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生活问题的提升与整合,归纳与梳理,因此,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擦亮智慧的双眼,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理论联系实践 例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3-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数学融于生活,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1 教学实例,联系生活
数学技能的训练要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如果知识机械地照本宣科,学生势必会对之厌烦,这就要求技能训练“生活化”。这种训练目的是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因此训练材料应尽可能的来源于生活。尤其在新课改进入实施之实验阶段,要求教师要运用新的理念分析、理解教材,真正体会编者意图,充分利用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突破“单位1不同,分的份数不同(即分母不同),表示其中的一份(几分之一)也就不同”这一难点,我不是单纯地举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比较,而是请班内一名学生站起来,先问:这名同学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当作单位“1”?又问:这名同学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又把什么作为单位“1”?然后启示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这一名同学,为什么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这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单位“1”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即分母不同),如果取其中的1份,当然分数就发生了变化。接着引导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练习了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家庭成员有关分数的意义。
2 实际操作,走向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调查全班同学的家庭成员电视节目的喜欢情况。这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所以热情极高。每位同学先调查本家情况,回到学校再分组询问调查结果,记录并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启发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从调查及统计表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有的同学分析说:家长中爸爸喜欢看新闻和体育节目多,妈妈喜欢看电视剧的多。也有的同学发现:由此,学生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数据—指标分析—受到启发”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而且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及合作意识。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如在学习“实际测量”时,让学生带来测量工具,自行测量教室、黑板、窗户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然后走出课堂,分组进行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小组汇报结果,使学生从狭隘的课本知识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 上升理念,理解生活
单纯的数学知识只是抽象符号的罗列,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就会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对原来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继而上升为数学理念,再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衡量并理解生活。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第一次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之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发现三次才能倒完,学生进一步感受;第三次,由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上述发现。这样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再用数学的眼光理解生活中有血多不好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物体,堆成圆锥体却很方便,如麦粒、沙石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麦场上、工地上……
4 归纳理论,提升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从小就应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在低年级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如:如我们平时买东西,付钱找钱,这些都是数学问题的生活体现。学习“接近整百整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132-98=132-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妈妈带了132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付給售货员100元(应从132元里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这才是妈妈买完衣服后共剩下的钱数。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同样道理“少减了要再减去,多加了要减去,少加了再加上”等一系列简便算法便迎刃而解,还可以让学生去超市买物品体验。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并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师生共同联系生活,启用生活经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生活背景更加贴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理论联系实践 例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3-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数学融于生活,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1 教学实例,联系生活
数学技能的训练要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如果知识机械地照本宣科,学生势必会对之厌烦,这就要求技能训练“生活化”。这种训练目的是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因此训练材料应尽可能的来源于生活。尤其在新课改进入实施之实验阶段,要求教师要运用新的理念分析、理解教材,真正体会编者意图,充分利用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突破“单位1不同,分的份数不同(即分母不同),表示其中的一份(几分之一)也就不同”这一难点,我不是单纯地举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比较,而是请班内一名学生站起来,先问:这名同学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当作单位“1”?又问:这名同学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又把什么作为单位“1”?然后启示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这一名同学,为什么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这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单位“1”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即分母不同),如果取其中的1份,当然分数就发生了变化。接着引导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练习了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家庭成员有关分数的意义。
2 实际操作,走向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调查全班同学的家庭成员电视节目的喜欢情况。这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所以热情极高。每位同学先调查本家情况,回到学校再分组询问调查结果,记录并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启发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从调查及统计表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有的同学分析说:家长中爸爸喜欢看新闻和体育节目多,妈妈喜欢看电视剧的多。也有的同学发现:由此,学生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数据—指标分析—受到启发”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而且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及合作意识。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如在学习“实际测量”时,让学生带来测量工具,自行测量教室、黑板、窗户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然后走出课堂,分组进行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小组汇报结果,使学生从狭隘的课本知识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 上升理念,理解生活
单纯的数学知识只是抽象符号的罗列,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就会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对原来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继而上升为数学理念,再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衡量并理解生活。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第一次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之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发现三次才能倒完,学生进一步感受;第三次,由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上述发现。这样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再用数学的眼光理解生活中有血多不好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物体,堆成圆锥体却很方便,如麦粒、沙石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麦场上、工地上……
4 归纳理论,提升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从小就应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在低年级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如:如我们平时买东西,付钱找钱,这些都是数学问题的生活体现。学习“接近整百整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132-98=132-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妈妈带了132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付給售货员100元(应从132元里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这才是妈妈买完衣服后共剩下的钱数。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同样道理“少减了要再减去,多加了要减去,少加了再加上”等一系列简便算法便迎刃而解,还可以让学生去超市买物品体验。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并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师生共同联系生活,启用生活经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生活背景更加贴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