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政治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和时事政治的有关理论知识,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注一年中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重视理解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还要增强运用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突显了时事热点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根据近几年的高三教学体会,就时事热点的教学策略,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四个方面”的教学原则
(一)去“粗”取“精”
一年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内容多,范围广。作为高中生,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这些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事的过程中,要对照高考知识点来寻找热点,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分类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对于有些热点问题的重要观点可以作为答题要点的应熟练掌握,至于热点的一般背景了解即可。
(二)去“伪”存“真”
根据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如果只是政治学科的热点问题,而没有历史、地理学科的结合点,就很难成为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的热点,而平时单科考试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热点问题时,不仅要有政治上的时效性,还要有历史上的时间延续性和地理上的区域性,其时间跨度就突破了年度的界限,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例如,近几年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西部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等热点问题,我们既要掌握它们的“现在进行时”状态,又要关注它们的“过去时”情况,甚至还要预测它们的“将来时”趋势。例如,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38题“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时间跨度就较大。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
(三)由此及彼
近几年高考试题往往把几个有密切联系的热点糅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不仅要把握热点本身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把握热点与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二)第39题,将政府职能转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热点集于一题考查。所以,对热点问题的教学要有跨度,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
(四)由表及里
对热点问题的教学不能将重点仅放在分析热点材料的表面上,也不能重点掌握热点本身的内容,而是要将教学重点、落脚点放在揭示热点材料背后的本质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例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39题,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及我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答案在教材中基本都能找到。但答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热点问题分析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切入角度,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始终是分析热点问题的前提。
二、“三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广泛收集与分类整理相结合
占有适量的材料是搞好热点复习的前提。占有热点材料需要广泛地收集,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上网搜索,每天坚持上网,看各大网站的重要时政新闻;二是每天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和主要报刊上的新闻。师生都要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精心筛选,分类整理,将所收集的热点资料重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外交关系、重要会议等类别。
(二)课堂讲述与课外渗透相结合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置于国家和世界形势的大背景之中,善于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密切注意社会动向,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实际。教师一方面要用时事典型材料充实、丰富教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另一方面要用理论观点分析说明热点材料,事理交融,不断深化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解决形势发展的前瞻性与教材内容滞后性的矛盾,使学生学到大量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活动的机会,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如报告会、时事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加实践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有些热点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号召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热点内容的了解,加深印象。通过学习和学生的参与活动,再让学生撰写小论文。
三、“二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准备热点专题,应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指导,以典型材料作背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着眼于知识的运用,找准理论观点与背景材料的结合点、切入点,运用不同观点、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实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具体时事材料相结合。跨越材料,跨越章节,重构新的知识体系,以观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论证观点。
(二)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高考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要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关注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始终关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实现“知识主导”向“问题主导”、“能力立意”的转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一、“四个方面”的教学原则
(一)去“粗”取“精”
一年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内容多,范围广。作为高中生,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这些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事的过程中,要对照高考知识点来寻找热点,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分类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对于有些热点问题的重要观点可以作为答题要点的应熟练掌握,至于热点的一般背景了解即可。
(二)去“伪”存“真”
根据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如果只是政治学科的热点问题,而没有历史、地理学科的结合点,就很难成为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的热点,而平时单科考试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热点问题时,不仅要有政治上的时效性,还要有历史上的时间延续性和地理上的区域性,其时间跨度就突破了年度的界限,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例如,近几年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西部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等热点问题,我们既要掌握它们的“现在进行时”状态,又要关注它们的“过去时”情况,甚至还要预测它们的“将来时”趋势。例如,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38题“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时间跨度就较大。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
(三)由此及彼
近几年高考试题往往把几个有密切联系的热点糅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不仅要把握热点本身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把握热点与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二)第39题,将政府职能转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热点集于一题考查。所以,对热点问题的教学要有跨度,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
(四)由表及里
对热点问题的教学不能将重点仅放在分析热点材料的表面上,也不能重点掌握热点本身的内容,而是要将教学重点、落脚点放在揭示热点材料背后的本质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例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39题,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及我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答案在教材中基本都能找到。但答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热点问题分析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切入角度,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始终是分析热点问题的前提。
二、“三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广泛收集与分类整理相结合
占有适量的材料是搞好热点复习的前提。占有热点材料需要广泛地收集,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上网搜索,每天坚持上网,看各大网站的重要时政新闻;二是每天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和主要报刊上的新闻。师生都要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精心筛选,分类整理,将所收集的热点资料重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外交关系、重要会议等类别。
(二)课堂讲述与课外渗透相结合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置于国家和世界形势的大背景之中,善于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密切注意社会动向,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实际。教师一方面要用时事典型材料充实、丰富教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另一方面要用理论观点分析说明热点材料,事理交融,不断深化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解决形势发展的前瞻性与教材内容滞后性的矛盾,使学生学到大量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活动的机会,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如报告会、时事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加实践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有些热点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号召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热点内容的了解,加深印象。通过学习和学生的参与活动,再让学生撰写小论文。
三、“二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准备热点专题,应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指导,以典型材料作背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着眼于知识的运用,找准理论观点与背景材料的结合点、切入点,运用不同观点、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实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具体时事材料相结合。跨越材料,跨越章节,重构新的知识体系,以观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论证观点。
(二)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高考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要在新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关注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始终关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实现“知识主导”向“问题主导”、“能力立意”的转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