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多媒体恰当应用于教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给初中生现场欣赏乐曲的机会;恰当导入,激发兴趣;进行音乐主题说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这样,初中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推陈出新。不论教学形式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效果都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那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在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注重视听同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虽然音乐作品是听觉艺术,但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才更能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当然,并非只有多媒体才可实现“视听同步”,录像、投影仪、音响,只要组合得好,效果同样不错。
三、让初中生欣赏现场演奏
现场演奏初中生用心欣赏,更能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恰当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介绍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引起学习兴趣的有利方法。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可以先播放了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画面,以及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凝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热情高涨,喜笑颜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进行音乐主题说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乐曲的核心就是它的主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不仅是一个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聆听质量,调动全班的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以上方法,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推陈出新。不论教学形式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效果都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那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在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注重视听同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虽然音乐作品是听觉艺术,但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才更能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当然,并非只有多媒体才可实现“视听同步”,录像、投影仪、音响,只要组合得好,效果同样不错。
三、让初中生欣赏现场演奏
现场演奏初中生用心欣赏,更能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恰当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介绍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引起学习兴趣的有利方法。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可以先播放了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画面,以及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凝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热情高涨,喜笑颜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进行音乐主题说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乐曲的核心就是它的主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不仅是一个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聆听质量,调动全班的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以上方法,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