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川江号子作为巴蜀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沱江船工号子作为川江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其受自然地貌、方言、劳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007年,沱江船工号子申报成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社会的变迁导致沱江船工号子等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其传承面临危机,甚至濒临灭绝。本文以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沱江船工号子进行研究,力图揭示其音乐本体特征,分析其传承现状,并为其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沱江船工号子;调查研究;本体特征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巴蜀传统音乐文化的名片。在沱江流域,具有浓厚川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号子,是川江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沱江船工号子由内江市东兴区文化体育局单独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发生改变,沱江船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载体,其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梳理了沱江船工号子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沱江船工号子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依据,为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一、沱江船工号子的自然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背景
音乐地理学认为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受时空的深刻影响。音乐在一个地区的产生与发展,因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形成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区,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经成都、资阳、内江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712公里,流域面积达3.29万平方公里,与嘉陵江、金沙江、岷江齐名,是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
受时代发展与地理情况的限制,在历史上,沱江流域的陆运并不发达,物产及生活物资主要靠水路运输,因此出现了船工这种职业。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沱江的航运逐渐发展繁盛。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船工们拉纤驱动船只前进依然是沱江航运的重要方式。沱江流域滩沱相间,蜿蜒崎岖,为水路运输增添了风险,因此在水路运输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喊号子来组织劳动、统一节奏、缓解疲勞,沱江船工号子应运而生,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
(二)历史沿革
沱江船工号子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曲类型,在历史上缺乏文献记载,关于它的起源无可靠史实可考,其历史沿革主要依据船工代代口耳相传。根据艺人口述,沱江船工号子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水路运输是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了提高劳动效率,组织劳动程序,避免危险发生,沱江船工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统一使力,便采用喊号子的方式来统一节奏,由一名领号人打头,一领众和,沱江船工号子由此产生,并在简阳、雁江、资中、内江县(现东兴区)等地区流传。经过时间的锤炼和历史的筛选,沱江船工号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色彩。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水路运输逐渐不再由人力拉动,同时陆路交通高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纤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沱江船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载体,逐渐走向衰落。
二、沱江船工号子的本体特征
(一)沱江船工号子的唱词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唱词多用滩名、地名,同时具有即兴性,比较自由,一般是看到什么唱什么。如在“上水背船号子”(上水背船号子:船放在滩上,纤夫合力将船背起来时喊的号子。)中就唱“资中开船吃吔枇吔杷吔,(嘿嘿)登赢五里吔杨柳杈吔,(嘿嘿)十八家女儿文家耍呵,(嘿嘿)石盘滩儿要进啰峡吔,(嘿嘿)大洲坝儿能跑喂马吔,(嘿嘿)三元井转弯弯儿你要顺倒划吔……”。在这段唱词中既描绘了行船途中会路经过的地区,如资中、三元井、大洲坝等,又反映了当地特产及地貌特征。可见唱词来源于当时环境,与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除此之外,在遇到水流较急等比较紧张时,领唱的唱词一般较短小简洁,伴唱的歌词多为“嘿佐、嘿佐”的吆喝声,如“闯关吆喝号子”(水流较急时所喊的号子)里就唱“纤绳拉伸,(嘿佐!嘿佐!),领子拉长,(嘿佐!嘿佐!),脚板蹬紧,(嘿佐!嘿佐!),展劲闯哟,(嘿佐!嘿佐!)……”。在这段中,领唱的唱词更为短小,而“嘿佐”在这里更为突出,为紧张的劳动氛围服务。
(二)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演唱及节奏特点
1. 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多为五声调式,由于受到民歌、山歌和川剧高腔的影响,音区较高,曲调比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如谱1)。在水情凶险的地区,旋律性较弱,节奏粗犷有力,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而在水流平缓的地带,节奏感降低,旋律感加强,且旋律优美,可以达到减轻船工疲劳,放松心情的作用。
2. 沱江船工号子的演唱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主要唱段由领唱者担任,其他的人一般以“嘿”“佐”或者“幺啰”等具有巴蜀方言特色的衬词伴唱,加以配合(如谱2)。在水流平缓的区域,所唱的号子一般领唱者唱得更长,伴唱较短,旋律性突出。而在闯滩等紧张气氛中,所唱的号子领唱伴唱都比较短促,比起旋律更加强调节奏。
3. 沱江船工号子的节奏特点
拉纤属于重体力劳动,在诸多音乐元素中,节奏尤其重要。沱江船工号子多为1/4、2/4,或者4/4拍。在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情况下沱江船工号子的节奏就会有所不同。如:在水流平缓的地区节奏比较缓慢(如谱3),而在水流急促的区域,节奏会更加急促(如谱4),一方面是更能够统一步伐,另一方面也能为船工们加油打气。
(三)沱江船工号子的分类
关于沱江船工号子的分类,主要有原生分类和学者分类两种类型。原生分类根据船运生产程序的不同,分为:当船准备开拔时唱《出裆号子》(早上出船时喊的号子,无词,吆喝大家做准备);当船起航开拔或上下滩时唱《交架号子》(又名《小斑鸠号子》);当船进入航线时唱《大斑鸠号子》;在平水处行船唱节奏轻慢的《划船号子》;以及在船即将下滩时唱《沱江参口号子》。
内江师范学院罗剑教授经过梳理研究,在《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音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中,根据行船的不同场面和演唱形式,将其分为了上水行船号子、下水行船号子、离岸号子、靠岸号子以及其他号子五类,并对其做了详细介绍。
三、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现状
(一)调查报告
本文作者于2018年12月及2019年1月分别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以内江市为考察范围,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151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51份。经过统计,其中听过的仅占总人数的6.71%,这说明大众对它的认知度并不高。关注沱江船工号子的人数仅有5.37%,不关注的人数却达到了50.34%,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大部分的人通过网络媒体来获取到沱江船工号子的相关信息,但有42.95%的人对沱江号子并不了解。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沱江船工号子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采访了沱江船工号子的第七代传承人李远辉(1946年生,四川省音协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内江市东兴区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沱江船工号子》第七代传承人)。李远辉自四岁开始接触到沱江船工号子,当时沱江流域仍有许多拉纤的船夫,从小耳濡目染,工作之后一直关注沱江船工号子。1984年,李远辉开始沿江收集沱江船工号子的曲谱,历时三年,终于寻找到了十几名会唱沱江船工号子的老船工,录制了十多首原生态船工号子。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录音带不慎损毁,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老船工们相继去世,至今没有原生态船工号子的录音流传下来,这对沱江船工号子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多年来,李远辉不断学习他收集到的沱江船工号子乐谱,在经过创新整理后,2007年的春节,他将沱江船工号子搬上了内江春晚的舞台,让其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在那之后,李远辉带着沱江船工号子在各地演出,一年平均演出十余场,受到群众的欢迎,为当下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他被正式认定为沱江船工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来,内江市将沱江船工号子引入课堂教学,邀请以李远辉为代表的传承人进入学校讲座及授课,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们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为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二)沱江船工号子面临的危机
1. 生存环境的变迁
沱江船工号子是依托于沱江水路运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航运由人力推动逐渐地转变为机械推动,机械动力船逐渐代替了木船,纤夫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船工号子也随着老一辈船夫的离世逐渐走向衰落,曾经响彻沱江沿岸的号子所存无几,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沱江船工号子出现生存危机。
2. 受众群体的减少
艺术的产生、传播与发展都离不开受众群,受众群体是艺术得以传播发展的媒介,一旦脱离了受众群体,艺术就得不到传播与发展。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的伍明实在《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写道:“船工是最贴近沱江船工号子的产生环境的群体,他们懂得船工号子的内在灵魂,最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因此船工号子继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就是船工,再则是年轻一代的船工,在向老船工学习技术的同时也会学到船工号子,使其一代一代得以流传。”由于时代的变迁,船工这种职业已经为时代所淘汰,沱江船工号子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而年轻的受众群体因为脱离了它的原始生存环境,加上网络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文化、外来文化等的一系列沖击,让他们难以感受到沱江船工号子的内涵所在。
沱江船工号子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生存环境,大众对它的认知不足,加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日渐衰弱,濒临灭绝。
3. 保护工作的欠缺
2007年,沱江船工号子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了大众对它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当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对它的保护来说远远不够。目前的保护多以书籍、舞台表演和媒体记录为主,措施还不够完善,传承人之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对沱江船工号子的保护十分不利。
四、沱江船工号子的发展建议
(一)与当代媒体、科技相结合,建立数据库
由于脱离了沱江船工号子的生存环境,当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沱江船工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体,创建沱江船工号子的媒体数据库,搜集多种音频、视频及文字资料存放其中,再通过年轻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沱江沿岸船工拉纤喊号子的情景再现,拉近年轻群体与沱江船工号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将沱江船工号子融入电影、音乐剧等艺术形式中,增加其与年轻群体的接触,培养和扩大受众群。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加强民间传播
民间传播依然是重要的传承方式,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激发传承人教育教学的热情。同时,由文化管理部门开办培训班,吸引对沱江船工号子感兴趣的人来学习,对他们进行培养。
重点要发挥当代学校教育的优势,将沱江船工号子纳入教育体系中,邀请以李远辉为代表的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讲座教学,将沱江船工号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和认识沱江船工号子。
(三)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作用是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者构造事物背后的机制,加强对沱江船工号子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关注沱江船工号子传承发展现状的同时,搜集更为详细的文本、音频资料,对沱江船工号子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第二,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如将人类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与音乐学相结合。吸引各学科学者加入研究队伍,既揭示沱江船工号子的本体规律,又挖掘了人文内涵。范围的扩大,使研究更具系统性,更有利于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① 罗剑:《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音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音乐创作》,2017年,第1期。
②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③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④李思颖:《从<印象·武隆>看川江号子的传承》,重庆:重庆大学,2015年。
⑤李璐伶:《试论川江号子的音乐特色》,《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⑥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⑦杨燕、何杰艳:《从劳动号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戏剧》,2003年,第10期。
〔关键词〕沱江船工号子;调查研究;本体特征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巴蜀传统音乐文化的名片。在沱江流域,具有浓厚川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号子,是川江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沱江船工号子由内江市东兴区文化体育局单独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发生改变,沱江船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载体,其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梳理了沱江船工号子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沱江船工号子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依据,为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一、沱江船工号子的自然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背景
音乐地理学认为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受时空的深刻影响。音乐在一个地区的产生与发展,因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形成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区,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经成都、资阳、内江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712公里,流域面积达3.29万平方公里,与嘉陵江、金沙江、岷江齐名,是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
受时代发展与地理情况的限制,在历史上,沱江流域的陆运并不发达,物产及生活物资主要靠水路运输,因此出现了船工这种职业。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沱江的航运逐渐发展繁盛。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船工们拉纤驱动船只前进依然是沱江航运的重要方式。沱江流域滩沱相间,蜿蜒崎岖,为水路运输增添了风险,因此在水路运输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喊号子来组织劳动、统一节奏、缓解疲勞,沱江船工号子应运而生,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
(二)历史沿革
沱江船工号子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曲类型,在历史上缺乏文献记载,关于它的起源无可靠史实可考,其历史沿革主要依据船工代代口耳相传。根据艺人口述,沱江船工号子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水路运输是当地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了提高劳动效率,组织劳动程序,避免危险发生,沱江船工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统一使力,便采用喊号子的方式来统一节奏,由一名领号人打头,一领众和,沱江船工号子由此产生,并在简阳、雁江、资中、内江县(现东兴区)等地区流传。经过时间的锤炼和历史的筛选,沱江船工号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色彩。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水路运输逐渐不再由人力拉动,同时陆路交通高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纤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沱江船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载体,逐渐走向衰落。
二、沱江船工号子的本体特征
(一)沱江船工号子的唱词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唱词多用滩名、地名,同时具有即兴性,比较自由,一般是看到什么唱什么。如在“上水背船号子”(上水背船号子:船放在滩上,纤夫合力将船背起来时喊的号子。)中就唱“资中开船吃吔枇吔杷吔,(嘿嘿)登赢五里吔杨柳杈吔,(嘿嘿)十八家女儿文家耍呵,(嘿嘿)石盘滩儿要进啰峡吔,(嘿嘿)大洲坝儿能跑喂马吔,(嘿嘿)三元井转弯弯儿你要顺倒划吔……”。在这段唱词中既描绘了行船途中会路经过的地区,如资中、三元井、大洲坝等,又反映了当地特产及地貌特征。可见唱词来源于当时环境,与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除此之外,在遇到水流较急等比较紧张时,领唱的唱词一般较短小简洁,伴唱的歌词多为“嘿佐、嘿佐”的吆喝声,如“闯关吆喝号子”(水流较急时所喊的号子)里就唱“纤绳拉伸,(嘿佐!嘿佐!),领子拉长,(嘿佐!嘿佐!),脚板蹬紧,(嘿佐!嘿佐!),展劲闯哟,(嘿佐!嘿佐!)……”。在这段中,领唱的唱词更为短小,而“嘿佐”在这里更为突出,为紧张的劳动氛围服务。
(二)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演唱及节奏特点
1. 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旋律多为五声调式,由于受到民歌、山歌和川剧高腔的影响,音区较高,曲调比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如谱1)。在水情凶险的地区,旋律性较弱,节奏粗犷有力,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而在水流平缓的地带,节奏感降低,旋律感加强,且旋律优美,可以达到减轻船工疲劳,放松心情的作用。
2. 沱江船工号子的演唱特点
沱江船工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主要唱段由领唱者担任,其他的人一般以“嘿”“佐”或者“幺啰”等具有巴蜀方言特色的衬词伴唱,加以配合(如谱2)。在水流平缓的区域,所唱的号子一般领唱者唱得更长,伴唱较短,旋律性突出。而在闯滩等紧张气氛中,所唱的号子领唱伴唱都比较短促,比起旋律更加强调节奏。
3. 沱江船工号子的节奏特点
拉纤属于重体力劳动,在诸多音乐元素中,节奏尤其重要。沱江船工号子多为1/4、2/4,或者4/4拍。在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情况下沱江船工号子的节奏就会有所不同。如:在水流平缓的地区节奏比较缓慢(如谱3),而在水流急促的区域,节奏会更加急促(如谱4),一方面是更能够统一步伐,另一方面也能为船工们加油打气。
(三)沱江船工号子的分类
关于沱江船工号子的分类,主要有原生分类和学者分类两种类型。原生分类根据船运生产程序的不同,分为:当船准备开拔时唱《出裆号子》(早上出船时喊的号子,无词,吆喝大家做准备);当船起航开拔或上下滩时唱《交架号子》(又名《小斑鸠号子》);当船进入航线时唱《大斑鸠号子》;在平水处行船唱节奏轻慢的《划船号子》;以及在船即将下滩时唱《沱江参口号子》。
内江师范学院罗剑教授经过梳理研究,在《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音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中,根据行船的不同场面和演唱形式,将其分为了上水行船号子、下水行船号子、离岸号子、靠岸号子以及其他号子五类,并对其做了详细介绍。
三、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现状
(一)调查报告
本文作者于2018年12月及2019年1月分别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以内江市为考察范围,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151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51份。经过统计,其中听过的仅占总人数的6.71%,这说明大众对它的认知度并不高。关注沱江船工号子的人数仅有5.37%,不关注的人数却达到了50.34%,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大部分的人通过网络媒体来获取到沱江船工号子的相关信息,但有42.95%的人对沱江号子并不了解。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沱江船工号子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采访了沱江船工号子的第七代传承人李远辉(1946年生,四川省音协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内江市东兴区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沱江船工号子》第七代传承人)。李远辉自四岁开始接触到沱江船工号子,当时沱江流域仍有许多拉纤的船夫,从小耳濡目染,工作之后一直关注沱江船工号子。1984年,李远辉开始沿江收集沱江船工号子的曲谱,历时三年,终于寻找到了十几名会唱沱江船工号子的老船工,录制了十多首原生态船工号子。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录音带不慎损毁,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老船工们相继去世,至今没有原生态船工号子的录音流传下来,这对沱江船工号子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多年来,李远辉不断学习他收集到的沱江船工号子乐谱,在经过创新整理后,2007年的春节,他将沱江船工号子搬上了内江春晚的舞台,让其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在那之后,李远辉带着沱江船工号子在各地演出,一年平均演出十余场,受到群众的欢迎,为当下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他被正式认定为沱江船工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来,内江市将沱江船工号子引入课堂教学,邀请以李远辉为代表的传承人进入学校讲座及授课,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们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为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二)沱江船工号子面临的危机
1. 生存环境的变迁
沱江船工号子是依托于沱江水路运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航运由人力推动逐渐地转变为机械推动,机械动力船逐渐代替了木船,纤夫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船工号子也随着老一辈船夫的离世逐渐走向衰落,曾经响彻沱江沿岸的号子所存无几,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沱江船工号子出现生存危机。
2. 受众群体的减少
艺术的产生、传播与发展都离不开受众群,受众群体是艺术得以传播发展的媒介,一旦脱离了受众群体,艺术就得不到传播与发展。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的伍明实在《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写道:“船工是最贴近沱江船工号子的产生环境的群体,他们懂得船工号子的内在灵魂,最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因此船工号子继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就是船工,再则是年轻一代的船工,在向老船工学习技术的同时也会学到船工号子,使其一代一代得以流传。”由于时代的变迁,船工这种职业已经为时代所淘汰,沱江船工号子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消失。而年轻的受众群体因为脱离了它的原始生存环境,加上网络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文化、外来文化等的一系列沖击,让他们难以感受到沱江船工号子的内涵所在。
沱江船工号子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生存环境,大众对它的认知不足,加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日渐衰弱,濒临灭绝。
3. 保护工作的欠缺
2007年,沱江船工号子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了大众对它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当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对它的保护来说远远不够。目前的保护多以书籍、舞台表演和媒体记录为主,措施还不够完善,传承人之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对沱江船工号子的保护十分不利。
四、沱江船工号子的发展建议
(一)与当代媒体、科技相结合,建立数据库
由于脱离了沱江船工号子的生存环境,当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沱江船工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体,创建沱江船工号子的媒体数据库,搜集多种音频、视频及文字资料存放其中,再通过年轻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沱江沿岸船工拉纤喊号子的情景再现,拉近年轻群体与沱江船工号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将沱江船工号子融入电影、音乐剧等艺术形式中,增加其与年轻群体的接触,培养和扩大受众群。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加强民间传播
民间传播依然是重要的传承方式,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激发传承人教育教学的热情。同时,由文化管理部门开办培训班,吸引对沱江船工号子感兴趣的人来学习,对他们进行培养。
重点要发挥当代学校教育的优势,将沱江船工号子纳入教育体系中,邀请以李远辉为代表的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讲座教学,将沱江船工号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和认识沱江船工号子。
(三)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作用是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者构造事物背后的机制,加强对沱江船工号子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关注沱江船工号子传承发展现状的同时,搜集更为详细的文本、音频资料,对沱江船工号子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第二,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如将人类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与音乐学相结合。吸引各学科学者加入研究队伍,既揭示沱江船工号子的本体规律,又挖掘了人文内涵。范围的扩大,使研究更具系统性,更有利于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① 罗剑:《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音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音乐创作》,2017年,第1期。
②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③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④李思颖:《从<印象·武隆>看川江号子的传承》,重庆:重庆大学,2015年。
⑤李璐伶:《试论川江号子的音乐特色》,《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⑥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⑦杨燕、何杰艳:《从劳动号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戏剧》,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