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年届九旬的他,如今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
一天,南开大学的一个年轻人去天津图书馆翻阅民国时期发行的《京津泰晤士报》。报纸的合订本很厚,上面堆积着灰尘。管理员说,这份报纸除了一个卷发的老爷爷看过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被人翻过。一听到“卷发老爷爷”,青年学者心头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一定是魏宏运先生!
“90后”魏宏运,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至今他不挂笔,也不闭门谢客,虽然没有了在职时的硬性任务,却依旧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日读书做文章。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
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年届九旬的“卷发爷爷”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精神矍铄。耄耋之年仍有如此精力,他说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自己毕生所挚爱的事业:“搞历史的人,脑子不能闲着,多用脑子,心智也就不会那么快地衰老。”
守愚而能苦学
回望70年的治学生涯,魏宏运给自己的画像是“守愚而能苦学”。他常说,学术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路,要下苦功夫。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人觉得历史研究很枯燥,但魏宏运却“一进入研究状态,就感到其乐无穷”。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计划设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学校安排他讲授该课。当时很多人不把中国近现代史当做学问,认为研究历史越古越好,他却乐于开风气之先。
1980年代初,为配合教学,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现代史教材《中国现代史稿》,先后被百余所大学选作本科教材,并远销美、日、法等国。他成为学界公认的现代史研究奠基人之一。
魏宏运率先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现代史领域,运用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华北区域史和抗日战争史,体现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风范。1990年开始,他先后数十次到华北农村开展社会调查,采访过的农民不计其数,抢救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12年出版了逾千万字的4卷本《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早年就读辅仁大学时,外教的授课给魏宏运打下了很好的语言基础。他给学生透露学习英文的秘籍:在于坚持。即便是“文革”时期,他被红卫兵监督烧锅炉,心里还在默背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了每天阅读China Daily的习惯。
改革开放后,魏宏运曾受邀远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在4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讲学。1983年至1984年,魏宏运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美国蒙塔纳大学任教。尚未开学,当地报刊就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和学术简历,以至于一见面,一位当地的教授就说:“你已经成为我们这地方的名人了!”
“四大皆空”
魏宏运一般不逛街、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把行政工作以外一切时间都用来做学问,被人笑称为“四大皆空”。
年轻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儿子出生要施行剖腹产,他都没能及时赶到医院签字。
在学生们眼中,“卷发爷爷”的生活极为简朴。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随老师一同去北京接一位美国学者。等候期间,在高级宾馆的大厅里,老师毫不避讳地拿出从家里备好的鸡蛋、烧饼、咸菜,与学生分享。
魏宏运出生于陕西农村的一个清贫之家,从小饱受饥寒之苦。慈母早逝,父亲随杨虎城将军常年在外征战。
他对历史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稍长,又教他读《左传》《读通鉴论》《古文观止》。1946年,由于仰慕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他考入辅仁大学。1948年,解放军已经兵临平津城下。作为中共冀热察城工部天津支部3名成员之一,魏宏运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调查国民党在天津的军事部署及设施、军队布防情况。1951年,他毕业后,留在南开任教。从一个革命学生转变为一个教师、学者,开始了教学人生。
魏宏运的家中有一个小图书馆,里面的书籍是几十年中陆续积攒下来的。他觉得自己像是个馆员,在书籍的天地中,所有的杂念都会被抛诸脑后,所想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别看他生活上很“吝啬”,对于学术事业却“出手阔绰”。他刚工作不久,为了更多地搜集资料,常常去图书馆抄录卡片,有时候一个人忙不完,他就雇人抄录,每张卡片3角钱,以至于家庭开支除吃饭费用外,全部投入搜集资料。
今天,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魏宏运先生,仍满腔热情地在指导着青年教师、博士生们进行研究工作,仍坚持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仍保持着泡图书馆、翻旧报刊、做资料卡片的老习惯……“历史并不单纯,它复杂而曲折,当你有兴趣去深入探究,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卷发爷爷”说自己还要继续耕耘,把“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过往归纳整理,记录下来”。
(责编:萧茵)
一天,南开大学的一个年轻人去天津图书馆翻阅民国时期发行的《京津泰晤士报》。报纸的合订本很厚,上面堆积着灰尘。管理员说,这份报纸除了一个卷发的老爷爷看过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被人翻过。一听到“卷发老爷爷”,青年学者心头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一定是魏宏运先生!
“90后”魏宏运,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至今他不挂笔,也不闭门谢客,虽然没有了在职时的硬性任务,却依旧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日读书做文章。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
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年届九旬的“卷发爷爷”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精神矍铄。耄耋之年仍有如此精力,他说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自己毕生所挚爱的事业:“搞历史的人,脑子不能闲着,多用脑子,心智也就不会那么快地衰老。”
守愚而能苦学
回望70年的治学生涯,魏宏运给自己的画像是“守愚而能苦学”。他常说,学术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路,要下苦功夫。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人觉得历史研究很枯燥,但魏宏运却“一进入研究状态,就感到其乐无穷”。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计划设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学校安排他讲授该课。当时很多人不把中国近现代史当做学问,认为研究历史越古越好,他却乐于开风气之先。
1980年代初,为配合教学,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现代史教材《中国现代史稿》,先后被百余所大学选作本科教材,并远销美、日、法等国。他成为学界公认的现代史研究奠基人之一。
魏宏运率先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现代史领域,运用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华北区域史和抗日战争史,体现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风范。1990年开始,他先后数十次到华北农村开展社会调查,采访过的农民不计其数,抢救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12年出版了逾千万字的4卷本《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早年就读辅仁大学时,外教的授课给魏宏运打下了很好的语言基础。他给学生透露学习英文的秘籍:在于坚持。即便是“文革”时期,他被红卫兵监督烧锅炉,心里还在默背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了每天阅读China Daily的习惯。
改革开放后,魏宏运曾受邀远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在4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讲学。1983年至1984年,魏宏运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美国蒙塔纳大学任教。尚未开学,当地报刊就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和学术简历,以至于一见面,一位当地的教授就说:“你已经成为我们这地方的名人了!”
“四大皆空”
魏宏运一般不逛街、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把行政工作以外一切时间都用来做学问,被人笑称为“四大皆空”。
年轻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儿子出生要施行剖腹产,他都没能及时赶到医院签字。
在学生们眼中,“卷发爷爷”的生活极为简朴。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随老师一同去北京接一位美国学者。等候期间,在高级宾馆的大厅里,老师毫不避讳地拿出从家里备好的鸡蛋、烧饼、咸菜,与学生分享。
魏宏运出生于陕西农村的一个清贫之家,从小饱受饥寒之苦。慈母早逝,父亲随杨虎城将军常年在外征战。
他对历史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稍长,又教他读《左传》《读通鉴论》《古文观止》。1946年,由于仰慕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他考入辅仁大学。1948年,解放军已经兵临平津城下。作为中共冀热察城工部天津支部3名成员之一,魏宏运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调查国民党在天津的军事部署及设施、军队布防情况。1951年,他毕业后,留在南开任教。从一个革命学生转变为一个教师、学者,开始了教学人生。
魏宏运的家中有一个小图书馆,里面的书籍是几十年中陆续积攒下来的。他觉得自己像是个馆员,在书籍的天地中,所有的杂念都会被抛诸脑后,所想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别看他生活上很“吝啬”,对于学术事业却“出手阔绰”。他刚工作不久,为了更多地搜集资料,常常去图书馆抄录卡片,有时候一个人忙不完,他就雇人抄录,每张卡片3角钱,以至于家庭开支除吃饭费用外,全部投入搜集资料。
今天,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魏宏运先生,仍满腔热情地在指导着青年教师、博士生们进行研究工作,仍坚持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仍保持着泡图书馆、翻旧报刊、做资料卡片的老习惯……“历史并不单纯,它复杂而曲折,当你有兴趣去深入探究,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卷发爷爷”说自己还要继续耕耘,把“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过往归纳整理,记录下来”。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