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件礼物里基本概念的理論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其教学那就是如何利用好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严谨认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物理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因此,我们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用橡皮泥做实验,橡皮泥便宜容易买到且是学生美术课的重要原料。
(1)探究质量与形状的关系,可以将橡皮泥捏成任意形状,用天平测出其质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2)探究物体的沉浮情况——轮船漂浮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讨论,并亲自动手用容易改变形状的橡皮泥探究其原理。
再如,用鸡蛋做大气压强实验、惯性实验等。当然,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情景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物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物理的各种题型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基础,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每做一个实验,必须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探究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通常是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或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
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我提出“如何测量塑料块的密度”的课题。我提示他们密度测量的关键是质量与体积的测量,而所有固体的质量都可以用天平去测量,那么,怎么测量塑料块的体积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考,最后竟然设计出多种测量方法:
(1)找一铁块同塑料块绑在一起,沉入量筒里的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再用量筒测量出水和铁块的体积。
(2)用大头针压着塑料块,使之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这种方法是实验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或把塑料块埋藏在细砂中等多种方法。设计性实验,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苏科版物理教材“活动”栏目中的“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和“WWW”栏目中的“小制作、小实验”等内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这些活动内容大部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完成。选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身不属于物理实验仪器,所以这种实验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小实验、小制作纳入正式课堂教学中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其教学那就是如何利用好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严谨认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物理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因此,我们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用橡皮泥做实验,橡皮泥便宜容易买到且是学生美术课的重要原料。
(1)探究质量与形状的关系,可以将橡皮泥捏成任意形状,用天平测出其质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2)探究物体的沉浮情况——轮船漂浮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讨论,并亲自动手用容易改变形状的橡皮泥探究其原理。
再如,用鸡蛋做大气压强实验、惯性实验等。当然,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情景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物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物理的各种题型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基础,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每做一个实验,必须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探究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通常是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或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
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我提出“如何测量塑料块的密度”的课题。我提示他们密度测量的关键是质量与体积的测量,而所有固体的质量都可以用天平去测量,那么,怎么测量塑料块的体积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考,最后竟然设计出多种测量方法:
(1)找一铁块同塑料块绑在一起,沉入量筒里的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再用量筒测量出水和铁块的体积。
(2)用大头针压着塑料块,使之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这种方法是实验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或把塑料块埋藏在细砂中等多种方法。设计性实验,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苏科版物理教材“活动”栏目中的“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和“WWW”栏目中的“小制作、小实验”等内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这些活动内容大部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完成。选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身不属于物理实验仪器,所以这种实验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小实验、小制作纳入正式课堂教学中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