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及创新素质以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肩负把握方向、培养人格、内化升华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树立人才培养德育为首的观念、树立大德育观、寓德育于教学科研活动中、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才能保证和提高大学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083-02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大学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德育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在大学生培养中应采取怎样的德育对策以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中国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具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及身心素质等。
(一)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有对国家民族命运负责的意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道德素质是诸素质的根本。
(二)文化素质,也称人文素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熟悉中国历史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专业素质,也称业务素质。这是高层次人才的必要素质。是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具体说来,专业素质应包含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熟悉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具备专业研究、专业开拓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熟练地使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
(四)创新素质。是指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敢于挑战现有成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动性心理过程和属性。通常情况下,创新表现为观察力与洞察力、质疑精神、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创新的兴趣、善于思考的性格等。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二、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
(一)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由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人才。从古至今,德育就在其中担当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重任。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培养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二)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有人认为,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其实,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是把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儒家经典《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而修身也就是为了做人。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而培养做人正是德育的目标。
(三)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德育能够将知识、价值规范等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形成稳定的素质。高等教育以传授知识开始,但传授知识决不是目的,而形成稳定科学正确的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目标。德育贯穿于人才素质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系统的教化、灌输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才会内化升华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不仅指导他们如何做事,更指导他们如何做人。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德育对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为大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德育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树立人才培养德育为首的观念。制定大学生培养的德育对策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往在素质教育中有一种误区,就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代替德育。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德育目标确有相同之处,人文教育也使德育有了新的途径和载体。但人文教育只能在德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能以此来代替德育。只有坚持德育为首才能保证人文教育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否则就会有文学、艺术知识都很丰富但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的畸形人才,也会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是非不分,甚至出卖人格、国格的民族败类。坚持德育为首就是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树立人才培养德育为首的观念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二)全面理解德育,树立大德育观。德育不是单纯的道德教育,而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诸教育的总和。全面理解德育,既不能以政治代德育,也不能以道德代德育,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的导向和保证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诸方面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要靠德育这根主线来贯穿的。因此必须摆正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位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是要把德育和智育较好地统一起来,使德育促进智育的发展,智育促进德育的进步,二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寓德育于教学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培养应通过多渠道的共同作用,但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最重要的渠道。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必须寓德育于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各高校纳入课程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既向大学生传授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拓宽了德育的视野,开辟了德育的新途径。人文教育不能代替德育,但人文教育却可以协助德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人文教育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3]从而也才可能更关心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可以说,这其中很多内容也正是德育所要教给人们的。
(四)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德育环境主要是指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课外娱乐活动环境等,这些都可以包涵在校园文化的范畴下。要紧密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校园环境,可以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的作用。而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等,又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其他在教学活动之外开展的科技、学术及文化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等,同样能够激发大学生求知进取和创新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顾明远.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4]荀子·劝学第一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083-02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大学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德育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在大学生培养中应采取怎样的德育对策以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中国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具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及身心素质等。
(一)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有对国家民族命运负责的意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道德素质是诸素质的根本。
(二)文化素质,也称人文素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熟悉中国历史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专业素质,也称业务素质。这是高层次人才的必要素质。是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具体说来,专业素质应包含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熟悉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具备专业研究、专业开拓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熟练地使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
(四)创新素质。是指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敢于挑战现有成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动性心理过程和属性。通常情况下,创新表现为观察力与洞察力、质疑精神、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创新的兴趣、善于思考的性格等。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二、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
(一)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由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人才。从古至今,德育就在其中担当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重任。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培养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二)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有人认为,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其实,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是把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儒家经典《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而修身也就是为了做人。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而培养做人正是德育的目标。
(三)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德育能够将知识、价值规范等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形成稳定的素质。高等教育以传授知识开始,但传授知识决不是目的,而形成稳定科学正确的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目标。德育贯穿于人才素质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系统的教化、灌输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才会内化升华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不仅指导他们如何做事,更指导他们如何做人。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德育对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为大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德育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树立人才培养德育为首的观念。制定大学生培养的德育对策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往在素质教育中有一种误区,就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代替德育。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德育目标确有相同之处,人文教育也使德育有了新的途径和载体。但人文教育只能在德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能以此来代替德育。只有坚持德育为首才能保证人文教育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否则就会有文学、艺术知识都很丰富但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的畸形人才,也会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是非不分,甚至出卖人格、国格的民族败类。坚持德育为首就是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树立人才培养德育为首的观念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二)全面理解德育,树立大德育观。德育不是单纯的道德教育,而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诸教育的总和。全面理解德育,既不能以政治代德育,也不能以道德代德育,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的导向和保证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诸方面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要靠德育这根主线来贯穿的。因此必须摆正德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位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是要把德育和智育较好地统一起来,使德育促进智育的发展,智育促进德育的进步,二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寓德育于教学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培养应通过多渠道的共同作用,但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最重要的渠道。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必须寓德育于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各高校纳入课程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既向大学生传授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拓宽了德育的视野,开辟了德育的新途径。人文教育不能代替德育,但人文教育却可以协助德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人文教育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3]从而也才可能更关心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可以说,这其中很多内容也正是德育所要教给人们的。
(四)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德育环境主要是指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课外娱乐活动环境等,这些都可以包涵在校园文化的范畴下。要紧密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校园环境,可以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的作用。而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等,又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其他在教学活动之外开展的科技、学术及文化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等,同样能够激发大学生求知进取和创新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顾明远.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4]荀子·劝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