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有了一些教学体验,就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同商讨,以求共同发展.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许许多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个小队抽出一人進行缝纽扣比赛,比赛比较热烈,人人都知道我们小队在3分钟内缝了几个纽扣. 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中的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中,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我就叫他们回忆我们缝纽扣比赛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妈妈编竹筐,5天编了10个,一天编几个. 有的同学还提出新想法,我从家到学校用20分钟时间,走了1500米的路程,每分钟走多少米. 这就又引到另一个数量关系,路程 ÷ 时间 = 速度,速度即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引出概念
在进行“面积单位”教学时,学生很难从求周长单位中解脱出来,我就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 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 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数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等?从这个现实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唤起创新意识
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底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某一个小区每户应付的水费,每户应付的物业管理费,等等. 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每年的压岁钱存储到银行里,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习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l~6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的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的和为奇数,教师赢. 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出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教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
3. 加强实际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 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绿地旁,要学生测量高耸笔直的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同学摇摇头,少数学生窃窃私语:“把旗杆拿下来量一量,那以后又怎么升旗呢?”有的说:“让一个身体轻的同学爬上去,旗杆又细又滑,谁敢爬呢?”这时,老师拿来一根竹竿,笔直立在地上,立刻在地上就有一个竹竿的影长,量得这个影子长1米,再量竹竿长恰是2米,从竹竿影长是竿长的2倍,能不能想出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呢?这时,几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有了,量一量旗杆的影长,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对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写一个求旗杆高度的公式呢?于是得出:旗杆长:旗杆影长=竹竿长:竹竿影长,用这个方法也可测量大树的高度.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使学生的发展更有潜力,给学生更大的自立权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
总之,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以活动实例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情,引导学生在这些实例中探究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许许多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个小队抽出一人進行缝纽扣比赛,比赛比较热烈,人人都知道我们小队在3分钟内缝了几个纽扣. 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中的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中,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我就叫他们回忆我们缝纽扣比赛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妈妈编竹筐,5天编了10个,一天编几个. 有的同学还提出新想法,我从家到学校用20分钟时间,走了1500米的路程,每分钟走多少米. 这就又引到另一个数量关系,路程 ÷ 时间 = 速度,速度即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引出概念
在进行“面积单位”教学时,学生很难从求周长单位中解脱出来,我就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 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 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数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等?从这个现实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唤起创新意识
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底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某一个小区每户应付的水费,每户应付的物业管理费,等等. 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每年的压岁钱存储到银行里,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习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l~6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的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的和为奇数,教师赢. 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出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教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
3. 加强实际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 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绿地旁,要学生测量高耸笔直的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同学摇摇头,少数学生窃窃私语:“把旗杆拿下来量一量,那以后又怎么升旗呢?”有的说:“让一个身体轻的同学爬上去,旗杆又细又滑,谁敢爬呢?”这时,老师拿来一根竹竿,笔直立在地上,立刻在地上就有一个竹竿的影长,量得这个影子长1米,再量竹竿长恰是2米,从竹竿影长是竿长的2倍,能不能想出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呢?这时,几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有了,量一量旗杆的影长,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对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写一个求旗杆高度的公式呢?于是得出:旗杆长:旗杆影长=竹竿长:竹竿影长,用这个方法也可测量大树的高度.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使学生的发展更有潜力,给学生更大的自立权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
总之,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以活动实例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情,引导学生在这些实例中探究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