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作品中,对“气”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多次解释和阐述,作为声乐的基础元素,“气”直接影响着声乐水平,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西方相关声乐著作中,同样将气息作为歌唱等行为的基本元素,本文针对气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如何被理解、运用,以及气和音等音乐元素关联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气;古代声乐理论;基本情况;核心地位
前言:歌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十分悠久,从街头巷尾到影视舞台,几乎随处可见,很多艺人甚至因此名利双收。歌唱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气,我国古代不乏声乐理论作品专著,其中对“气”的理解和现代基本相同,从气的基本概念、气和音的关系到歌唱技巧都有成理论的论述。
一、古代声乐理论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一)《乐府传声》中对“气”的论述
《乐府传声》是一部戏曲声乐论著,其理论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全书除部分散论曲学问题外,其余均为戏曲演唱的具体法则和理论阐述。作者徐大椿是清代江苏吴江人,字灵胎,号回溪老人。
在《乐府传声》一书中,徐大椿以高低唱法为例论述了关于气息的相关知识,书中写到:“凡高音之响必狭,必细,必锐,必深;低音之响,必阔,必粗,必钝,必浅。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儘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今人不会此意,凡遇高腔,往往将细狭深锐之法,变成阴调,此又似是而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高音要尖锐,低音要粗犷,高音不是一定大声呼喊,现在的人往往没有充分理解,使音调变阴,似是而非[1]。
(二)《曲律》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曲律》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王骥德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仙史、秦楼外史,浙江会稽人。
王骥德后半生致力于戏曲研究,他的《曲律》中,理论思想非常丰富,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个方面,既有技巧法则,也有理论知识。
王骥德认为,不同唱法、不同流派对气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酌情用之”[2]。
(三)《唱论》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唱论》的作者是燕南芝庵,由于资料的缺失,其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唱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书中记载:“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其中,“偷气”、“取气”、“换气”,说的是三种在歌唱过程中的换气方法,“歇气”和“就气”是用气的方式。
二、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一)用气的方式、技巧和情感表达
古代相关声乐理论专著的记载中,对气息的使用有许多种方法,对使用技巧和情感表达也有相应的论述。比如很多专著都写明了在歌唱中换气的方法,为了使歌唱具有完好的整体性,中途换气是必要的,另外古代声乐理论相关书籍中,还有“歇气”和“就气”等方式。“歇气”是指“声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是一种为求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出现的一种用气方式。这需要歌唱者对气息的把握达到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就气”是指对某个特殊的字进行重点控制,先以低声或者轻声唱出,再加大声音完整唱出。这种方式在现代依然有很广泛的应用,现代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杨洪基等老艺术家均精于此道,比如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就多次使用这种方式,使演唱效果大大提升[3]。
与徐大椿、王骥德等人不同,《宝山集》中的理论认为,歌唱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不是刻意追求方法和技巧,在《宝山集》中,提出了九种带有明显感情表达色彩的用气方法,分别是“喜”、“声欢”、“降怒”、“声悲”、“忧”、“惊”、“酒”、“狂”、“横憋”。这些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将歌唱和表演融合起来。“喜”是表达欢喜的情绪,要求吸气深入,呼气平稳。“声欢”表达欢快的情绪,其中“歡”要求气充满前胸,使发出的声音洪亮,其他七种方式也几乎都融合了表演和歌唱。
(二)气是声的基础
古代声乐理论认为,声是以气为基础产生的,气是声音的动力。《顾误录》中认为歌唱的要领和技巧虽多,但“首在养气”,《说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气者,音之帅也”,气统帅着音,也就是说音的基础是气,作为补充,《说谭》力还有一段记载“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段话的意思是,气粗的话声音浮躁,气息弱的话声音薄,气息浊声音断续不流畅,气息散了声音就结束了,表达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气是音的基础[4]。
结合西方人的论述和现代眼光来看,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对气基础地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三)“丹田之气”和呼吸的关系
一般来说,歌唱时的呼吸方式和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有明显区别的,《曲律》中认为,能使用丹田发气是好的歌唱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历代的不断实践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用丹田发气,再加上一些歌唱技巧和用气的技巧,可以达到“声如波,气如澜,波澜壮阔,滚滚而至”的歌唱效果。丹田是指人体的气海穴,在腹部脐下的位置,唐代的声乐专著《乐府杂录》中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调气可以认为是长期歌唱习惯中对气息的调整,也可以认为是某一次歌唱前对呼吸的调整,不过本质上都是对气息的控制,以现代眼光看来,想获得更好的歌唱效果,可以在吸气之后,利用腹肌有节奏的呼出,使歌唱时气息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出现后气不足的情况[5]。
三、如何利用气提升歌唱效果
(一)加强腹部呼吸练习
古代声乐系统将基本发音分为五个,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很多人无法充分掌握五音,使歌唱效果大了折扣,这其实是气息的原因,古代声乐相关作品中记载,练习气息最佳的方法是深呼吸,然后利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呼出,将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可以起到加强气息控制的效果,从而提升歌唱质量。
(二)腹部呼吸练习的站姿
肩膀要平,成一字型;头部放松而保持平衡,使整个身子看上去接近一条直线,双脚微张到与肩膀同宽的水平。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为腹部呼吸提供更大的空间,起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總结:我国声乐文化源远流长,更有“高水流水遇知音”等有关声乐的佳话流传千古,“气”是声乐基本元素,西方和东方都有相关论述,对气把控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歌唱水平高低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我国古代声乐相关作品的对气的理解和相关理论,即便以现代眼光看来,也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加深对古代声乐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艺术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马兴智.论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人声至上”[J].大舞台,2014,11:145-146.
[2]董兵,王立增.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人声至上论”[J].中国音乐,2013,02:85-89+181.
[3]杨宝玲.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以“抗”“坠”理论为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17-121.
[4]张国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新说[J].艺术探索,2011,03:57-58.
[5]周淑真.历史脉络下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再审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29-133.
作者简介:黎君茹(1995.08—),女,籍贯:湖南衡阳,学历:本科,毕业于大庆师范学院。
【关键词】:气;古代声乐理论;基本情况;核心地位
前言:歌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十分悠久,从街头巷尾到影视舞台,几乎随处可见,很多艺人甚至因此名利双收。歌唱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气,我国古代不乏声乐理论作品专著,其中对“气”的理解和现代基本相同,从气的基本概念、气和音的关系到歌唱技巧都有成理论的论述。
一、古代声乐理论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一)《乐府传声》中对“气”的论述
《乐府传声》是一部戏曲声乐论著,其理论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全书除部分散论曲学问题外,其余均为戏曲演唱的具体法则和理论阐述。作者徐大椿是清代江苏吴江人,字灵胎,号回溪老人。
在《乐府传声》一书中,徐大椿以高低唱法为例论述了关于气息的相关知识,书中写到:“凡高音之响必狭,必细,必锐,必深;低音之响,必阔,必粗,必钝,必浅。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儘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今人不会此意,凡遇高腔,往往将细狭深锐之法,变成阴调,此又似是而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高音要尖锐,低音要粗犷,高音不是一定大声呼喊,现在的人往往没有充分理解,使音调变阴,似是而非[1]。
(二)《曲律》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曲律》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王骥德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仙史、秦楼外史,浙江会稽人。
王骥德后半生致力于戏曲研究,他的《曲律》中,理论思想非常丰富,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个方面,既有技巧法则,也有理论知识。
王骥德认为,不同唱法、不同流派对气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酌情用之”[2]。
(三)《唱论》中对“气”的相关论述
《唱论》的作者是燕南芝庵,由于资料的缺失,其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唱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书中记载:“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其中,“偷气”、“取气”、“换气”,说的是三种在歌唱过程中的换气方法,“歇气”和“就气”是用气的方式。
二、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一)用气的方式、技巧和情感表达
古代相关声乐理论专著的记载中,对气息的使用有许多种方法,对使用技巧和情感表达也有相应的论述。比如很多专著都写明了在歌唱中换气的方法,为了使歌唱具有完好的整体性,中途换气是必要的,另外古代声乐理论相关书籍中,还有“歇气”和“就气”等方式。“歇气”是指“声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是一种为求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出现的一种用气方式。这需要歌唱者对气息的把握达到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就气”是指对某个特殊的字进行重点控制,先以低声或者轻声唱出,再加大声音完整唱出。这种方式在现代依然有很广泛的应用,现代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杨洪基等老艺术家均精于此道,比如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就多次使用这种方式,使演唱效果大大提升[3]。
与徐大椿、王骥德等人不同,《宝山集》中的理论认为,歌唱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不是刻意追求方法和技巧,在《宝山集》中,提出了九种带有明显感情表达色彩的用气方法,分别是“喜”、“声欢”、“降怒”、“声悲”、“忧”、“惊”、“酒”、“狂”、“横憋”。这些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将歌唱和表演融合起来。“喜”是表达欢喜的情绪,要求吸气深入,呼气平稳。“声欢”表达欢快的情绪,其中“歡”要求气充满前胸,使发出的声音洪亮,其他七种方式也几乎都融合了表演和歌唱。
(二)气是声的基础
古代声乐理论认为,声是以气为基础产生的,气是声音的动力。《顾误录》中认为歌唱的要领和技巧虽多,但“首在养气”,《说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气者,音之帅也”,气统帅着音,也就是说音的基础是气,作为补充,《说谭》力还有一段记载“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段话的意思是,气粗的话声音浮躁,气息弱的话声音薄,气息浊声音断续不流畅,气息散了声音就结束了,表达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气是音的基础[4]。
结合西方人的论述和现代眼光来看,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对气基础地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三)“丹田之气”和呼吸的关系
一般来说,歌唱时的呼吸方式和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有明显区别的,《曲律》中认为,能使用丹田发气是好的歌唱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历代的不断实践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用丹田发气,再加上一些歌唱技巧和用气的技巧,可以达到“声如波,气如澜,波澜壮阔,滚滚而至”的歌唱效果。丹田是指人体的气海穴,在腹部脐下的位置,唐代的声乐专著《乐府杂录》中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调气可以认为是长期歌唱习惯中对气息的调整,也可以认为是某一次歌唱前对呼吸的调整,不过本质上都是对气息的控制,以现代眼光看来,想获得更好的歌唱效果,可以在吸气之后,利用腹肌有节奏的呼出,使歌唱时气息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出现后气不足的情况[5]。
三、如何利用气提升歌唱效果
(一)加强腹部呼吸练习
古代声乐系统将基本发音分为五个,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很多人无法充分掌握五音,使歌唱效果大了折扣,这其实是气息的原因,古代声乐相关作品中记载,练习气息最佳的方法是深呼吸,然后利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呼出,将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可以起到加强气息控制的效果,从而提升歌唱质量。
(二)腹部呼吸练习的站姿
肩膀要平,成一字型;头部放松而保持平衡,使整个身子看上去接近一条直线,双脚微张到与肩膀同宽的水平。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为腹部呼吸提供更大的空间,起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總结:我国声乐文化源远流长,更有“高水流水遇知音”等有关声乐的佳话流传千古,“气”是声乐基本元素,西方和东方都有相关论述,对气把控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歌唱水平高低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我国古代声乐相关作品的对气的理解和相关理论,即便以现代眼光看来,也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加深对古代声乐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艺术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马兴智.论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人声至上”[J].大舞台,2014,11:145-146.
[2]董兵,王立增.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人声至上论”[J].中国音乐,2013,02:85-89+181.
[3]杨宝玲.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以“抗”“坠”理论为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17-121.
[4]张国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新说[J].艺术探索,2011,03:57-58.
[5]周淑真.历史脉络下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再审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29-133.
作者简介:黎君茹(1995.08—),女,籍贯:湖南衡阳,学历:本科,毕业于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