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与作文的统一,认为“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作文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叶先生认为应该寻到它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和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先生明确告诉我们,唯有生活才是习作的源泉,学生习作应生活化,从生活的本源汲取营养,才能将生活的感受诉诸笔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领略并感受生活、关注并记录生活的过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如何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不断获取习作的源泉,轻松而快乐地习作呢?
一、组织说话,激发欲望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中处处需要交流与表达,说话就是口头作文。“习作就是练习说话,也就是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叶圣陶先生认为,习作起源于说话,“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和说话是一致的,强调了说话的重要性”。“小学校里应该把训练儿童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这不单是国语课的事”。国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英国等十分重视说话训练,美国不仅把用文字写的叫作文,把口头表达的也称为作文,把两者视为相辅相成的作文统一体。其实对小学生来说,说话属于口头语言层次,习作则上升到书面语言的范畴,小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优于书面语言,因此,扎实的说话指导是学生习作的坚实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一张照片的故事》。上课时,我将老师和学生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大家观看,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极为关注照片中的人、物、景,学生表达的欲望达到了最高点。由于照片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因此在讲述照片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生动而富有乐趣。一位学生说:“这张照片是暑假我们去北京旅游时拍的。当时我们参观清华大学,来到了作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花池,看着满池碧绿的荷叶,爸爸叫我站在岸边,以荷花池为背景拍下了这张照片。”马上有学生补充:“照片中的荷叶美,荷花更美,我们可以学着《荷花》中的句子来写写荷花的不同姿态。”此话立即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在学生说兴正浓的时候,请学生将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他们不但没有丝毫为难,还非常乐意。
二、开展活动,体验感受
“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作文生活观阐释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如今在大量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小学生的不少空闲时间是在电视、电脑、iPad等陪伴下度过的,“沙发中的土豆”们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弥补学生生活的欠充实呢?
我在指导四年级习作《记一次活动》时,把游戏引进课堂,便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十个气球;课上,让学生把气球系在脚上,同学之间互相踩别人脚上系着的气球,同时还要保护自己脚上的气球不被别人踩破。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学生在写作时我不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堂课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比赛开始了,哇!‘噼里啪啦’,比放爆竹还爽呢!我看中了一只蓝气球,趁着别人不注意用力一踩,非但没踩炸,反而跟旁边的同学撞痛了头,看来蓝气球可真够顽皮的了。我心里暗暗说:如果踩不到你,我就誓不为人。说着再次向蓝气球踩去。嘿嘿!可终于把它给踩炸了,我当时脚麻麻的,心里有点儿害怕,又有点儿兴奋。”
“……见此情景,不甘服输的我马上抖擞精神,去踩别人的气球。我紧盯一个红色的气球,快跑几步,然后用力一踩,‘哦!’红气球在我的脚下成了几片花瓣,我高兴地欢呼起来。”
其实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缺少体验,一旦有了丰富的感受,就能写出连老师也惊叹的作文。
三、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如果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就细致、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写不具体,或就事论事,空洞无物。因此,指导学生会观察至关重要。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校园里的玉兰花为题进行习作,作前观察,提前两周布置。我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早晨太阳初升时,中午阳光灿烂时,傍晚夕阳落山时,不同时间段的玉兰花有何不同之处;又让学生在不同的天气中观察,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春光明媚的时候,风大的时候;还请学生在玉兰花不同的生长形态下观察,玉兰花刚长出毛毛的花苞的时候,花苞越长越大的时候,花朵含苞欲放的时候,满树盛开花朵的时候,花朵凋谢长出嫩叶。虽说是同一种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样观察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使学生在写作中写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了真实。
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就会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走进生活,学生不仅能拾童趣,更能叙童乐,记童心,进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语摹其形,语语传其情”的境界。
一、组织说话,激发欲望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中处处需要交流与表达,说话就是口头作文。“习作就是练习说话,也就是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叶圣陶先生认为,习作起源于说话,“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和说话是一致的,强调了说话的重要性”。“小学校里应该把训练儿童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这不单是国语课的事”。国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英国等十分重视说话训练,美国不仅把用文字写的叫作文,把口头表达的也称为作文,把两者视为相辅相成的作文统一体。其实对小学生来说,说话属于口头语言层次,习作则上升到书面语言的范畴,小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优于书面语言,因此,扎实的说话指导是学生习作的坚实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一张照片的故事》。上课时,我将老师和学生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大家观看,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极为关注照片中的人、物、景,学生表达的欲望达到了最高点。由于照片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因此在讲述照片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生动而富有乐趣。一位学生说:“这张照片是暑假我们去北京旅游时拍的。当时我们参观清华大学,来到了作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花池,看着满池碧绿的荷叶,爸爸叫我站在岸边,以荷花池为背景拍下了这张照片。”马上有学生补充:“照片中的荷叶美,荷花更美,我们可以学着《荷花》中的句子来写写荷花的不同姿态。”此话立即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在学生说兴正浓的时候,请学生将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他们不但没有丝毫为难,还非常乐意。
二、开展活动,体验感受
“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作文生活观阐释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如今在大量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小学生的不少空闲时间是在电视、电脑、iPad等陪伴下度过的,“沙发中的土豆”们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弥补学生生活的欠充实呢?
我在指导四年级习作《记一次活动》时,把游戏引进课堂,便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十个气球;课上,让学生把气球系在脚上,同学之间互相踩别人脚上系着的气球,同时还要保护自己脚上的气球不被别人踩破。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学生在写作时我不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堂课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比赛开始了,哇!‘噼里啪啦’,比放爆竹还爽呢!我看中了一只蓝气球,趁着别人不注意用力一踩,非但没踩炸,反而跟旁边的同学撞痛了头,看来蓝气球可真够顽皮的了。我心里暗暗说:如果踩不到你,我就誓不为人。说着再次向蓝气球踩去。嘿嘿!可终于把它给踩炸了,我当时脚麻麻的,心里有点儿害怕,又有点儿兴奋。”
“……见此情景,不甘服输的我马上抖擞精神,去踩别人的气球。我紧盯一个红色的气球,快跑几步,然后用力一踩,‘哦!’红气球在我的脚下成了几片花瓣,我高兴地欢呼起来。”
其实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缺少体验,一旦有了丰富的感受,就能写出连老师也惊叹的作文。
三、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如果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就细致、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写不具体,或就事论事,空洞无物。因此,指导学生会观察至关重要。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校园里的玉兰花为题进行习作,作前观察,提前两周布置。我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早晨太阳初升时,中午阳光灿烂时,傍晚夕阳落山时,不同时间段的玉兰花有何不同之处;又让学生在不同的天气中观察,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春光明媚的时候,风大的时候;还请学生在玉兰花不同的生长形态下观察,玉兰花刚长出毛毛的花苞的时候,花苞越长越大的时候,花朵含苞欲放的时候,满树盛开花朵的时候,花朵凋谢长出嫩叶。虽说是同一种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样观察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使学生在写作中写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了真实。
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就会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走进生活,学生不仅能拾童趣,更能叙童乐,记童心,进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语摹其形,语语传其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