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之管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多媒体恰当应用于教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给初中生现场欣赏乐曲的机会;恰当导入,激发兴趣;进行音乐主题说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这样,初中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推陈出新。不论教学形式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效果都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那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在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注重视听同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虽然音乐作品是听觉艺术,但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才更能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当然,并非只有多媒体才可实现“视听同步”,录像、投影仪、音响,只要组合得好,效果同样不错。
  三、让初中生欣赏现场演奏
  现场演奏初中生用心欣赏,更能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恰当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介绍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引起学习兴趣的有利方法。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可以先播放了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画面,以及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凝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热情高涨,喜笑颜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进行音乐主题说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乐曲的核心就是它的主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不仅是一个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聆听质量,调动全班的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以上方法,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采用在教学中巧借导语渗透德育、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妙用插图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和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等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新课标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
摘 要:音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着。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音乐教学经验,首先从学生音乐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进而论述提升中学生音乐课堂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课堂、学习兴趣、音乐学习  一、现有的中学生音乐学习状况分析  近年来,
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教师抱着学生走”的传统课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甚至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了”。今天的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驾驭者,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自主自信、探索创新的新型人才,所负载的是培养学生知能并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人格健全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品德、个性塑造、人格魅力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练习从词句、标点、内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如何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观念指导行为”  新时期的老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摘 要:社会在飞速发展,改革在不断推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生物教师要课前有效的备课,课上要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在学习中有效的倾听。引导每一位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生物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不能与实际联系,其实,生物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课堂教
摘 要:伊要解决困扰语文教师作文教学难的问题,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持之以恒的积累创作素材,丰富词汇;并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不断的去实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作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积累;实践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
摘 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每一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者经常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本文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生;喜欢;历史课  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