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借助课文,挖掘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美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三方面论述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索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呢?
  1 借助课文,挖掘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一切审美能力的基础,一切审美都要从感知入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唤起学生审美感知。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审美的成果抑或是一个审美对象,教师要凭借课文,挖掘出其中的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的。文学作品的形象是用语言文字构成的,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文学形象不像绘画、雕塑那样以空间的具体造型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不像音乐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更不能像电影或戏剧通过演员扮演角色所形象动态地、显示地呈现给观众。文学形象不能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不能被读者直接感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我们可以通过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或者让学生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果树“升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教师把这些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美丽的迎春图挖掘出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去感知这些美。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唤起审美的感知,并在头脑里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修养。
  2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美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审美感知是对审美形象的感官的直觉,是对审美形象的感性把握。而审美判断力是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审美形象的总体把握,是审美感知的深化,最终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它不只是靠感官的直觉,还要靠心灵的思索、知识理性的引导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感知形象完整、全面的再现出来。而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有间接性,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有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再现出来。然后再经过思索探寻,咀嚼品味,分析判断,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的形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想得到升华。
  如鲁迅的《祝福》。学生从祥林嫂的服饰、神态、行动、语言等外表去感知她的整体形象,产生对她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愤恨。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祥林嫂的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具体去感知祥林嫂的思想行为,产生共鸣,再经过思索、判断,就会了解她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下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了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思想也得到熏陶净化,进而升华为精神美的境界。同时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也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感受、判断这种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人格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判断力。
  3 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对所鉴赏的艺术形象进行联想、想象、加工、转化,将作品中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个体形象,把它表述出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文训练来完成的。那就要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社会,去挖掘自然和社会中的美的因素进行创造。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为自身的审美修养,并把它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社会、人生。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智能充分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    新基础课程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激进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发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来完成。教师只有在教学活
期刊
摘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应当努力营造最佳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英语教学 最佳
期刊
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参考。  1 寓教于乐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许多同
期刊
摘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对阅读课教学研究得较少。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学生阅读量增加、阅读兴趣、阅读技能的培养的意义已超出为了学生考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期刊
摘要 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民主 兴趣 创新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以下将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怎样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即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心态要摆正:教学方式要创新学习方式要转变。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心态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和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即时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期刊
摘要 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提高教学效率的本质就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十个方面因素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务实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学习的兴趣性、评价的准确性等),并对大量案例进行实践和研究,试图探索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在育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有效性
期刊
摘要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 明确角色 活用教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
期刊
摘要 “导”是课堂教学一门艺术,老师的“导”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心灵特点,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阅读、说话、思考、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 导读 导说 导思 导写    “导”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老师的“导”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心灵特点,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阅读、说话、思考、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
期刊
摘要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一种行为,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高中数学教学原有的教学模式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往往是一种在压力下的被动学习,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数学教师新的工作内涵和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