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读背成语”这一练习。我们发现这一练习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单元安排的成语内容相关、排列有序,组成了节奏鲜明、和谐押韵的成语歌,便于学生诵读记忆;2、成语内容与同单元的课文联系紧密,便于联系课文,深入体会;3、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促其想象,感悟理解。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中是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义,进而熟读成诵,积累和发展语言的。
一、随文揭示,文词结合,相得益彰
第二册练习八中安排了“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这样一组成语。而同组课文《司马光》一文中所写的小司马光砸缸救人一事,正是解读这四个成语的最直观最生动的例子。因此,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就可以相机让学生初步感悟理解这些成语。读了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非常危险;别的小朋友有的哭,有的喊,都害怕极了”;再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司马光的表现。在对人物的比较中,老师相机点拨:情况非常危险,司马光却不害怕,他真是“临危不惧”;别人都慌了,他却没有慌,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他真会动脑筋,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办法,这就是“多谋善断”。相机出示这些成语,引导学生诵读,文词结合,以词学文,以文解词,将原本抽象的词语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联系,学生在诵文、读词时既感悟了词义,对原文的理解也更准确到位,使学文、悟词相得益彰。再如练习六中“漫山遍野、綠叶成阴、天长日久、树大根深”,也可在教学同组课文《这儿真好》时,随文引入,巧妙结合。
二、观察图画,想象感悟,相辅相成
第二册练习七中的“防患未然、未雨绸缪”,我们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出示“护堤”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人们为什么这么辛苦地筑坝?进进而启发学生想象:“河面上总这么风平浪静吗?水位总这么低吗?夏季雨水多时,河流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恍然大悟:人们筑坝是为了防止以后可能会发生的水灾。师随机告诉学生:像这样在坏事情发生前,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坏事的发生,这就叫“防患未然”。通过联想,学生还说出了:“读书写字离书本太近,会得近视,所以我们读书写字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这也是防患未然”,“打预防针,就可以不得某种疾病,这也是防患未然。”同样,学生观察了“晴天修屋”图后,“未雨绸缪”的意思也迎刃而解了。其他如练习二中描写春天美景的成语,练习四中描写亲情的成语,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插图,调动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感悟深层词义。
三、讲述故事,揭示要义,相伴共生
第二册练习三中安排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这四条成语。教学中,我们先师生合作,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时突出了精卫和愚公的话:“哪怕一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移下去,直到把山移走为止!”当学生感动于精卫和愚公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时,再引导:精卫和愚公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顽强不屈、坚持到底,这就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而再让学生把这四条成语连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诵读,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坚定之情,说出了赞美之言,成语已不只是枯燥的语言文字,而是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是生活、生命的再现。
四、整体把握,感悟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每个练习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第三册的练习一中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我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五、复习巩固,朗读理解,融会贯通
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一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我们先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练习五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我们也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读背成语”这一训练的题目要求是读和背,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读背来积累语言、形象储备,而不是强求学生理解。但是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理解成语有较大难度,而并非理解成语本身没有价值。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优势,通过与文本内容的链接,与文中插图的结合,与生活积累的联系,是完全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感悟词意的。而且,只有感悟理解了词意,才能更好地熟读成诵,这样的语言储备也才更有意义。当然,“读背成语”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仍然应该放在诵读上,应引导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语言的积累。
一、随文揭示,文词结合,相得益彰
第二册练习八中安排了“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这样一组成语。而同组课文《司马光》一文中所写的小司马光砸缸救人一事,正是解读这四个成语的最直观最生动的例子。因此,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就可以相机让学生初步感悟理解这些成语。读了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非常危险;别的小朋友有的哭,有的喊,都害怕极了”;再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司马光的表现。在对人物的比较中,老师相机点拨:情况非常危险,司马光却不害怕,他真是“临危不惧”;别人都慌了,他却没有慌,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他真会动脑筋,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办法,这就是“多谋善断”。相机出示这些成语,引导学生诵读,文词结合,以词学文,以文解词,将原本抽象的词语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联系,学生在诵文、读词时既感悟了词义,对原文的理解也更准确到位,使学文、悟词相得益彰。再如练习六中“漫山遍野、綠叶成阴、天长日久、树大根深”,也可在教学同组课文《这儿真好》时,随文引入,巧妙结合。
二、观察图画,想象感悟,相辅相成
第二册练习七中的“防患未然、未雨绸缪”,我们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出示“护堤”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人们为什么这么辛苦地筑坝?进进而启发学生想象:“河面上总这么风平浪静吗?水位总这么低吗?夏季雨水多时,河流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恍然大悟:人们筑坝是为了防止以后可能会发生的水灾。师随机告诉学生:像这样在坏事情发生前,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坏事的发生,这就叫“防患未然”。通过联想,学生还说出了:“读书写字离书本太近,会得近视,所以我们读书写字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这也是防患未然”,“打预防针,就可以不得某种疾病,这也是防患未然。”同样,学生观察了“晴天修屋”图后,“未雨绸缪”的意思也迎刃而解了。其他如练习二中描写春天美景的成语,练习四中描写亲情的成语,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插图,调动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感悟深层词义。
三、讲述故事,揭示要义,相伴共生
第二册练习三中安排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这四条成语。教学中,我们先师生合作,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时突出了精卫和愚公的话:“哪怕一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移下去,直到把山移走为止!”当学生感动于精卫和愚公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时,再引导:精卫和愚公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顽强不屈、坚持到底,这就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而再让学生把这四条成语连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诵读,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坚定之情,说出了赞美之言,成语已不只是枯燥的语言文字,而是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是生活、生命的再现。
四、整体把握,感悟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每个练习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第三册的练习一中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我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五、复习巩固,朗读理解,融会贯通
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一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我们先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练习五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我们也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读背成语”这一训练的题目要求是读和背,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读背来积累语言、形象储备,而不是强求学生理解。但是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理解成语有较大难度,而并非理解成语本身没有价值。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优势,通过与文本内容的链接,与文中插图的结合,与生活积累的联系,是完全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感悟词意的。而且,只有感悟理解了词意,才能更好地熟读成诵,这样的语言储备也才更有意义。当然,“读背成语”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仍然应该放在诵读上,应引导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语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