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发爷爷”魏宏运的史学人生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0121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年届九旬的他,如今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
  一天,南开大学的一个年轻人去天津图书馆翻阅民国时期发行的《京津泰晤士报》。报纸的合订本很厚,上面堆积着灰尘。管理员说,这份报纸除了一个卷发的老爷爷看过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被人翻过。一听到“卷发老爷爷”,青年学者心头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一定是魏宏运先生!
  “90后”魏宏运,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至今他不挂笔,也不闭门谢客,虽然没有了在职时的硬性任务,却依旧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日读书做文章。
  他把能研究一些问题当做人生最美好、最有趣的生活。
  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年届九旬的“卷发爷爷”依旧声如洪钟、文思泉涌、精神矍铄。耄耋之年仍有如此精力,他说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自己毕生所挚爱的事业:“搞历史的人,脑子不能闲着,多用脑子,心智也就不会那么快地衰老。”
  守愚而能苦学
  回望70年的治学生涯,魏宏运给自己的画像是“守愚而能苦学”。他常说,学术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路,要下苦功夫。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人觉得历史研究很枯燥,但魏宏运却“一进入研究状态,就感到其乐无穷”。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计划设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学校安排他讲授该课。当时很多人不把中国近现代史当做学问,认为研究历史越古越好,他却乐于开风气之先。
  1980年代初,为配合教学,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现代史教材《中国现代史稿》,先后被百余所大学选作本科教材,并远销美、日、法等国。他成为学界公认的现代史研究奠基人之一。
  魏宏运率先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现代史领域,运用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华北区域史和抗日战争史,体现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风范。1990年开始,他先后数十次到华北农村开展社会调查,采访过的农民不计其数,抢救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12年出版了逾千万字的4卷本《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早年就读辅仁大学时,外教的授课给魏宏运打下了很好的语言基础。他给学生透露学习英文的秘籍:在于坚持。即便是“文革”时期,他被红卫兵监督烧锅炉,心里还在默背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了每天阅读China Daily的习惯。
  改革开放后,魏宏运曾受邀远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在4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讲学。1983年至1984年,魏宏运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美国蒙塔纳大学任教。尚未开学,当地报刊就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和学术简历,以至于一见面,一位当地的教授就说:“你已经成为我们这地方的名人了!”
  “四大皆空”
  魏宏运一般不逛街、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把行政工作以外一切时间都用来做学问,被人笑称为“四大皆空”。
  年轻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儿子出生要施行剖腹产,他都没能及时赶到医院签字。
  在学生们眼中,“卷发爷爷”的生活极为简朴。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随老师一同去北京接一位美国学者。等候期间,在高级宾馆的大厅里,老师毫不避讳地拿出从家里备好的鸡蛋、烧饼、咸菜,与学生分享。
  魏宏运出生于陕西农村的一个清贫之家,从小饱受饥寒之苦。慈母早逝,父亲随杨虎城将军常年在外征战。
  他对历史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稍长,又教他读《左传》《读通鉴论》《古文观止》。1946年,由于仰慕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他考入辅仁大学。1948年,解放军已经兵临平津城下。作为中共冀热察城工部天津支部3名成员之一,魏宏运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调查国民党在天津的军事部署及设施、军队布防情况。1951年,他毕业后,留在南开任教。从一个革命学生转变为一个教师、学者,开始了教学人生。
  魏宏运的家中有一个小图书馆,里面的书籍是几十年中陆续积攒下来的。他觉得自己像是个馆员,在书籍的天地中,所有的杂念都会被抛诸脑后,所想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别看他生活上很“吝啬”,对于学术事业却“出手阔绰”。他刚工作不久,为了更多地搜集资料,常常去图书馆抄录卡片,有时候一个人忙不完,他就雇人抄录,每张卡片3角钱,以至于家庭开支除吃饭费用外,全部投入搜集资料。
  今天,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魏宏运先生,仍满腔热情地在指导着青年教师、博士生们进行研究工作,仍坚持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仍保持着泡图书馆、翻旧报刊、做资料卡片的老习惯……“历史并不单纯,它复杂而曲折,当你有兴趣去深入探究,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卷发爷爷”说自己还要继续耕耘,把“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过往归纳整理,记录下来”。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当下最重要的交通信息就是车票,船票和飞机票。伴随着2月春节的日益临近,回家成了客居在外的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每一张票都代表着一条通向家乡的路,在春运即将开始的日子里,我们带您回眸往昔,在历史的碎片中寻找那时的“春运”样貌。  古代:“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的“春运”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春节期间大批人员返乡。不过古代确实有春节新年的放假制度,比如唐宋两代春节是7天假期,清代
期刊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位老教授与妻子同台授课,他们被学生称为“神仙眷侣”;两人均研究生物学,已结婚近50年。从1994年第一次一同走上讲台开始,他们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  近日,一组中国科学院老教授讲课的图片在网上走红。一位老教授手持教鞭站在讲台上,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坐在讲桌旁,帮他操作电脑、播放课件,静静陪伴。  这个老教授就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吴乃虎教授,一旁的女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
期刊
您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这大概首先与您愿意是分不开的。一个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忽然在摄影机前走来走去,肯定的是您的一份愉悦。人对自己极反感之事,想要认真也是认真不起来的。这样解释,是完全解释得通的。但是我——您的儿子,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解释,则证明我对自己的父亲太缺乏了解了。  我想——“认真”二字,之所以成为您性格的主要特点,也许更因为您是一位建筑工人,几乎一
期刊
私人诊室  近期,我们陆续推出了高血压、失眠、抑郁症、骨关节病等专题,读者反馈热烈,纷纷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困扰,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编辑部寻求帮助。  本期我们刊登了冬季支气管扩张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忍受老年常见病的折磨,欢迎您与我们联系,我们的专家将为您提供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解答与指导。  陕西读者章斌:我今年68岁了,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已经40多年了,还曾
期刊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出身的田文运也成了当地的名人。面对媒体采访,他激动地说:“我是一个小人物,能用自己的行动点滴记录国家工程,是我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乡村教师用镜头记录“大历史”  2001年春节后的一天,不惑之年的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二郎庙中学教师田文运从报上读到了一则让他兴奋的消息: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筹备工作
期刊
1.到哪儿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场好的旅行从选择一个正确目的地开始。在安排行程前,老人不能大撒把,一定要表明自己态度,不能含糊其辞。因为年轻人感兴趣的目的地可能很刺激很好玩,但有的行程太远,有的项目危险系数比较高,不一定适合老人。  老人外出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情结,有的是自己曾经当过兵、插过队的地方,尽管场景已经变化,但总希望到现场去看看,以了却多年的思念。有的是因为当年阅读过一篇文章或看过一幅风
期刊
退休后迷上演讲  1999年4月,60岁的王文栋从重庆南岸区电影公司业务经理的岗位上退休了。恢复了“自由身”的王文栋并没有失落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反而觉得退休后要干的事情很多。  王文栋口才好,又酷爱学习,在单位搞宣传、公关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还是公司里的“知心大哥”,同事们有了心事总喜欢向他倾诉。退休后,王文栋想好好地充充电,争取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2001年,花甲之年的王文栋走进重庆师范大学
期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要通过从严治党来促进和保障。因此,重温77年前延安时期“第一大案”的“黄克功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凶案  1937年10月5日,星期六,晚上7点半,延安。  延河邊突然传来两声枪响。  枪响附近的陕北公学和摩托学校的学生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此前抗日军政
期刊
好邻居组团背他去求医  在郑州,有座传奇的陇海大院,它建成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当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解放后,陇海大院成为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高新海就出生于这座百年大院。幼年的他喜欢踢足球,曾经是郑州铁路局“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主力门将,他的梦想是将来做一名足球教练。  1975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高新海到郑州郊县沟赵农场插队,一天夜里,他想起来方便,却无
期刊
生命的自觉,是开启老年生命成长的钥匙,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衰老悄然影响生命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有所选择,能够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老年,尾随着退休而来了。  开始,它的脚步非常轻盈,轻盈到也许只有鬓边的几根白发、上楼时关节些微的酸痛、一天多跑了几次厕所而已。  放下了工作的重担,很多人会短暂地陶醉于“自由”,向往着没有压力的生活。高龄社会的到来,又仿佛大大推远了死亡的地平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