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立足于课程的思政大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师的媒体提升、立足于学生的媒体引导、立足于学校的媒体管理的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多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不断实践、不懈钻研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复杂多变。新媒体将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相融合,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了教与学的互生现象,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依势而为将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相统一。
一、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加速了政治思想的传播速度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利。传统的思想政治传播途径是报纸和党政杂志。报纸和党政杂志虽然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不可否认,但传播的时效性远不如新媒体。电视和广播作为声音、图像最直接的传播者,广播的受众面相对狭小,而电视已经不再是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选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传播的时效性更快、更新、更强。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交流的形式
传统的政治思想交流形式是单线垂直交流,教师掌控着教育的主动权,通过课本、教材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对于单一的课本内容,教师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深化思想政治的交流方式。在一个人人拥有话语权且可相互交流的平台上,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丰富了双方交流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党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多了一个传播的主体,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其中,感悟其中。借助新媒体,将单线交流变多线交流,将垂直交流变横向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形式。
(三)贴近了高职学生的政治生活
政治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每一个人的思想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导。思想政治的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传达的有效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条条框框,长篇理论,则没有达到政治与生活互为影响。通过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结合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新媒体资源,通过学生社团、社会活动、媒体宣传,很好地消化和理解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不断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范式,贴近了学生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切身实地的体会思想政治的魅力,增进学生的参与感。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了学生意识形态的判断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事物感观思维的体现,是社会观念、个人观点、行为概念、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总和。但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源于社会存在,更会随环境、舆论、信息等因素而发生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具有指向性,更趋于现实性,它依赖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易被现实所左右。因此,对于一个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导向的高职学生而言,正确且坚定意识形态的形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中,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度高,行政部门监管能力有限,很多超过法律制度约束的信息趁虚而入;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易接受他人观点影响,往往不能保持理性的头脑看待社会极端事件发生,对于新媒体中所传播的信息易受个人意识的影响而产生偏颇甚至极端想法。因此可见,新媒体时代,因网络舆论和监管不利所产生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值得重视。
(二)影响了学生学习观的形成
学习没有终点,但如今很多的高职学生历经高考之后放松自己,放弃学习,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特别是进入网络世界之后,一方面其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精神几乎丧失。高职学生习惯于借助网络搜取信息,享用网络的“拿来主义”,往往不假思索的拿来即用,只要应付了学习任务就好。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学生在接触快餐式的成功文化之后,特别是网络主播、网络游戏选手、网络红人的“成功”之路,对高职学生的“成功”的定义发生了变化。需经苦读诗书的学习成才之路不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很可能被他们认定为“绊脚石”。久而久之,正确的学习观所要求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和质疑精神已慢慢削弱。因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探索高职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也正是高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狭义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不是教师,互动频率最高的是手机与网络。学生每日花在手机上的娱乐时间远远多于与教师交流时间,學生长时间沉迷移动互联网络,减少了与教师交流,也减少了与同伴交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弱化了教师对于学生以身作则、细水长流的教育影响。长此以往,新媒体削弱了以教师为教育主体地位,也为学生消极学习、呆板学习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立足课程,完善大课程建设
教育系统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三巡查六创优”为抓手,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其六创优中的“教材创优”中提到要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大格局。用好课堂主渠道,以多种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改革方式,更加注意课程内涵式发展,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以课堂讲授+主题讨论+实践课堂+新媒体课堂为主体构架的教学范式,开展“生活”+“政治”+“实践”的思政育人大课程新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在隐性课程建设时,切合学生需求,紧扣重要环节,大力提升思政课程的亲民性与针对性,积极探索适合新媒体应用技术新特点的教学之路,通过新媒体技术生动展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全面推进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大课程建设。 (二)立足教师,提升新媒体素质
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教师要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特性,了解学生心理,熟悉新技术的应用,以网络孕育而生的新媒体技术已深深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都虚拟化和隐性化存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逐渐淡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已趋于边界化。高职教师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自己的网络育人空间,探索将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隐性教学的切入点,做到与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无缝链接。运用新媒体技术将高职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增强时代的进步性和科技的吸引力。教师要不断发掘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更新教学手段,通过课程需求制定个人媒介过程素质发展计划,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网络教学实践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媒体应用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三)立足学生,加强新媒体引导
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加强媒体技术与课堂过程相结合是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以创新话语体系为抓手,通过建立教师网络工作室、班主任网络工作平台、辅导员网络工作空间站、AI情感机器人网络辅导平台等系列创新语体系为抓手,通过实施舆论导向工程、热点透视工程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工程,有效掌握舆论话语权,提升思想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四)立足学校,规范新媒体管理
完善新媒体运行管理能进一步掌握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增强育人意识、规范校园新媒体建设,促进校园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新媒体运行平台包括以学校或校内各单位建设、认证并作为信息平台运行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及相关APP移动客户端等。高职院校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执行各媒体所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分管领导,各媒体平台统筹管理。高度重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运行状况,制定媒体管理办法,规范媒体管理行为,针对不同的媒体传播方式,审查媒体信息内容和发布渠道,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对校园舆论给予严格管理。倡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媒体舆论氛围,抵制与立德树人大环境相悖的宣传内容和组织对学生进行的不实信息。对于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建立“学校+班级+小组+宿舍”的舆论监督制度,从源头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严密关切学生对此所做的舆论管理,当发现学生发出对国家或敏感事件有极端評论的有害信息要及时屏蔽或删除,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对于情节严重并造成不良后查的,有追究其直接管理者的责任。
四、结语
媒体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科技带来的影响。无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其它专业教师要顺应媒体变革,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给教学带来的红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有形与无形中引导高职学生朝着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大学生。(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多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不断实践、不懈钻研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复杂多变。新媒体将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相融合,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了教与学的互生现象,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依势而为将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相统一。
一、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加速了政治思想的传播速度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利。传统的思想政治传播途径是报纸和党政杂志。报纸和党政杂志虽然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不可否认,但传播的时效性远不如新媒体。电视和广播作为声音、图像最直接的传播者,广播的受众面相对狭小,而电视已经不再是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选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传播的时效性更快、更新、更强。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交流的形式
传统的政治思想交流形式是单线垂直交流,教师掌控着教育的主动权,通过课本、教材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对于单一的课本内容,教师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深化思想政治的交流方式。在一个人人拥有话语权且可相互交流的平台上,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丰富了双方交流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党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多了一个传播的主体,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其中,感悟其中。借助新媒体,将单线交流变多线交流,将垂直交流变横向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形式。
(三)贴近了高职学生的政治生活
政治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每一个人的思想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导。思想政治的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传达的有效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条条框框,长篇理论,则没有达到政治与生活互为影响。通过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结合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新媒体资源,通过学生社团、社会活动、媒体宣传,很好地消化和理解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不断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范式,贴近了学生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切身实地的体会思想政治的魅力,增进学生的参与感。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了学生意识形态的判断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事物感观思维的体现,是社会观念、个人观点、行为概念、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总和。但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源于社会存在,更会随环境、舆论、信息等因素而发生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具有指向性,更趋于现实性,它依赖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易被现实所左右。因此,对于一个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导向的高职学生而言,正确且坚定意识形态的形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中,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度高,行政部门监管能力有限,很多超过法律制度约束的信息趁虚而入;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易接受他人观点影响,往往不能保持理性的头脑看待社会极端事件发生,对于新媒体中所传播的信息易受个人意识的影响而产生偏颇甚至极端想法。因此可见,新媒体时代,因网络舆论和监管不利所产生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值得重视。
(二)影响了学生学习观的形成
学习没有终点,但如今很多的高职学生历经高考之后放松自己,放弃学习,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特别是进入网络世界之后,一方面其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精神几乎丧失。高职学生习惯于借助网络搜取信息,享用网络的“拿来主义”,往往不假思索的拿来即用,只要应付了学习任务就好。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学生在接触快餐式的成功文化之后,特别是网络主播、网络游戏选手、网络红人的“成功”之路,对高职学生的“成功”的定义发生了变化。需经苦读诗书的学习成才之路不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很可能被他们认定为“绊脚石”。久而久之,正确的学习观所要求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和质疑精神已慢慢削弱。因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探索高职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也正是高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狭义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不是教师,互动频率最高的是手机与网络。学生每日花在手机上的娱乐时间远远多于与教师交流时间,學生长时间沉迷移动互联网络,减少了与教师交流,也减少了与同伴交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弱化了教师对于学生以身作则、细水长流的教育影响。长此以往,新媒体削弱了以教师为教育主体地位,也为学生消极学习、呆板学习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立足课程,完善大课程建设
教育系统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三巡查六创优”为抓手,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其六创优中的“教材创优”中提到要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大格局。用好课堂主渠道,以多种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改革方式,更加注意课程内涵式发展,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以课堂讲授+主题讨论+实践课堂+新媒体课堂为主体构架的教学范式,开展“生活”+“政治”+“实践”的思政育人大课程新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在隐性课程建设时,切合学生需求,紧扣重要环节,大力提升思政课程的亲民性与针对性,积极探索适合新媒体应用技术新特点的教学之路,通过新媒体技术生动展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全面推进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大课程建设。 (二)立足教师,提升新媒体素质
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教师要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特性,了解学生心理,熟悉新技术的应用,以网络孕育而生的新媒体技术已深深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都虚拟化和隐性化存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逐渐淡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已趋于边界化。高职教师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自己的网络育人空间,探索将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隐性教学的切入点,做到与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无缝链接。运用新媒体技术将高职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增强时代的进步性和科技的吸引力。教师要不断发掘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更新教学手段,通过课程需求制定个人媒介过程素质发展计划,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网络教学实践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媒体应用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三)立足学生,加强新媒体引导
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导向,以培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加强媒体技术与课堂过程相结合是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以创新话语体系为抓手,通过建立教师网络工作室、班主任网络工作平台、辅导员网络工作空间站、AI情感机器人网络辅导平台等系列创新语体系为抓手,通过实施舆论导向工程、热点透视工程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工程,有效掌握舆论话语权,提升思想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四)立足学校,规范新媒体管理
完善新媒体运行管理能进一步掌握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增强育人意识、规范校园新媒体建设,促进校园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新媒体运行平台包括以学校或校内各单位建设、认证并作为信息平台运行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及相关APP移动客户端等。高职院校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执行各媒体所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分管领导,各媒体平台统筹管理。高度重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运行状况,制定媒体管理办法,规范媒体管理行为,针对不同的媒体传播方式,审查媒体信息内容和发布渠道,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对校园舆论给予严格管理。倡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媒体舆论氛围,抵制与立德树人大环境相悖的宣传内容和组织对学生进行的不实信息。对于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建立“学校+班级+小组+宿舍”的舆论监督制度,从源头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严密关切学生对此所做的舆论管理,当发现学生发出对国家或敏感事件有极端評论的有害信息要及时屏蔽或删除,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对于情节严重并造成不良后查的,有追究其直接管理者的责任。
四、结语
媒体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科技带来的影响。无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其它专业教师要顺应媒体变革,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给教学带来的红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有形与无形中引导高职学生朝着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大学生。(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