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初中历史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启用的统编历史教材的诸多变化,初中历史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采用两课整合的方式确定学习主题。整合后的课程分别从师生角度出发,同课异构,对比中凸显了教师授课“明晰线索、寻找抓手”的设计特点和学生主讲“同伴引领、穿越时空、学生爱听”的优势。教师进行历史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应在充分考量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从学生视角出发,在创设情境、资源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贴近学生体验的主题学习方式,使主题学习内容能够走近学生,真正落实课标与学科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统编教材;中国故事;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印发的《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核心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教学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时要“提炼课程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一、依托教材,整合设计,让主题学习有章可循
  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全面使用和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以学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科主题学习”备受关注,许多教师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主題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一般主题学习活动包括单学科的主题学习、多学科的主题学习和超学科的主题学习。本文中的主题学习是指围绕历史学科主题进行的学习和探究,既包含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统编教材)某学年段某课节的既定内容,还包含与该历史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其他学段的相关拓展内容。一个优秀的主题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理清课程的组织结构,聚焦和定义一个学习单元,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主题学习活动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初步梳理形成适用于初中生的历史学科主题学习序列;通过问卷调查梳理总结出学生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尝试结合学生案例,设计形成《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历史学科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行动手册》,便于学生活动前自主学习、运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力求探索出初中历史学生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模式与策略,并设计制定初中历史学生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以增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梦”主题学习活动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历史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二、明晰线索,寻找抓手,教师设计主题学习活动
  (一)教学思路
  教学中,面对新启用的人教版教材的诸多变化,我认为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部分更明显、突出地体现出统编教材的国家意志和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第三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两课,与以往教材相比,属于新增课节。两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形成过程和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取得的成果有了更加全面的介绍,其时间节点也采用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这些给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读教材后,我发现要将这两节课的内容放到整个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梳理分析,明晰线索,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统观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阐明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两个新旧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和第9课《对外开放》则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分别用具体史实阐释了第7课“伟大历史转折”的具体内涵和取得的成果。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以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这九次中共重要会议为具体史实,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及其形成过程,其间也对应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则从内涵、途径和经济成就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和介绍。
  如果从历史线索来看,第7、8、9课可以归为一个学习板块,即“改革开放”学习主题,第10、11课可以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主题;但从具体的教材篇目、学习容量、学生情况等诸多实际因素考虑,前一板块学习任务量较大,再拆分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两个主题学习板块。因此,第三单元依据历史线索可划分为三大学习板块。(见图1)
  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思路,接下来寻找有效学习工具作为抓手来呈现历史线索则是主题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使用自主设计的历史导学案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因此这里的“学习抓手”实际是指以历史导学案为载体,从填空、图示、表格、填充图、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等知识呈现方式中选择一项最能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本课知识线索的方式。经过对比和思考,最终我采用了表格(略)和思维导图(见图2)来分别呈现第10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形成和第11课中国梦的内涵、途径、成果。   (二)教学设计
  有了教学思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梦”一课的主题学习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活动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梦
  【活动目标】1.说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和重要性。2.说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新发展理念、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3.用表格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梳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中共十九大的主要内容和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4.以思维导图梳理和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和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结合史实深化认识。5.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感悟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活动过程】
  1.学案导学,自主预习
  课前下发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第10课、第11课,完成导学案“预习检测&归纳整理”部分,并结合预习结果思考写出“核心问题”中“我的问题”。教师按小组抽取全班四分之一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反馈。(课前)
  2.习旧启新,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一组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变迁、外交等建设成果图片。在今昔对比中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革命先烈为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应如何建设好新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理论体系,导入新课。
  3.借助工具,宏观架构
  第一步:出示导学案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格,引导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宏观梳理教材线索,完成理论架构。鼓励学生提出自主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结合反馈学生预做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明晰表格内容,理清线索。
  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四大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知识结构、时间轴等)将本组学习成果呈现出来。教师巡视点拨。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和展示,教师适时指导形成正确示意图,并从内容要点、形式、线索、语言表达四方面进行简要点评。
  第四步:出示《时代周刊》相关封面图片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相应问题。
  4.再研学案,梳理延伸
  出示导学案第11课关于“中国梦”主题学习思维示意图,师生互动,反馈预批问题,明晰要点。将导学案中“自主梳理探究”留作作业,课后完成。
  (三)评价与反思
  先学后教,突出自主学习。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较庞杂、较抽象,因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是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基础。以导学案为学习工具,可帮助学生扫清主题学习的基础知识障碍。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读懂、找到的知识,教师无须浪费时间重复或提问,而是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教和学的重点问题、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上,同时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和提升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重内化理解。对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要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知道,更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并讲解出来。这个过程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既是学生合作学习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思维路径可视化的过程。教师也可以从中及时捕捉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与问题,通过鼓励性的点评,及时纠正、指导。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从理性到感性、从抽象到具象。在整体架构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后,再结合《时代周刊》和具体相关史料,引导解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迅速捕捉和寻找到这些材料中所传达的历史信息,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与认同。这个过程既是对知识的检验,也是落实对学生历史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识点较多、活动较为密集,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活动节奏,灵活处理,张弛有度,在有限时限内完成活动任务。由于本课中大部分属新增内容,时代感、政策性很强,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研读教材,挖掘课程资源,选取既典型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教育素材。
  三、同伴引领,穿越时空,学生设计主题学习活动
  同样是这节主题学习课,我执教班级的凌新雨同学在活动探究中,自主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同学们的反映更加积极而热烈。
  (一)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梦
  【活动目标】同教师的“活动目标”设计(略)
  【活动过程】
  1.图册导学,自主预习
  课前布置同学自主学习第10课、第11课,完成导学案“预习检测”“归纳整理”部分,并结合预习结果思考写出“核心问题”中“我的问题”。主讲同学提前收集同学们的问题、归类,自主寻找答案。
  2.穿越时空,导入新课
  主讲同学(与PPT同步):历史老人面对眼前繁荣昌盛的时代拼命回想,却想不起来。于是,他向二年七班全体同学求助,希望大家帮他找回丢失的记忆。
  3.按图索骥,迎接挑战
  出示線索:(图片)一张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一台留声机、一张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等。
  主讲同学:历史老人在家中找到了一些关于丢失的记忆的物品,让我们找找线索吧。
  学生主讲人以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创设问题,引领同学逐步回顾新中国从成立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历史。   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照片导入,学生主讲人引导同学共同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
  学生主讲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引,引导同学一起学习中共十二大到十五大每个会议的主题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由于篇幅有限,具体内容略)
  学生主讲人引导学生分组汇报十六大到十九大会议主题、相关内容,即梳理出邓小平理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其间,穿插整理同学课前反馈的问题,适时点拨解答,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相关问题。
  4.赢得挑战,获得奖励(练习巩固)
  主讲同学:你帮助历史老人找回了记忆,作为回馈,他送你了一个宝箱,里面沉甸甸的,好像有宝物。不过那只留给智慧的人,因为上面有四把锁,每把锁下面都有一个宝藏,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主讲人引导学生一起完成4道小练习题。
  5.珍惜宝藏,感悟升华
  出示导学案第11课关于中国梦主题学习思维示意图(图2),学生主讲人引导同学,指明框架,请同学搜集相关资料,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和准备。
  (二)活动评价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主讲人为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整体设计以帮助失忆的历史老人找回记忆和从黑洞大魔王的黑洞里逃脱出来为情景线索,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乐于参与到主题学习活动中来。
  虚实结合,讲练穿插。在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主讲人引领同学从历史老人寻找记忆中探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另一方面,又结合课前收集的同学问题及时解答,穿插其间,讲练结合。
  2.利用工具,提高实效
  活动中,学生主讲人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师课前提供的历史导学案,提醒同学们及时圈画要点;同时,还能主动利用《历史能力培养》(“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表格)和《历史填充图册》,既学以致用又及时夯实和检验所学。
  3.线索清晰,前后呼应
  在活动中,学生主讲人以歌曲《走进新时代》开篇和结尾,首尾呼应。其间,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和形成这一中心问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为重要事件穿引其间,并时刻不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使学习主题突出,线索明晰。
  四、情知共进,教学相长,提升主题学习品质
  (一)精心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序列
  依托教材,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序列是学生开展有效历史主题学习的重要前提。基于以上认识,我着手梳理、设计历史了以上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序列。如将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题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见表1)
  (二)在反思总结中完善教与学
  回顾师生两次同一主题学习活动,教师敢于给学生充分的主题学习空间是顺利进行主题学习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作为引导者给予适当的指导,方能保证学生主题学习活动的正确航向。
  首先,从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和角度来看,师生分别体现出了各自的侧重点,教师重知,学生重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学习主题,由于是新增内容,教师设计侧重于对知识的架构和线索的梳理上,因而较为注重学习工具的选择和知识的最终呈现。而学生没有教师对教材先入为主的困扰,更加关注在活动中与同学的有效积极的互动,因此学生的设计更加活泼生动,也更贴近当代学生的喜好,更易于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并保持这份学习难得的积极投入。
  其次,师生都能重视并努力通过不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中国故事”的内涵。教师以表格、图示为知识载体梳理线索,以《时代周刊》封面主题为史料承载,突出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与形成。学生则从同学视角出发,利用图片、歌曲、教辅材料、地图、同学预习困惑、甚至是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问答”等充分挖掘同学身边素材为我所用,力图以活泼生动的形式讲好自己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由来。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能够注重把握历史线索,引导同学从宏观理解所学,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最后,教师要完全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主题学习活动空间,同时在活动过程、途径、呈现方式等方面做好预设和给予适当的提示与指导。相信这样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主题学习活动一定能让生动真实的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田,也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教师在历史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在充分考量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在创设情境、资源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贴近学生体验的主题学习方式,使主题学习内容能够走近学生,真正落实课标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冷冉.冷冉教育文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2]吴玥纹.初中地理知识整合视域下的“主题学习”[J].辽宁教育, 2019(5).
  [3]皮江江,徐立蒙.終身学习导向下的教师教育改革:欧盟措施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
  [4]陈娟,孙平.初中历史课堂运用主题式教学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温儒敏教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语言的特质表现在它既有工具性(交際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又有人文性(它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
期刊
兴城市南一小学始建于1842年,从清朝道光年间的柳城书院一路发展到如今底蕴丰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整整走过了178年。2013年,学校从古城内迁至新址,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城乡三校合并,师资参差不齐,内驱力严重不足;新校位于城乡交接处,学生骤增,失去了中心区域学生家庭教育的优势。几十年的固有格局被打破,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和社会对南一不变的期待
期刊
摘要:当下,教师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关键在于与之相契合的评价体系。音乐教师可以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位,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创设独立演唱歌曲的时间和空间,并规范艺术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质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
期刊
摘要:传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大多是书面评价,关注“学得怎么样”。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则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不仅关注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而且关注教师“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从学和教两方面同时推进,改革课堂教学。以劳动技术学科为例,从区域性评价机制的建构、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实施的要点、评价策略的研究、评价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对小学学科评价进行探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转变
期刊
摘要:单元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挖掘英语诗歌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美,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单元主题;英语诗歌;审美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
期刊
复习,并不仅仅是重复先前学习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素养的再生长。生长,是夯实基础后的求异与创新。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总复习”这一课,如何在夯实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促使其“换个脑筋”,进一步在知识的深处进行思考呢?我通过三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策略在不断被丰富、被审视、被调整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度发展。  一、依托核心问
期刊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达成其他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资源的特点,然后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大胆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通过理性思考取得合理结论的过程。审辩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审视并分析同为中华文化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吸取其编写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能够开拓视野,弥补我们各版本教材的不足,对于我们的数学教材建设和数学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南一”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体例说明、教材目次、细节之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和教材综观等方面均有其特点,包括重视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学习活动与内容设计均以
期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识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不仅是学生
期刊
“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长度单位,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经历、体验了“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探究过程。从知识系统层面而言,“面积单位”的学习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的重要一环。与长度、面积、体积相关联的知识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但他们是同一类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