体的智能检测、跟踪和结构化。
在疫情防疫中还能打出漂亮的一仗,还是源自相关智能解决方案早在去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相关部署。比如,航司园区解决方案,2019年4月就开始部署了。因此,不论是技术开发还是落地实践,超前部署技术开发,成为了企业决胜关键时刻的重要支撑。
AI赋能传统行业
4月以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中央企业“新基建”提速推进。
作为新基建重要场景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那么人工智能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趋势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随着整个行业的进化,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人员在逐渐增多,AI的门槛正在变低。也就是说,AI正在从一个黑科技变成一个赋能传统行业的科技。”博拉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将会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通过本次疫情大考,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领域的锋芒初露,快速准确地实现了病毒基因序列的计算。而在下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将更好地依托超级计算,驾驭数据洪流,高速、高效、精准地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分析,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二是产业+智能的模式将越来越普及。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使得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不断改进,改变了传统的“需求-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生产模式,催生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跨界和融合发展将成为新产业生态的重要特征。
智能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基于知识运用的人机物协同制造模式,在物联网、互联网、知识网、人际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将各种制造资源连接成一个资源池,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情景感知,在人机物共同决策下做出智能响应,在制造全生命周期内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按需使用的、主动的、透明的、可信的制造服务。
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深度学习框架、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等,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困境之下,企业如何规避短板
日前,经济学家任泽平就表示,发力新基建,超前布局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好处,“我国是多个领域基础设施超前布局的受益者,比如互联网、高铁等,领先全球实现了超车。”
在机遇面前,有公司一鸣惊人,也有更多公司依然如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现实出路。电脑报还发现,能在这次疫情中作出迅速响应,实现产品落地应用的基本都在超前部署上下足了功夫。
我们看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让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迸发出巨大能量,但黑天鹅之下的现实困境也同时存在。
而从长远发展来看,特殊时期还暴露出企业的更多问题:业务体系是否能够符合当前以及之后的市场需求;公司是否真正地具有自我造血能力;是否具有完善长效的应急机制。
面对现实问题,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且面临着市场快速变化的挑战,在技术上秉承科学严谨的同时,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实现落地有效应用,是未来AI面临的核心机会和挑战。
面对新技术,公司在选择大数据与AI落地场景上,从实用性强、数据采集难度较小、数据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且收益明显的场景入手,这样才能确保投入项目的成功率。目前,全球疫情扩散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科技助力抗疫也成为中坚力量,在危机和机遇面前,是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参与者,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也影响着中国人工智能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