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应用及反思
在教育革新的大潮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无疑已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课题,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国对休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给予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及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个《纲要》都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巨大变革
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到近现代也没有多大改观。究其原因一来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二来是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形式对内容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这就造成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教学存在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简单模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可以囊括教师的全部职业生涯。在这种传统授教的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无味地看,课堂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内因。这就是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
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音、动画兼具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上看更丰富、精彩;从听觉上看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从此不再“止乎听,流于看”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以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一个质变的平台,这个平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短板,也弥补了教师自身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更加贴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使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语文与数、理、化等理工学科相比,直观性明显不足,而抽象的东西相对较多,在理解上往往会因人而异。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更易于被教师所主宰,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其主观能动性则被遏制。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这一切都有了极大改观。原因在于多媒体的交互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完成,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字词读音及释义,学生都能够在预习中加以解决……所以说信息技术给语文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的最大功用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有所期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说极大地解放了语文教师,因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也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前,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的相关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占有,便于教学时的去粗取精,真正做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恰当取舍;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吃透,使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说资源即优势也。
课中,利用概念图等支持工具,把所讲内容形成体系,创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不仅便于课堂小结,也利于学生掌握;同时,所讲内容不仅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而且能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讲课的课件对课堂进行多次呈现,保存以后还可以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对课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提高,相互之间也可以学习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其交流、通讯、协作的功能,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简单起来。因此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活跃通畅,而且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再也不用担心时空的限制。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其利也必有其弊。信息技术在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技术喧宾夺主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平台,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
在网络资源中迷航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炫耀高技术 教师盲目地追求技术、依赖技术,为技术而技术。
课堂管理失控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的优势,反而使效果更差。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应用及反思
在教育革新的大潮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无疑已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课题,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国对休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给予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及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个《纲要》都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巨大变革
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到近现代也没有多大改观。究其原因一来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二来是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形式对内容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这就造成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教学存在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简单模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可以囊括教师的全部职业生涯。在这种传统授教的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无味地看,课堂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内因。这就是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
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音、动画兼具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上看更丰富、精彩;从听觉上看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从此不再“止乎听,流于看”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以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一个质变的平台,这个平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短板,也弥补了教师自身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更加贴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使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语文与数、理、化等理工学科相比,直观性明显不足,而抽象的东西相对较多,在理解上往往会因人而异。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更易于被教师所主宰,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其主观能动性则被遏制。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这一切都有了极大改观。原因在于多媒体的交互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完成,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字词读音及释义,学生都能够在预习中加以解决……所以说信息技术给语文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的最大功用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有所期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说极大地解放了语文教师,因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也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前,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的相关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占有,便于教学时的去粗取精,真正做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恰当取舍;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吃透,使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说资源即优势也。
课中,利用概念图等支持工具,把所讲内容形成体系,创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不仅便于课堂小结,也利于学生掌握;同时,所讲内容不仅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而且能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讲课的课件对课堂进行多次呈现,保存以后还可以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对课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提高,相互之间也可以学习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其交流、通讯、协作的功能,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简单起来。因此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活跃通畅,而且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再也不用担心时空的限制。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其利也必有其弊。信息技术在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技术喧宾夺主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平台,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
在网络资源中迷航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炫耀高技术 教师盲目地追求技术、依赖技术,为技术而技术。
课堂管理失控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的优势,反而使效果更差。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