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经元入明、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高启的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从意象和用语来看,“乱”等凸显主观心理强度、特具冷季色彩的字眼出现的频率较高。本文主要分析高启诗作中的“乱”意象,旨在还原明初诗坛士子在整饬政策高压统治下的精神状貌。
关键词:“乱”;时代特征;个人情性
乱世是个不幸的时代,贫穷、疾病、饥饿、死亡等种种人生的悲剧集中上演,国破家亡、山河饱经蹂躏,敏感的文人会遭受无法弥合的创伤。然而,乱世又是个幸运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思想上的枷锁被挣断,在严酷的民族政策的压迫中感到苦闷的知识分子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自由创作。正是乱世,让高启成为明末元初最杰出的诗人[1],他笔下的“乱”意象,也值得细细探究。
元明之交,天下动荡,战乱频发。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至二十年,为了开阔眼界,考察人生,高启冒着危险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杭州、绍兴一带漫游。目睹人们的种种灾难和痛苦生活,青丘心情很不平衡,写下了哀生念乱之作——《吴越纪游》十五首。
舟师夜惊呼,隔浦乱灯集。潮声若万骑,怒夺海门入。[2]
——《吴越纪游·二·宿汤氏江楼,夜起观潮》
船夫忽然在夜间大声惊呼,隔着江浦两岸,乱灯集聚。观钱塘江潮之灯“乱”,实是诗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内心的苦闷找到了爆发点和宣泄出口,那就是潮声像千军万马怒夺海门涌入。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韩林兒起兵,至正十二年张士诚起兵,十六年据平江,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攻克平江,执张士诚,前后总共历时十余年。
卧思三十年来事,一半间关在乱离。[3]
——《夜中有感二首·一》
青丘生逢乱世,半生蹉跎,清夜孤枕难眠,徘徊深思,感愤欲流。想起十来年的“乱”世生活以及个体精神遭受环境压迫摧残的苦闷、焦虑、惊惶、恐惧、孤独和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顿感悲慨苍凉,心事跃然纸上。乱世中作客他乡的游子孤寂思家之情更显得悲切。
浮云随风,零乱四野。仰天悲歌,泣数行下。[4]
——《悲歌》
以景喻人,诗人如同浮云般在四方的原野上零乱地到处漂泊。游子的旅途之苦实际上是诗人在生活道路上的挫折;处世艰难,再快意的出外,也不如失意地回归故里同骨肉妻儿团聚。生在乱世,只能仰首望天,唱着悲歌,扑簌簌地流下一把辛酸的老泪。
江上停舟问客踪,乱前相别乱余逢。[5]
——《逢吴秀才,复送归江上》
高启跟朋友在战乱之前依依惜别,如今已是乱后,想不到又相逢了。下半句重复了“乱”,把乱中的情味一笔带过,古人有云“别时容易见时难”,重逢时的心情可想而知。经过一场大劫难,侥幸重遇故人,才相见,又得匆匆握别。整体上含有无限苍凉之感。至正二十七年苏州城破后,高启再乡居看花,回首当年宴游之乐,感慨系之:
乱后城南花已空,废园门锁鸟声中。翻怜此地春风在,映水穿篱发几丛。[6]
——《江上晚过邻坞看花,因忆南园旧游》
诗人对兵连祸结的年代有着亲身体验,这首诗前两句是想象之词,后两句是眼前景象,一虚一实,具见匠心。高启作此诗主要是抒发怫郁之意。盛极一时的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帝国终于解体,全国各地的民众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诸方的拉锯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的诗人在乱世中目睹家山残破、战火肆虐,自是感愤交集:
赵佗空有称尊计,刘表初无弥乱心。[7]
——《吴城感旧》
俗言“典故是诗歌的血液”,此首运用荆州牧刘表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采取观望态度的典故。批评张士诚徒有野心而无远见,不敢联合陈友谅共同抗击朱元璋,最终被明所灭。一场大劫难之后,朱元璋平定各方割据,建立了历时二百七十六年的明帝国,高启写下了歌颂新政权的已经雄浑的登览怀古的诗歌: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8]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本诗热情地歌颂了新朝的统一,赞美了朱元璋的功业,提醒统治者居安思危,要有大一统的眼光和胸襟,表达了对祖国重新统一的喜悦。笔墨酣畅,一气直下,集中体现了七言歌行的特色。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
洪武二年,高启应诏赴南京编纂元史。诗人喜爱闲适清静的田园隐逸生活,不愿做官,只想谪居在江畔做一个仙卿,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寻找一片安身之地。
疏林逗明月,散乱成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9]
——《月林清影》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林清影图,请闭上双目想象这样一幅美景:一轮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林上,地上一片白茫茫的月色,如同空明幽深的池水。纵横交错的枝条,那零乱的影子撒在地面,像是水中颤动的荇藻,一阵微风吹过,枝条摇动,仿佛那矫健的苍虬在深壑中凌空而起。与韦应物的幽深清峭不同,景与情浑然一体,诗人把自己融化在所写的景物中,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紧张的政治气氛使得高启喘不过气来,闲暇之余写下了回忆少年交游之乐的诗篇。“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10](《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青年时代的高启与王行、张羽、徐贲等人诗酒相酬,意气相倾,号称“北郭十友”。而这种交游的经历,遭逢战乱,弥足珍贵。
乱世的生活使得高启挥洒了大量自道个人情性之作,有的直接表达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尤其是闲旷清逸的自我个性与寄情于艺的精神,流露出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乱”意象的出色运用,为高启飞思飞扬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4][5][6][7][8][9][10]陈沚斋:《高启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关键词:“乱”;时代特征;个人情性
乱世是个不幸的时代,贫穷、疾病、饥饿、死亡等种种人生的悲剧集中上演,国破家亡、山河饱经蹂躏,敏感的文人会遭受无法弥合的创伤。然而,乱世又是个幸运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思想上的枷锁被挣断,在严酷的民族政策的压迫中感到苦闷的知识分子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自由创作。正是乱世,让高启成为明末元初最杰出的诗人[1],他笔下的“乱”意象,也值得细细探究。
元明之交,天下动荡,战乱频发。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至二十年,为了开阔眼界,考察人生,高启冒着危险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杭州、绍兴一带漫游。目睹人们的种种灾难和痛苦生活,青丘心情很不平衡,写下了哀生念乱之作——《吴越纪游》十五首。
舟师夜惊呼,隔浦乱灯集。潮声若万骑,怒夺海门入。[2]
——《吴越纪游·二·宿汤氏江楼,夜起观潮》
船夫忽然在夜间大声惊呼,隔着江浦两岸,乱灯集聚。观钱塘江潮之灯“乱”,实是诗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内心的苦闷找到了爆发点和宣泄出口,那就是潮声像千军万马怒夺海门涌入。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韩林兒起兵,至正十二年张士诚起兵,十六年据平江,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攻克平江,执张士诚,前后总共历时十余年。
卧思三十年来事,一半间关在乱离。[3]
——《夜中有感二首·一》
青丘生逢乱世,半生蹉跎,清夜孤枕难眠,徘徊深思,感愤欲流。想起十来年的“乱”世生活以及个体精神遭受环境压迫摧残的苦闷、焦虑、惊惶、恐惧、孤独和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顿感悲慨苍凉,心事跃然纸上。乱世中作客他乡的游子孤寂思家之情更显得悲切。
浮云随风,零乱四野。仰天悲歌,泣数行下。[4]
——《悲歌》
以景喻人,诗人如同浮云般在四方的原野上零乱地到处漂泊。游子的旅途之苦实际上是诗人在生活道路上的挫折;处世艰难,再快意的出外,也不如失意地回归故里同骨肉妻儿团聚。生在乱世,只能仰首望天,唱着悲歌,扑簌簌地流下一把辛酸的老泪。
江上停舟问客踪,乱前相别乱余逢。[5]
——《逢吴秀才,复送归江上》
高启跟朋友在战乱之前依依惜别,如今已是乱后,想不到又相逢了。下半句重复了“乱”,把乱中的情味一笔带过,古人有云“别时容易见时难”,重逢时的心情可想而知。经过一场大劫难,侥幸重遇故人,才相见,又得匆匆握别。整体上含有无限苍凉之感。至正二十七年苏州城破后,高启再乡居看花,回首当年宴游之乐,感慨系之:
乱后城南花已空,废园门锁鸟声中。翻怜此地春风在,映水穿篱发几丛。[6]
——《江上晚过邻坞看花,因忆南园旧游》
诗人对兵连祸结的年代有着亲身体验,这首诗前两句是想象之词,后两句是眼前景象,一虚一实,具见匠心。高启作此诗主要是抒发怫郁之意。盛极一时的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帝国终于解体,全国各地的民众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诸方的拉锯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的诗人在乱世中目睹家山残破、战火肆虐,自是感愤交集:
赵佗空有称尊计,刘表初无弥乱心。[7]
——《吴城感旧》
俗言“典故是诗歌的血液”,此首运用荆州牧刘表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采取观望态度的典故。批评张士诚徒有野心而无远见,不敢联合陈友谅共同抗击朱元璋,最终被明所灭。一场大劫难之后,朱元璋平定各方割据,建立了历时二百七十六年的明帝国,高启写下了歌颂新政权的已经雄浑的登览怀古的诗歌: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8]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本诗热情地歌颂了新朝的统一,赞美了朱元璋的功业,提醒统治者居安思危,要有大一统的眼光和胸襟,表达了对祖国重新统一的喜悦。笔墨酣畅,一气直下,集中体现了七言歌行的特色。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
洪武二年,高启应诏赴南京编纂元史。诗人喜爱闲适清静的田园隐逸生活,不愿做官,只想谪居在江畔做一个仙卿,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寻找一片安身之地。
疏林逗明月,散乱成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9]
——《月林清影》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林清影图,请闭上双目想象这样一幅美景:一轮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林上,地上一片白茫茫的月色,如同空明幽深的池水。纵横交错的枝条,那零乱的影子撒在地面,像是水中颤动的荇藻,一阵微风吹过,枝条摇动,仿佛那矫健的苍虬在深壑中凌空而起。与韦应物的幽深清峭不同,景与情浑然一体,诗人把自己融化在所写的景物中,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紧张的政治气氛使得高启喘不过气来,闲暇之余写下了回忆少年交游之乐的诗篇。“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10](《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青年时代的高启与王行、张羽、徐贲等人诗酒相酬,意气相倾,号称“北郭十友”。而这种交游的经历,遭逢战乱,弥足珍贵。
乱世的生活使得高启挥洒了大量自道个人情性之作,有的直接表达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尤其是闲旷清逸的自我个性与寄情于艺的精神,流露出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乱”意象的出色运用,为高启飞思飞扬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4][5][6][7][8][9][10]陈沚斋:《高启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