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在新课程改革下,文言文教学要尝试一些创新教法,教学《陈涉世家》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质疑释疑,疏通课文——尽情表演,亲身体验——唇枪舌剑,理解课文等教学步骤,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陈涉世家》 创新教学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难题。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难以热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中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值越来越大,近几年占将近二十分,因而文言教学自然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然而,自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逐字逐句记录,教师教得疲劳,学生学得糊涂。我在教学文言文中也做了一些改革,大多按照“朗读熟悉—自译圈疑—质疑释疑—教者提问—学生翻译—内容分析”的步骤实施,虽然耗时,但学生不至于越学越厌。但再好的美味吃多了也觉得无味,这样的方法用多了,学生也不觉得新鲜,兴趣自然不浓厚。特别是《陈涉世家》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不灵活变通,不创新教法,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更别说掌握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步骤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可以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协调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以学生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电影導入,播放电影中表现秦始皇残暴、老百姓痛苦的片断,趁势引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大家想不想了解起义的具体情况呢?想不想通过表演亲自体验一下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紧接着的分组竞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质疑释疑,疏通课文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读书如果不疑,就像刀不磨会生锈不锋利乃至氧化变质一样,不可能有成就,甚至还不可能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读质疑,是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感知到深入理解的重要一环。
本篇文章虽长,但有一定的情节,书下注释较多也较细,再加上有初一、初二文言文的基础,我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自己理解课文,在行间巡回走动,学生有读不准、不理解的可讨论可提问,我及时释疑。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表演竞赛中获胜,都认真而又兴奋地朗读课文,理解翻译,质疑释疑。学生在互相提问解答过程中,解决了读音问题,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的读音应该是“pī”;知道了通假字的含义,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以”通“已”,意思是“已经”;理解了一词多义现象,如“等死”和“死国可乎”中“死”的含义分别是“死亡”和“为......而死”;懂得了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失期,法皆斩”中“法”是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等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远比我估计的要多要细,学生之间互相解答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全要实,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不经意间已下课了。
三、尽情表演,亲身体验
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中的表演、画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课本剧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表现出来的特殊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手段,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推敲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读物。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童话故事特别适合运用这种方式,《陈涉世家》虽然不是寓言、童话,但是它有情节有人物,同样适合表演。
在前一节课上,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熟悉了情节,接下来就要分工合作彩排。四组学生自行分工,编剧、导演、主演、群众演员、道具、旁白个个落实。有一组学生竟用一个晚上将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台词、旁白、舞台背景、人物动作表情等一目了然。学生的热情、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真令我意外。制作道具时,学生更展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男生制作刀、剑、戟等武器,女生制作旗帜、鱼儿等,据说有的家长都参与了道具的制作。表演时,书法能手在黑板上用红色笔写了“《陈涉世家》表演会”,使气氛更加热烈。课堂上,教师既是演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表演的观众。平缓深沉的旁白,艰难痛苦的耕作,淅淅沥沥的雨声,紧张激烈的格杀……虽不是专业演员,表演也有些稚嫩,但学生认认真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表演,还是深深感染了观众。我在学生的表演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当然,表演不能代替一切,要真正全面地掌握文章内容,还需要运用其他教学形式。
四、唇枪舌剑,理解课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了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课题。课堂辩论教学不失为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新思路。小型的课堂辩论,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所谓小型课堂辩论,就是介于辩论赛和讨论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我认为,这种形式最适合语文课堂组织。这节课上,我就让学生开展了一场小辩论。
在学生表演过后,我问:“在大家的表演中,吴广做的事似乎不比陈胜少,为什么陈胜做王,而不是吴广呢?”有的学生频频点头,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此时,我出示了一个辩论话题:“陈胜、吴广谁宜为王?”让赞同陈胜、吴广的同学分坐一边,面对面展开辩论。赞同陈胜的说:“陈胜有‘鸿鹄之志’,说明他有远大的抱负;对秦朝状况的分析说明他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事事都由他策划,适合做个领导……”反对的则说:“陈胜自私,不负责任,他后来并未帮助投奔他的伙伴……”赞同吴广的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他以身轼尉,有大无畏精神;士兵拥护,他有群众基础……”反对的则说:“吴广只能干事,不能谋事,他胸无大志,缺乏谋略,攻荥阳久攻不下,被部下杀死……”唇枪舌剑后,虽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学生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了解了刻画人物的方法,达到了这一目的,我认为就算成功了。
若按老方法讲授这一课,则至少需要四课时,而我则用了三课时,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创新意识。文言文可灵活地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手段。我相信,只有教师想方设法灵活教学,学生才会随机应变灵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陈涉世家》 创新教学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难题。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难以热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中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值越来越大,近几年占将近二十分,因而文言教学自然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然而,自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逐字逐句记录,教师教得疲劳,学生学得糊涂。我在教学文言文中也做了一些改革,大多按照“朗读熟悉—自译圈疑—质疑释疑—教者提问—学生翻译—内容分析”的步骤实施,虽然耗时,但学生不至于越学越厌。但再好的美味吃多了也觉得无味,这样的方法用多了,学生也不觉得新鲜,兴趣自然不浓厚。特别是《陈涉世家》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不灵活变通,不创新教法,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更别说掌握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步骤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可以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协调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以学生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电影導入,播放电影中表现秦始皇残暴、老百姓痛苦的片断,趁势引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大家想不想了解起义的具体情况呢?想不想通过表演亲自体验一下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紧接着的分组竞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质疑释疑,疏通课文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读书如果不疑,就像刀不磨会生锈不锋利乃至氧化变质一样,不可能有成就,甚至还不可能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读质疑,是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感知到深入理解的重要一环。
本篇文章虽长,但有一定的情节,书下注释较多也较细,再加上有初一、初二文言文的基础,我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自己理解课文,在行间巡回走动,学生有读不准、不理解的可讨论可提问,我及时释疑。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表演竞赛中获胜,都认真而又兴奋地朗读课文,理解翻译,质疑释疑。学生在互相提问解答过程中,解决了读音问题,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的读音应该是“pī”;知道了通假字的含义,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以”通“已”,意思是“已经”;理解了一词多义现象,如“等死”和“死国可乎”中“死”的含义分别是“死亡”和“为......而死”;懂得了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失期,法皆斩”中“法”是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等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远比我估计的要多要细,学生之间互相解答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全要实,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不经意间已下课了。
三、尽情表演,亲身体验
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中的表演、画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课本剧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表现出来的特殊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手段,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推敲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读物。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童话故事特别适合运用这种方式,《陈涉世家》虽然不是寓言、童话,但是它有情节有人物,同样适合表演。
在前一节课上,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熟悉了情节,接下来就要分工合作彩排。四组学生自行分工,编剧、导演、主演、群众演员、道具、旁白个个落实。有一组学生竟用一个晚上将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台词、旁白、舞台背景、人物动作表情等一目了然。学生的热情、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真令我意外。制作道具时,学生更展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男生制作刀、剑、戟等武器,女生制作旗帜、鱼儿等,据说有的家长都参与了道具的制作。表演时,书法能手在黑板上用红色笔写了“《陈涉世家》表演会”,使气氛更加热烈。课堂上,教师既是演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表演的观众。平缓深沉的旁白,艰难痛苦的耕作,淅淅沥沥的雨声,紧张激烈的格杀……虽不是专业演员,表演也有些稚嫩,但学生认认真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表演,还是深深感染了观众。我在学生的表演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当然,表演不能代替一切,要真正全面地掌握文章内容,还需要运用其他教学形式。
四、唇枪舌剑,理解课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了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课题。课堂辩论教学不失为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新思路。小型的课堂辩论,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所谓小型课堂辩论,就是介于辩论赛和讨论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我认为,这种形式最适合语文课堂组织。这节课上,我就让学生开展了一场小辩论。
在学生表演过后,我问:“在大家的表演中,吴广做的事似乎不比陈胜少,为什么陈胜做王,而不是吴广呢?”有的学生频频点头,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此时,我出示了一个辩论话题:“陈胜、吴广谁宜为王?”让赞同陈胜、吴广的同学分坐一边,面对面展开辩论。赞同陈胜的说:“陈胜有‘鸿鹄之志’,说明他有远大的抱负;对秦朝状况的分析说明他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事事都由他策划,适合做个领导……”反对的则说:“陈胜自私,不负责任,他后来并未帮助投奔他的伙伴……”赞同吴广的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他以身轼尉,有大无畏精神;士兵拥护,他有群众基础……”反对的则说:“吴广只能干事,不能谋事,他胸无大志,缺乏谋略,攻荥阳久攻不下,被部下杀死……”唇枪舌剑后,虽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学生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了解了刻画人物的方法,达到了这一目的,我认为就算成功了。
若按老方法讲授这一课,则至少需要四课时,而我则用了三课时,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创新意识。文言文可灵活地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手段。我相信,只有教师想方设法灵活教学,学生才会随机应变灵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