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归于实践还于幼儿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u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公里资源”解读
  自2013年开始研究“生活实践”课程起,我园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持续探索,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逐步开展课程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给予幼儿的是具有现场感、真实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日常接触的地方。以幼儿园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公里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第一,园内资源。幼儿园是孩子们每日生活的地方,是教育资源的中心点,利用园内资源开展教育,取材简单,还能对学习进行持续评价。园内核心资源主要有自然资源、成品玩具和人的资源。这些资源触手可及,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资源。
  第二,园外资源。孩子们常接触的园外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附近的社会资源。以东大街园为例,走出园门便是饭店、建设银行、顺天府超市等社区资源。把社区资源引导到课程之中,课程的丰富性便增加了。
  第三,走进来的资源。除了一公里范围内的固定资源,时不时还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资源走进我们的“一公里”范围内。例如,特殊时期巡逻的警察、来园参观的老师、被人骑到门口的小黄车等。
  第四,共同经验的资源。“一公里”除了空间上的概念,还可以延伸为孩子们共同熟悉的事物、共同参与过的活动、共同去过的地方等。例如,孩子们爱去的汽车博物馆、欢乐水魔方等。
  与孩子紧密相关的“吃穿用住行”都在“一公里资源”范围内,简而言之就是“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
  “一公里资源”生活实践课程内容
  “一公里资源”生活实践课程主要包含“生活礼仪”“生活技能”“生活发现”“生活创意”“自然生活”五大部分内容。
  生活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涉及穿着、举止、沟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生活礼仪活动,让幼儿愿意与人交往,懂得基本的交往礼仪,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懂得穿不同的服饰,以示对别人的尊敬;在交往中,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主要通过开展幼儿园接待活动、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每日来园离园礼貌、餐桌礼仪等活动实现。
  生活技能是指幼儿服务于生活、服务他人的技术和能力,包括简单的物品制作、修理园所物品、购物等。孩子们在学会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探究具体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敲击钉子的时候,了解钉子长度和木板厚度的关系;在用裱花器挤压糊状食物时发现线条形状和用力大小的关系等。
  生活发现主要是指发现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或者特别之处。孩子们在探究和发现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了解原因,比如在玩沙子时发现黑色磁沙等。
  生活创意主要是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创意表现,比如玩转纸箱、绘制沙画、垒砖盖房等。孩子们能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材料等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同时有创意地进行制作活动。
  自然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现象,感受自然之美。光滑圆润的石头、千姿百态的树木、刮风下雨、草长莺飞等都是大自然赋予平凡生活的小美好。亲近自然,体验大自然和生活的关系,能让孩子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自然滋生珍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情感。
  “一公里资源”生活课程实施途径
  在开展“一公里资源”生活课程活动时,我们按照“资源识别——资源转化——资源融合”3个步骤实施。
  ◆ 资源识别
  一公里资源圈内的资源很多,教师必须对资源进行识别、判断、分析,与幼儿园一日生活整合。幼儿的兴趣是选择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据,当幼儿专注于某一事物之时,那么此“物”便有可能是资源载体。表达、观察、行动、作品都是幼儿表达兴趣的语言,教师需通过仔细观察幼儿在班级和园所里的行为表现、班级微信群的谈论话题、父母朋友圈的幼儿动态等,发现幼儿兴趣的源头。例如,幼儿园有客人来,孩子们拉着客人喋喋不休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此时“客人”就是幼儿感兴趣的资源;后勤师傅挪开水井盖灌溉花草时,幼儿总会蹲下来专注井盖下的世界,此时“井盖”就是兴趣资源……
  ◆ 资源转化
  感知到幼儿对资源的兴趣后,活动内容和形式应依据关注人数、兴趣持续时间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进行筛选和转化。全班幼儿都关注的“问题”,且持续时间长,可以生成班级主题活动;部分幼儿有兴趣,乐意参与,可以以活动区的形式开展;个别幼儿有兴趣,可以给予材料支持或者个性化的指导。
  在“一公里资源”生活实践课程中,我们依据资源存在的时间长短、出现的频次及与幼儿生活联系的实际价值,通过“由高到低”和“由静到动”两种方式,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
  由高到低的转化是指将“高结构化、高目标化、高程序化”的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一方面是指增加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补充在幼儿园户外或室内,例如纸杯、木棍、可乐罐等;另一方面是指让高模式化的空间变得好玩,例如,在玩具架上安装轮子,幼儿可以把玩具架摆在任意的位置,然后组合成封闭性空间来玩等。
  由静到动的转化是指也将从前“熟视无睹”的资源,如园所中的树木、园外社区资源、文化资源等。此类资源随时间变化不显著,却真实存在于幼儿每日接触的生活之中,让这些资源得以挖掘和利用,这需要课程实施者的智慧,以多元化的途径、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放式的引导实现“静动”转化。
  ◆ 资源融合
  固有思维容易造成资源价值和用途单一化,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我们采用整合化的理念来探究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一资源的不同价值。首先,把资源的内在价值进行梳理归纳,打破领域价值观,探究资源的综合整体价值。如,废旧自行车投放在区域中,能促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思考如何积极利用幼儿园内外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支持幼儿生发出艺术、社会、语言、健康等不同领域的活动内容。其次,注重资源利用的融合,将园所周边的饭店、超市、银行、博物馆等作为幼儿园延伸的“人的资源”“文化资源”,积极调动这些延伸资源,扩展幼儿生活课程内容。
  开展“一公里资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避免“消极等待”资源的到来,和幼儿一起探索各种资源的可能性,积极通过识别、转化、融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和丰富课程资源。
  “一公里资源”生活课程教育评价
  “一公里资源”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作为实施者和研究者,园所每两个月便会进行阶段性回顾,反思活动中的幼儿发展、教师进步和家长改变。通过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反思主题活动。其中,过程性评价通过参与者分享课程故事的形式进行;结果性评价通常通过对教师的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场地支持、幼儿在活动中的“留痕”(记录表、图画、视频等)等活动中较为显性的内容进行评价。
  在“一公里资源”生活实践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勤劳的双手”和专业的能力去发现、重构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让幼儿的活动和学习变得更有挑战性,活动的任务、材料、空间、时间不再一成不变,让课程现场变成一个不断创新、尝试的场所,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真切的探究和成長的欢乐,这才是教育和课程的意义。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教师合理、恰当、适宜的回应能发展师幼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进步。  为了进一步探究回应的有效性,笔者观摩了30多次阅读活动,结合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对幼儿的回应进行了研究,希望教师与幼儿构建起对话的平台,促进早期阅读活动的双向交流。  阅读教学中
一、核心素养下,教师课堂用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发展。因此,在英语课程改革中,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
四十年前,《小学教学研究》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大步发展的沃土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不忘初心,四十年砥砺前行,四十年春华秋实,小教人秉承对教育的热爱、对作者的敬仰、对读者的负责,在小学教育教学探索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四十年来,《小学教学研究》始终遵循“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堂”的办刊理念,时刻关注我国教育发展和课程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2016年底,教育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 2016—2020 年)》,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相关研究表明,0~12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人格在6岁左右已初具雏形。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大,可见人格培养的源头在家庭、在童年。  红黄蓝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有竞争
1  鹂鹂九岁,她四堂姐艳梅又谈了个对象,阖家欢喜。  对象叫陆小时,全家人都觉得四姐跟他处上,是样不小的运气。他俩在腊月认识,主事媒人是黑大伯——他倒也不是谁的大伯,就是平生爱张罗,爱揽事,有种给所有人当大哥的热乎劲儿,是故亲朋都呼其为大伯。黑大伯女婿的表弟在本市重点大学念书,周末跟哥哥嫂子到黑大伯家吃饭。桌上一锅卤三鸡——鸡翅、鸡腿、鸡爪——赢得啧啧惊叹。黑大伯说,这是昨天老黄家四闺女做了送来
活动由来  群数,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又有相当的挑战性。说有“基础”,这是因为“数数”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最多的数学启蒙,正如《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一书中提示我们的那样,“许多幼儿在学前期就具有丰富的有关数量的非正式知识,这恰恰就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理解数概念的良好基础”;说是“挑战”,是因为对数字系统的精确感知和具体应用,对于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幼儿
绘画是学前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他们愿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大四班从入学开始,教师就带领班级幼儿采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一日生活、心情或收获,家长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绘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观看记录后,也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就这样,绘画真正地在儿童、家长、教师之间流动起来,教师以绘画为桥梁了解幼儿的状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发展,与家长建立科学而紧密的沟通,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发展。 
所谓儿童观,指的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来说,儿童观包括儿童的天性观、儿童的特质与能力观、儿童发展观、儿童地位与权益观、儿童差异观、儿童活动观等主要内容。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将直接决定他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比方说,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是有能力的,那他就会大胆地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反之就会觉得:“他们能有什么发现,不够添乱的,还是听我的指挥比较好。”无疑,前者才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
我所在的小班,自然角的主题是“我和小花一起长大”。我们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班里与同伴分享。因为是小班,幼儿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介绍自己的小花。我就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丰富幼儿对小花的了解。每天,我都和幼儿一起聊一些有关小花的话题。伊始,孩子们兴趣盎然。漸渐地,孩子们的分离焦虑程度逐渐减轻。小花已不再是其情感寄托,孩子逐渐失去了亲近小花的兴趣,自然角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