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本身存在的抽象性,加上学生的数学学科功底薄弱,导致教学效率并不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相对较低。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尝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优化,也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具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体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突破。
关键词:课堂导入;小学数学;导入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优化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并不具备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课堂知识可能无法做到准确的衔接。通过课堂导入来进行教学,是为了借助导入环节来做铺垫,在课堂氛围、学生注意力、课程兴趣度等各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过程。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比较少,这也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数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觉得兴趣索然。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化的话题,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情景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以后遇到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学会从数学的思路上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按照课本的引导设计了一个生活场景:我周末的时候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刚上车的时候我看到车里有三个人,加上我是四个人。后来我们经过了三个站台,第一个站台上来了2个人,下车1个人;第二个站台上来了5个人,下车了3个人;第三个站台上下去了6个人,上车了3个人;大家能告诉我当老师下车的时候,车上还有几个乘客吗?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数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每个站台都有人上下车,所以最后车里面还有多少人,这个数字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老师带着同学们根据这个场景去做运算,同时带领大家感受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第一个算法是:在公交车原有人数的基础上,对每次经过站台上车和下车的人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每一个数字都不落下;第二个算法是:公交车原有人数列出来,每个站台上车的人和下车的人数单独进行一次加减运算;最后将三个站台的加减结果和公交车原有人数相加,得出最终结果。
这样通过算法的变化和生活情境的融入,让学生感觉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同时体会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可以不分次序先后的,其得出的结果最终是一致的。
2趣味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思考
趣味化的课堂导入是为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同时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力,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关于五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组折线,问大家这是什么?有同学回答这是山脉,有的同学回答这是弯折的轨道,有的同学回答这是心电图……随后,老师又为折线添加了纵横坐标轴,继续问大家这是什么?到最后,老师画了一个完整的折线图,让同学们在一次次思考、猜测中揭开谜底。这个过程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同学们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对课程内容反应平淡。
再比如涉及到容积、体积的计算方面,老师拿出了一个小学生比较熟悉的魔方,问大家“如果在魔方里面装满水,能装多少水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测量了魔方的各个边长,并用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计算了魔方的体积。计算出结果之后,老师又问同学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魔方真的能装这么多水吗?为此,老师又准备了水盆、大量杯和足量的水,用排水法去测算魔方的体积能排出多少的水分。这样计算的实际结果固然和我们测量魔方边长计算的体积数据差不多。排除误差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确认是准确的。在这种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的导入方式中,学生会因为感兴趣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课堂内容。
3課堂导入心得——不让导入话题孤立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有些老师也会利用话题来导入课堂内容。但导入到课堂内容之后,很多老师却忘了回归到导入的话题上。这样就给学生一种有始无终的感觉,甚至会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及时关联导入的话题而觉得兴趣缺缺。所以,老师们要注意保持课堂教学和导入话题的紧密联系,要适时地把课堂内容回归到导入的话题、问题上来。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学会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
4结语
课堂导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课堂氛围、学习热情等各方面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灵活的头脑,既要尊重课堂知识安排,又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的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助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樊祎.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63.
[2]杨莲芳.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201.
[3]陈锦治.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6(2):212-212.
关键词:课堂导入;小学数学;导入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优化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并不具备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课堂知识可能无法做到准确的衔接。通过课堂导入来进行教学,是为了借助导入环节来做铺垫,在课堂氛围、学生注意力、课程兴趣度等各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过程。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比较少,这也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数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觉得兴趣索然。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化的话题,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情景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以后遇到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学会从数学的思路上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按照课本的引导设计了一个生活场景:我周末的时候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刚上车的时候我看到车里有三个人,加上我是四个人。后来我们经过了三个站台,第一个站台上来了2个人,下车1个人;第二个站台上来了5个人,下车了3个人;第三个站台上下去了6个人,上车了3个人;大家能告诉我当老师下车的时候,车上还有几个乘客吗?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数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每个站台都有人上下车,所以最后车里面还有多少人,这个数字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老师带着同学们根据这个场景去做运算,同时带领大家感受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第一个算法是:在公交车原有人数的基础上,对每次经过站台上车和下车的人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每一个数字都不落下;第二个算法是:公交车原有人数列出来,每个站台上车的人和下车的人数单独进行一次加减运算;最后将三个站台的加减结果和公交车原有人数相加,得出最终结果。
这样通过算法的变化和生活情境的融入,让学生感觉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同时体会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可以不分次序先后的,其得出的结果最终是一致的。
2趣味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思考
趣味化的课堂导入是为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同时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力,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关于五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组折线,问大家这是什么?有同学回答这是山脉,有的同学回答这是弯折的轨道,有的同学回答这是心电图……随后,老师又为折线添加了纵横坐标轴,继续问大家这是什么?到最后,老师画了一个完整的折线图,让同学们在一次次思考、猜测中揭开谜底。这个过程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同学们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对课程内容反应平淡。
再比如涉及到容积、体积的计算方面,老师拿出了一个小学生比较熟悉的魔方,问大家“如果在魔方里面装满水,能装多少水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测量了魔方的各个边长,并用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计算了魔方的体积。计算出结果之后,老师又问同学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魔方真的能装这么多水吗?为此,老师又准备了水盆、大量杯和足量的水,用排水法去测算魔方的体积能排出多少的水分。这样计算的实际结果固然和我们测量魔方边长计算的体积数据差不多。排除误差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确认是准确的。在这种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的导入方式中,学生会因为感兴趣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和课堂内容。
3課堂导入心得——不让导入话题孤立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有些老师也会利用话题来导入课堂内容。但导入到课堂内容之后,很多老师却忘了回归到导入的话题上。这样就给学生一种有始无终的感觉,甚至会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及时关联导入的话题而觉得兴趣缺缺。所以,老师们要注意保持课堂教学和导入话题的紧密联系,要适时地把课堂内容回归到导入的话题、问题上来。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学会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
4结语
课堂导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课堂氛围、学习热情等各方面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灵活的头脑,既要尊重课堂知识安排,又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的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助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樊祎.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63.
[2]杨莲芳.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201.
[3]陈锦治.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6(2):2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