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自主性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注重学生的地位,教师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课堂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舞台,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强调学生主体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如何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需要思考和最重要的一点。下面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若干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它的形象化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或是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课本充满求知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让学生齐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欢快的歌声把春天的气息撒到课堂的每个角落,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一下子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让学生听杭天棋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然后迅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南美洲草原上的一个秋日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烈火形成一个火圈,从草丛中央的一个小土丘包围过来,土丘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由于蚂蚁们急中生智,用抱成一团的方式滚出火海。通过这样一个动物求生的故事,让学生融入到《斑羚飞渡》的“绝境求生”的意境之中,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
  二、课堂还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参与学习创设情景,还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引导点拔,启发上下功夫,注意为学生提供全程参与的各种机会。
  1、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及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制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在教学《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引入课题,马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然后点名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把握,有的同学朗读得慷慨激昂,义无反顾,理由是“而我选择的人迹更少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课堂中给学生以机遇,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在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机遇,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他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要大家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家庭》,对剧中人物和性格也做了简单规定:好吃懒做、嗜烟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说话唠叨的妈妈,还有一个任性顽皮的女儿。三位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达到了预期目的。三位教师都注意了精心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学生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学习。
  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通过老师的授予,而是要靠学生自身的挖掘,只有让学生多多思考问题,通过讨论解决疑惑,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善于设疑,组织学生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春》中的“春草图”时,可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对文中“钻”和“偷偷”两个词是怎么理解的?通过问题的探究讨论,使学生领悟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常规模式。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发展趋向的引导者,还是问题答案的评判者。死板的你问我答的方式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表面上是学生在思考,其实都是老师给出答案,这样的讨论活动是学生揣摩老师的想法而努力的作出符合教师要求的解释说明的系列讨论,这是难以开启学生心智的,要使学生真正与教师交流、互动,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绿色。
  三、授之以渔,教给参与方法,立足于能力培养。
  学习的主动性,应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才是能效的。
  以动促思,教给学生参与实践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例如学习课文,让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如课前提示,及课外赏析性,应用性资料)进行思考,再启发学生围绕课文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对于话题作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比如说“树”:有不同形状的树,有不同地区的树,有不同作用的树,有人栽树,有人砍树等等。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了。在作文写作时,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句可写。
  四、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拓宽参与渠道,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音像设备的普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必将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帮助学生打破课堂的束缚和课本的限制,扩大信息来源,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资源所创造的条件。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为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激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远程语文教学节目进行学习,增加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总之,我们应转变传统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知识,学会思考人生,挖掘自身最大潜能,全面提高学习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识读、运用和绘制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在复习中,进一步强化训练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以图导练”复习法,就是以地理图象、图表的识读、应用、绘制为主要方式,针对八年级地理结业考试,展开有效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地理素质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字以图导练;读图;用图;绘图  
2月11日,新年上班首日,湖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晋等院领导到该院各内设机构,看望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干警,勉励大家收心提神,立足本职岗位,依法履职尽责,服务保障大局
期刊
酶在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不夸张地说,人类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与酶及其作用发生着关系.本文对影响酶作用的几个因素提出一些简
2月20日,省高级法院在武汉召开审判业务专家座谈会.省高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游劝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听取审判业务专家代表对当前审判业务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司法体制改
期刊
吴用是《水浒传》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从第十二回他的出场到结束,他贯穿始终。作为军师,吴用一直以羽扇纶巾读书人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位秀才打扮的儒生形象下,笔者还认为吴用是充满着江湖气息的侠客形象。这种形象既包括不惧朝廷的豪气,也包括对朋友胜过一切的义气,还有着江湖的盗气。本文将着重分析吴用的江湖侠客形象。  何谓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何谓江湖,恩怨就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在哪里,江
期刊
2016年5月31日~6月10日,被誉为印刷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drupa 2016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盛大举行.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印刷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drupa 2016承载了特殊的期望.以“t
期刊
一项关于如何使关键场所(如机场)的发烧排查医疗设备发挥最佳效果的新的ISO技术报告——《ISO/TR 13154:2009,医疗电气设备——使用温度记录仪鉴别发热人群的部署、执行和操
摘 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化可以让环境得到改善,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现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修剪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植物是园林工程中的重点工作,可以改善城市的外貌,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本文将就是对这一工程进行研究,让植物修剪技术可以更好的为园林绿化工程服务。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修
CAC出台食品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准联合国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日前表示,该委员会已就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设立了新标准。新标准规定,每公斤婴儿配方
期刊
在我们的意识中,普遍认为:艺术因人产生,为人而存在。这种想法根深蒂固,几千年来没有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感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逐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