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加有效,这是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都不能不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这也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作文语言贫乏,材料短缺,思路混乱是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在这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既然这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就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因此,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遵循写作水平提高的客观规律。从作文教学的客观过程看,我以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至少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忽略了“作文修改教学”,作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因而学生的写作训练也是不完整的;其次,“忽略了作文的个性化教学”,在写作这种最具个人特点的学习中,学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一、作文修改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是教的过程,二是写的过程。教的目的在于会写,因此“怎样写”便是“怎样教”的基础,“怎样写”始终是思考作文“怎样教”的逻辑起点。
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习作的唯一捷径似乎就是从学习写作知识着手来学习写作。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是科学的方法。从教育方法论的角度看,它只有很有限的教育作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自己不修改,是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教学中指导改和指导作是不可分的,既指导作又指导改,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才会是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
从有关的写作教程和作文教学来看,几乎都是先给习作者提供一定的写作套路,仿佛照着这个写作套路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当然,写作知识对于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写作过程是人类精神活动最为复杂的一种过程。人的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迄今仍是尚未真正解开的“谜”。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人们在下笔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是模糊的。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并非在作者下笔之前就已经根据写作规范要领,把它清楚地构想出来了。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写出来的毛坯的基础上(有时这个毛坯可能相当粗糙)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作家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改出来的,文不厌改,越改越提高,修改文章不比多写文章的效果差。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意见,很多人是熟悉的。他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作家修改文章这一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写作的普遍原则,完全可以用到指导学生的作文上。
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才在作者面前清晰起来、成熟起来、完善起来的。因此,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既然写作中的实际过程就是这样,那么不能想象缺乏修改过程的写作能够产生出色的文章。但是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文,在批改后进行一番讲评,就算完结了。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修改,还没有开始,写作就已经结束了。这样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作文过程中的指导修改多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执笔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个人思考、书写的过程,于是便认为教师只有等着批改和讲评了。其实这个过程也需要指导修改,既需要指导个别修改,又需要指导集体修改。
文章的修改不仅对于一般的写作过程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是重要。如果说在作者把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前,作者对于自己写出怎样的文章并不明确,那么当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一篇文章无论好坏,都明明白白地摆在作者面前了。如果此时教师再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修改,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写作中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写作知识,进而把有关写作知识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可见文章的修改过程不仅是一般的提高文章质量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知识才能巩固,能力才能提高。通常看到的差生的作文,错别字通篇(懒得查字典)、病句成堆(懒得检查修改)、叙述空泛、议论肤浅、说明不清(懒得精思细想)。究其病因,主要是缺乏认真、仔细、耐心的心理品质。假若采用重作、罚作等强制手段,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厌恶情绪。我从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入手,首先鼓励学生,而后通过艰苦的修改磨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力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让成功的喜悦与艰辛去疗治他们心理上的毛病。
在一次习作中,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名为《我学会了做饭》的作文,其结尾是这样的:“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想,我们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照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去做,不会就学,刻苦学习,将来就能为社会贡献力量。”我先请这位同学朗读他的文章,接着让他本人就习作的优缺点作一介绍,大家提看法,当场集体批改。于是小作者又重新学习有关课文,作了如下修改:
“我看着凝聚着自己智慧的劳动成果,心头不禁一亮,劳动与作文和做人原来有着重要的联系。古往今来,凡是热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人们的赞扬。热爱劳动就要培养自觉劳动的习惯,我们应该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不能认为是小事,就不去做或不坚持做。今天不会自我服务,明天就有可能不会为他人、社会服务,我想今天不仅学会了做饭,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能像作家那样,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用词造句上一一推敲、处处斟酌,只能要求学生修改力所能及的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材料堆砌不足的地方;意思不健康、不积极的地方;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用词不当、句子欠通顺和累赘;修辞上的明显毛病,如比喻、夸张的滥用等;文字、符号和书写格式上的错误。至于属于思想高度的问题、生活的深度问题、情感的蕴蓄问题、表达的技巧问题等,要靠平日的积累,远非一次修改可以实现,不宜作为修改的目标。
提出作文修改教学,不仅是因为写作过程本来就有一个修改的环节,而且因为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写作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写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某种可以任意套用的写作方法。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然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而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实际上也就获得了自我提高写作水平的能力。换句话说,他已经学会了“学习写作”,这就是所谓的“学会学习”。正是因为修改文章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学会写作”的能力,所以才需要进行专门的教学。
二、作文的个性化教学
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制度,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这种授课方式实际上与个人学习写作的过程是矛盾的。作文教学显然与传授系统的知识是不同的。譬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他们不能对于同一个科学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学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正确而有效的教与学,是以一致的结论为前提的。但是作文教学能够这样吗?如果一堂作文课教下来,全体学生写出了完全一字不差的文章,那么这堂课就彻底地失败了。写作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虽然写作是以语言的运用为特征的,但是语言的作品实际上展示的是“这一个人”。说写作是个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它是个体的人完整的精神活动的结果。
写作需要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感觉力等。这多方面的能力在个体身上是有不同特点的。虽然这些能力也是学习的结果,但是它们是在个人长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个人身上往往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特征。它们不是某个教师通过某次作文课堂教学就可以简单改变的。每个学生、每一次习作,都只能在自己已经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上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作为个体对世界认识体验的结果,它是主客体交融在一起的。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展示的只能是他自己所认识和体验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建筑在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一个客观的事物作为描摹的对象,几十位学生决不会写出同样的文章来。写作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相关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个人所独有的经验世界的限制。
写作也是个人对语言的操作,语言在个人身上也是具有个性的。有关语言的研究表明,对于个人来说,语言是其把握世界的方式,因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语言来建构独特的世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解放个性”似乎是西方几个世纪以前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喊过这个口号。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地解放个性,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没有真正地关注过个性,我们一直提倡的是“统一”、“服从”、“听话”,对于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态度。往往在教学中布置题目一言堂,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选择自由;作文指导一窝蜂,题目布置完后,教师喜好“引路”,给提纲;批改作文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孔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以致作文中刻板呆滞、故意拔高的口号层出不穷。作文少了灵性、少了创造、少了真知灼见;多了循规蹈矩、多了陈腐教条、多了千篇一腔。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人性,戕害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觉得有必要推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用这种教学唤回学生的本我和个性,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学生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做到个性化呢?
首先,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写“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缺点就写不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妈妈的什么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完全可以。个性化写作允许学生不用教师确定的题目。教师要求写“我的妈妈”,学生写“我的爸爸”不也很好吗?个性化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教师还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对各种风格特点要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当然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与学生往往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很可能被教师“封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教师也还是宽大为怀的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应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尤其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21世纪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和自己做中学生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个人以为,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老师强,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看到教师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窄。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
其次,要根本解决以往作文教学中的弊端,需要教师换脑筋,加强学习,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新的、正确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否则,要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写出了,也可能被埋没。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师的喜好加以纠正不可。在语言上,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格的运用、逻辑上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只要学生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在文章构思上,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结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每一个学生的思路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总之,教师在作文个性化教学中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并在实际中去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与时俱进,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一、作文修改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是教的过程,二是写的过程。教的目的在于会写,因此“怎样写”便是“怎样教”的基础,“怎样写”始终是思考作文“怎样教”的逻辑起点。
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基础,习作的唯一捷径似乎就是从学习写作知识着手来学习写作。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是科学的方法。从教育方法论的角度看,它只有很有限的教育作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自己不修改,是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教学中指导改和指导作是不可分的,既指导作又指导改,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才会是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
从有关的写作教程和作文教学来看,几乎都是先给习作者提供一定的写作套路,仿佛照着这个写作套路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当然,写作知识对于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写作过程是人类精神活动最为复杂的一种过程。人的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迄今仍是尚未真正解开的“谜”。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人们在下笔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是模糊的。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并非在作者下笔之前就已经根据写作规范要领,把它清楚地构想出来了。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写出来的毛坯的基础上(有时这个毛坯可能相当粗糙)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作家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改出来的,文不厌改,越改越提高,修改文章不比多写文章的效果差。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意见,很多人是熟悉的。他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作家修改文章这一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写作的普遍原则,完全可以用到指导学生的作文上。
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才在作者面前清晰起来、成熟起来、完善起来的。因此,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既然写作中的实际过程就是这样,那么不能想象缺乏修改过程的写作能够产生出色的文章。但是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文,在批改后进行一番讲评,就算完结了。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修改,还没有开始,写作就已经结束了。这样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作文过程中的指导修改多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执笔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个人思考、书写的过程,于是便认为教师只有等着批改和讲评了。其实这个过程也需要指导修改,既需要指导个别修改,又需要指导集体修改。
文章的修改不仅对于一般的写作过程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是重要。如果说在作者把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前,作者对于自己写出怎样的文章并不明确,那么当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一篇文章无论好坏,都明明白白地摆在作者面前了。如果此时教师再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修改,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写作中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写作知识,进而把有关写作知识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可见文章的修改过程不仅是一般的提高文章质量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知识才能巩固,能力才能提高。通常看到的差生的作文,错别字通篇(懒得查字典)、病句成堆(懒得检查修改)、叙述空泛、议论肤浅、说明不清(懒得精思细想)。究其病因,主要是缺乏认真、仔细、耐心的心理品质。假若采用重作、罚作等强制手段,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厌恶情绪。我从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入手,首先鼓励学生,而后通过艰苦的修改磨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力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让成功的喜悦与艰辛去疗治他们心理上的毛病。
在一次习作中,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名为《我学会了做饭》的作文,其结尾是这样的:“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想,我们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照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去做,不会就学,刻苦学习,将来就能为社会贡献力量。”我先请这位同学朗读他的文章,接着让他本人就习作的优缺点作一介绍,大家提看法,当场集体批改。于是小作者又重新学习有关课文,作了如下修改:
“我看着凝聚着自己智慧的劳动成果,心头不禁一亮,劳动与作文和做人原来有着重要的联系。古往今来,凡是热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人们的赞扬。热爱劳动就要培养自觉劳动的习惯,我们应该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不能认为是小事,就不去做或不坚持做。今天不会自我服务,明天就有可能不会为他人、社会服务,我想今天不仅学会了做饭,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能像作家那样,从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用词造句上一一推敲、处处斟酌,只能要求学生修改力所能及的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材料堆砌不足的地方;意思不健康、不积极的地方;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用词不当、句子欠通顺和累赘;修辞上的明显毛病,如比喻、夸张的滥用等;文字、符号和书写格式上的错误。至于属于思想高度的问题、生活的深度问题、情感的蕴蓄问题、表达的技巧问题等,要靠平日的积累,远非一次修改可以实现,不宜作为修改的目标。
提出作文修改教学,不仅是因为写作过程本来就有一个修改的环节,而且因为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写作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写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某种可以任意套用的写作方法。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然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而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实际上也就获得了自我提高写作水平的能力。换句话说,他已经学会了“学习写作”,这就是所谓的“学会学习”。正是因为修改文章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学会写作”的能力,所以才需要进行专门的教学。
二、作文的个性化教学
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制度,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这种授课方式实际上与个人学习写作的过程是矛盾的。作文教学显然与传授系统的知识是不同的。譬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他们不能对于同一个科学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学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正确而有效的教与学,是以一致的结论为前提的。但是作文教学能够这样吗?如果一堂作文课教下来,全体学生写出了完全一字不差的文章,那么这堂课就彻底地失败了。写作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虽然写作是以语言的运用为特征的,但是语言的作品实际上展示的是“这一个人”。说写作是个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它是个体的人完整的精神活动的结果。
写作需要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感觉力等。这多方面的能力在个体身上是有不同特点的。虽然这些能力也是学习的结果,但是它们是在个人长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个人身上往往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特征。它们不是某个教师通过某次作文课堂教学就可以简单改变的。每个学生、每一次习作,都只能在自己已经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上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作为个体对世界认识体验的结果,它是主客体交融在一起的。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展示的只能是他自己所认识和体验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建筑在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一个客观的事物作为描摹的对象,几十位学生决不会写出同样的文章来。写作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相关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个人所独有的经验世界的限制。
写作也是个人对语言的操作,语言在个人身上也是具有个性的。有关语言的研究表明,对于个人来说,语言是其把握世界的方式,因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语言来建构独特的世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解放个性”似乎是西方几个世纪以前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喊过这个口号。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地解放个性,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没有真正地关注过个性,我们一直提倡的是“统一”、“服从”、“听话”,对于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态度。往往在教学中布置题目一言堂,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选择自由;作文指导一窝蜂,题目布置完后,教师喜好“引路”,给提纲;批改作文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孔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以致作文中刻板呆滞、故意拔高的口号层出不穷。作文少了灵性、少了创造、少了真知灼见;多了循规蹈矩、多了陈腐教条、多了千篇一腔。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人性,戕害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觉得有必要推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用这种教学唤回学生的本我和个性,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学生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做到个性化呢?
首先,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写“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缺点就写不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妈妈的什么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完全可以。个性化写作允许学生不用教师确定的题目。教师要求写“我的妈妈”,学生写“我的爸爸”不也很好吗?个性化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教师还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对各种风格特点要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当然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与学生往往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很可能被教师“封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教师也还是宽大为怀的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应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尤其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21世纪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和自己做中学生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个人以为,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老师强,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看到教师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窄。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
其次,要根本解决以往作文教学中的弊端,需要教师换脑筋,加强学习,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新的、正确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否则,要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写出了,也可能被埋没。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师的喜好加以纠正不可。在语言上,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格的运用、逻辑上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只要学生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在文章构思上,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结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每一个学生的思路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总之,教师在作文个性化教学中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并在实际中去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与时俱进,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