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阶段作为幼儿成长的启蒙阶段,其行为与心理成长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失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乡镇幼儿任性行为的出现率偏高。对此,本文将对幼儿任性行为归因及教育策略进行探析,用以促进幼儿任性行为引导纠正有效性的提升,为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幼儿;任性行为;归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83
引言:任性行为主要是指幼儿以个人需要为主导,所产生的不服从、抗拒、毫不克制为心理导向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具体表现为大哭大闹、言语过激以及动手打父母等。特别是在乡镇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辈成为幼儿行为指导的主要承担者,家庭教育失当使得幼儿行为缺乏约束,进而导致乡镇地区幼儿任性行为较为明显。对此,本文将从归因和策略出发,对幼儿任性行为的纠正进行探析,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归因
(一)个人原因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性格较为多样,且与父母性格特点具有较大联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异常兴奋类型,部分幼儿在出生时就表现出哭闹、好动的特点,且只有在家长的拥抱下才会逐步平静,这类幼儿偏属于异常兴奋的类型,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若家长缺乏适当引导,就会导致幼儿出现任性行为;二是自我成长,伴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幼儿心理亦有所变化,从幼儿心理发展历程上看,两三岁阶段幼儿已出现反抗现象,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而此时部分家长并未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导致部分幼儿出现自我主义、大吵大闹等外在表现。
(二)家长原因
目前,部分家庭模式呈现为“4+2+1”的模式,二胎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独生子女率,降低了“小公主”或“小皇帝”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在乡镇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幼儿成长指导多由爷爷奶奶辈完成,由于隔代教育的影响,使得过度骄纵情况十分显著,进而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谦让意识偏弱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幼儿任性行为加重。此外,部分乡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度偏低,存在过度金钱满足、过度严厉等方面的情况,反而让幼儿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进而使得幼儿任性行为难以根本解决。
(三)教育原因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班内幼儿数量偏弱,幼儿极易受到其他幼儿行为的影响,导致部分幼儿出现因模仿而形成的任性行为。此外,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任性行为纠正方法的掌控度偏低,使得教育约束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进而导致部分幼儿的任性行为难以根除[1]。
二、幼儿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引导
家庭教育属于幼儿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此,幼儿教师应当增加与家长的沟通,侧重于引导家长强化对任性行为约束的重视,扩充任性行为约束的有效性。例如:针对于“动手打父母”行为的约束,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家长对幼儿的动手行为及时制止,不应因为痛感偏低而放任不管,此外,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避免“动手指导”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约束,应当采取“静置”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处理,在幼儿进入冷静状态之后,再通过讲解道理的方式,引导幼儿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进而达到纠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目标[2]。
(二)课堂教育引导
教育课堂是幼儿任性行为纠正的关键场所之一,幼儿教师应当强化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引导重视,例如:针对于“过度霸道”行为的约束,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深入感知“过度霸道”给别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幼儿“过度霸道”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约束过程中,笔者还向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等小故事,用以激发幼儿对“谦让与尊幼”的认知度,进而达到推动幼儿成长的目标
(三)自我行为引导
幼儿具有模仿力强的特点,对此,笔者在班内树立了榜样幼儿,引导幼儿对榜样幼儿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任性行为约束教育引入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例如:针对于“抢夺玩具”行为的约束,笔者侧重于引导幼儿对班内行为良好的幼儿进行观察,直观提升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此外,笔者还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引导家长在幼儿面前约束自身行为,侧重于通过塑造家长榜样和幼儿榜样的方式,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任性行为常见幼儿教育问题之一,其成因具有多样性特征,在约束幼儿任性行为时,应当从家长、幼儿、教学等多层面出发,用以增强矫正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永凤. 农村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A].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3.
[2]米玉. 幼儿任性行为归因及教育策略研究[A]. 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三十一期)[C].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
[3]杨艳.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9(16):162.
海林市二道鎮中心幼儿园 157132
关键词:幼儿;任性行为;归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83
引言:任性行为主要是指幼儿以个人需要为主导,所产生的不服从、抗拒、毫不克制为心理导向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具体表现为大哭大闹、言语过激以及动手打父母等。特别是在乡镇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辈成为幼儿行为指导的主要承担者,家庭教育失当使得幼儿行为缺乏约束,进而导致乡镇地区幼儿任性行为较为明显。对此,本文将从归因和策略出发,对幼儿任性行为的纠正进行探析,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归因
(一)个人原因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性格较为多样,且与父母性格特点具有较大联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异常兴奋类型,部分幼儿在出生时就表现出哭闹、好动的特点,且只有在家长的拥抱下才会逐步平静,这类幼儿偏属于异常兴奋的类型,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若家长缺乏适当引导,就会导致幼儿出现任性行为;二是自我成长,伴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幼儿心理亦有所变化,从幼儿心理发展历程上看,两三岁阶段幼儿已出现反抗现象,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而此时部分家长并未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导致部分幼儿出现自我主义、大吵大闹等外在表现。
(二)家长原因
目前,部分家庭模式呈现为“4+2+1”的模式,二胎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独生子女率,降低了“小公主”或“小皇帝”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在乡镇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幼儿成长指导多由爷爷奶奶辈完成,由于隔代教育的影响,使得过度骄纵情况十分显著,进而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谦让意识偏弱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幼儿任性行为加重。此外,部分乡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度偏低,存在过度金钱满足、过度严厉等方面的情况,反而让幼儿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进而使得幼儿任性行为难以根本解决。
(三)教育原因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班内幼儿数量偏弱,幼儿极易受到其他幼儿行为的影响,导致部分幼儿出现因模仿而形成的任性行为。此外,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任性行为纠正方法的掌控度偏低,使得教育约束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进而导致部分幼儿的任性行为难以根除[1]。
二、幼儿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引导
家庭教育属于幼儿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此,幼儿教师应当增加与家长的沟通,侧重于引导家长强化对任性行为约束的重视,扩充任性行为约束的有效性。例如:针对于“动手打父母”行为的约束,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家长对幼儿的动手行为及时制止,不应因为痛感偏低而放任不管,此外,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避免“动手指导”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约束,应当采取“静置”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处理,在幼儿进入冷静状态之后,再通过讲解道理的方式,引导幼儿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进而达到纠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目标[2]。
(二)课堂教育引导
教育课堂是幼儿任性行为纠正的关键场所之一,幼儿教师应当强化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引导重视,例如:针对于“过度霸道”行为的约束,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深入感知“过度霸道”给别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幼儿“过度霸道”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约束过程中,笔者还向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等小故事,用以激发幼儿对“谦让与尊幼”的认知度,进而达到推动幼儿成长的目标
(三)自我行为引导
幼儿具有模仿力强的特点,对此,笔者在班内树立了榜样幼儿,引导幼儿对榜样幼儿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任性行为约束教育引入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例如:针对于“抢夺玩具”行为的约束,笔者侧重于引导幼儿对班内行为良好的幼儿进行观察,直观提升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此外,笔者还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引导家长在幼儿面前约束自身行为,侧重于通过塑造家长榜样和幼儿榜样的方式,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任性行为常见幼儿教育问题之一,其成因具有多样性特征,在约束幼儿任性行为时,应当从家长、幼儿、教学等多层面出发,用以增强矫正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永凤. 农村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A].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3.
[2]米玉. 幼儿任性行为归因及教育策略研究[A]. 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三十一期)[C].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
[3]杨艳.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9(16):162.
海林市二道鎮中心幼儿园 15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