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鸟》和《茧》的比较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NUMBER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誓鸟》和《茧》都是80后作家张悦然向记忆致敬、向历史靠拢的长篇小说,前者宣称是自己创作走向成熟的转型力作,后者则被给予“改变人们对八零后作家的整体印象”的较高评价。两部作品在主题和背景选择方面颇有相似,但具体到具体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张悦然;誓鸟;茧;比较分析
  一、前言
  阅历的丰富和心智的成熟使“80后”代表作家之一张悦然与记忆沟通、与历史连接、与外界联系,潜心创作出长篇小说《茧》。事实上,《茧》不是她第一次“挑战历史和记忆”,在《誓鸟》的序言中就明确表达自己对历史与记忆的敬意。《茧》和《誓鸟》都是向记忆致敬、向历史靠拢的长篇小说,但具体到文本中又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二、历史,记忆与现实
  “我写小说,与记忆有关。”[1]同样是由历史切入,但一个延伸到时间和空间都遥不可及的南洋,在历史框架下诠释“情”,一个落定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乡济南,在历史事件中探索人性,完成了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变。
  作者在《誓鸟》中以晚明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为依托,对南洋华人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巧妙处理。但历史与人物和故事本身都是隔着距离甚至是割裂的,与情节也没有直接的关联或者因果关系,它更像为小说的某种氛围所做的场景选择。《誓鸟》对“史实”主要存在于一些外在环境和常识上,比如当时的城市万丹(阿姆斯特丹)、1591年西班牙殖民者当局颁布的禁止菲律宾人穿中国纺织品的法令、赤道上热带地区的风土人情(少量)等。“史”的意味很薄弱,并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东西。由于作者对南洋这个特定时空里的人、事、物、景等方面的体验都十分有限,经验的匮乏使得她无法支撑起作品背后宏大的历史图景,因而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贴合得不够真实和丰满。因此,尽管作者为《誓鸟》设置的历史背景原本是一幅阔大深远的恢宏景色,但读者所得到的却是比较单纯、相对单一、格局要小得多的审美感受与历史感悟。
  《茧》的中“历史”不再是作为与故事隔着距离的大背景存在,小说本身就立足于作者的生存经验,有自己亲耳听闻、亲身经历的感受,渗透着作者儿时的记忆、父辈的经历,包括文化大革命、SARS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者甚至还为“医院悬案”这一故事的核心走访过很多地方进行求证。历史浪潮的痕迹被附着在祖辈、父辈以及讲述者三代身上,记忆、历史是被穿插进故事里的,三者合而为一、是相互渗透的整体,可以说张悦然做到了将“自我”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里面予以建构和丰富。“80后”群体是新旧时期交接、承上启下的一代,是未经历“文革”创伤却离创伤最近的代际传递者与见证人。张悦然清醒的意识到历史不应该在自己所处的一代出现断层,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独立于历史、不能独立于社会,不能独立于家庭、也不能独立于他人。汪父自杀身亡后事情仿佛就此过去,却没想到真相在李佳栖和程恭这一代才得以大白,并且影响了他们一生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并且真相本身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裹挟着历史的真实以及作者的生存记忆。作为“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后代,程恭是真相的“拥有者”,李佳栖是真相的“寻求者”,但拥有是被动的、寻找是无力的,个人终究无法与历史抗衡。作者的重点不是从宏观上追溯或是记录大历史,而是以这起案件为历史的切入点,从微观上把握历史对个人的影响,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尽管小说中借用唐晖的口吻,批判佳栖“非要挤进一段不属于你的历史里去,这只是为了逃避,为了掩饰你面的现实生活的怯懦和无能为力。你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就躲进你爸爸的时代……”[2]但故事的最后李佳栖没有成功地“挤进历史”,反而是以此作为一个节点回到现实、回归平凡的现世。
  三、人物塑造
  张悦然创作初期多写狭小甚至隔绝的环境,在一部作品里的设定的人物数量很有限、人物性格也比较单一。《誓鸟》和《茧》在这方面较以往都有了较大突破,人物谱系开始复杂、人物类型渐渐丰富。
  《誓鸟》里真正讲故事的人是张悦然,人物的命运是作者安排的。以一段宵行为叙述主体的描写为例,宵行看到春迟“站在那里,盲失的眼瞳里闪过几丝光亮,少年终于使她动容了”,[3]在宵行观察春迟时作者也在观察宵行。相较于她人,作者将春迟设定在占据绝对性主导的地位,其他人几乎都是为春迟的附属:淙淙的同性痴恋、钟潜与宵行一意孤行的陪伴和协助、粟烈的追随和对兄弟的背叛等等。以春迟为中心衍生出淙淙—宵行、钟潜—婳婳、粟烈—骆驼三条主要脉络,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关系是线状的、平行的、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男子的出现,与春迟的关系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展开的……这种人物活动空间的安排,也限制了作品整体的开阔性,限制了文学审美感受的复杂性与多样性。”[4]事因爱起,人为情狂,“爱”仍旧居于故事源起的核心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整部小说的格局。
  《茧》的重点则由“人”及“事”,不在单纯执着于人的主观感受,也不再对人物做过多的干涉,使人物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宽松环境。小说分别以李佳栖和程恭为叙述主体、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很多时候作为主人公的李程二人反而只故事的讲述者(代替作者)、是世界和他人的被动观察者,整个讲述的方式比《誓鸟》少了些细腻悠,多了一份简省自然。李佳栖和程恭这两条线索是交叉着并行推进的,所述的1967年文革中的“冤案”将李家、程家和汪家(汪露寒)三个家族串联起来,三个家族里所有的人就像蜘蛛网上的结点,看似分散实则纵横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茧》记叙的是一个追寻真相的过程,以揭穿心中所笃信的不可告人的秘密,在这里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不再只是个人,人、社会、政治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佳栖的人生因索不到真相而受到影响,而程恭的人生又因过早知道真相却无法言说而受到影响,历史和家庭遗留的秘密左右着后辈的命运,被左右的后輩也在影响着甚至伤害着其他人。
  四、毁灭与救赎
  《誓鸟》仍秉持着悲剧至美、极端至美的原则,故事起于谎言,注定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伴随着死亡与绝望,寻求记忆的过程充斥着毁灭:骆驼两次毁了春迟,一为蹂躏一为欺骗;春迟毁了淙淙,激发了淙淙因爱而生的恨,去占有春迟的男人;淙淙毁了骆驼后却怀了骆驼的孩子,生下宵行之后身亡,毁了自己;接下来宵行毁了婳婳和宝儿,婳婳的命数是宵行,而宵行的命数却在于春迟。而所有的一切,皆是宿命。而《茧》虽然源于一场凶杀冤案,但整体上救赎取代了毁灭,真相大白时留下的是释怀与坦然:尽管历史特殊时段的特殊事件很难用善恶对错来衡量,不过既是冤案便注定有犯罪和受害方。李佳栖的奶奶信仰基督教、默默关心程恭,用行动上的善来减轻灵魂的罪孽,对自己与他人都是一种救赎;程恭伤害沛萱之后,沛萱保持了沉默而非揭穿,她或许早已知晓一些秘密,宽恕程恭以获得他对李家的仇恨、减轻心灵的负担;汪露在李牧原意外身亡后也选择了“放下”过往,尽心照顾瘫卧在床的程恭的爷爷来“赎罪”......冤冤相报必难了,《茧》中的人物虽也经历苦痛与折磨,但作者在结尾却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完成了从绝望到希望、从毁灭到重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悦然,杨葵:《内在的优雅》[J],《花城》,2004年第5期
  [2] 张悦然:《茧》,《收获》[M],上海:收获文学杂志社,2016年版,第177页
  [3] 张悦然:《誓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第7页
  [4] 江冰:在历史与幻境之间——评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誓鸟》[J],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杰梅卡·金凯德的《我母亲的自传》被公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该小说是年逾七旬的黑人后裔雪拉对自己一生痛苦经历的回顾,凝聚了后殖民时代生活在多米尼克岛国的加勒比民族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本文试图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女主人公雪拉遭受的创伤以及她的反抗,昭示了加勒比民族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雪拉;创伤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创伤”的病理
期刊
【摘要】:介绍了预处理+UASB+MBR+NF+RO工艺处理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参数及运行情况。运行数据表明,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的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且有较高的稳定性。处理后出水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GB/T 19923-2005)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超滤;纳滤;反渗透  引言  中国的原生生活垃圾的典型特点是厨余物含量高、含水率高、有机
期刊
【摘要】:《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在18世纪的法国巴黎,一个臭气熏天的时代,一个嗅觉异常的天才人物谋杀少女萃取体香的故事。小说从气味和嗅觉角度入手,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嗅觉角度将一个离奇荒诞的谋杀讲述得充满浪漫、诱惑和神秘色彩。这种独特的嗅觉魅力不仅表现社会风气和自然气息上面,还更深刻的体现在主人公的气味世界里。本文试图从小叙事说中的嗅觉书写研究对象,从嗅觉感官的角度和嗅觉背后的
期刊
【摘要】:刚刚走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当然,许多人都会面临迷茫,因此,希望借助此次访谈,能够为大一新生提供一些方向。祝愿度过美好的四年生活。  【关键词】:大学;选择;建议  访谈人:邵晓洁 联系电话:XXX  访谈对象:陈学姐 联系电话:XXX  以下是正文部分:  Part1:访谈内容  Q1:你当初选择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后悔?  A1:怎么说呢,也
期刊
【摘要】:简·奥斯汀的作品通过绅士太太们日常的社交宴饮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各种讽刺手法穿插运用,创作出幽默十足的轻喜剧。本文将通过达西、韦翰、柯林斯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剖析,拟探讨在讽刺艺术视角下奥斯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奥斯汀对讽刺艺术的运用及其数百年来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达西;韦翰;讽刺艺术;人物形象  谈及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创作时,Virginia W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1996年,她发表了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晚年代表作《又来了,爱情》。这本书通过不同时期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来体现了她对有色女性及老年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这篇文章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又来了,爱情》,帮助读者加深对《又来了,爱情》以及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生态女
期刊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不朽而得以让人们永记,而孔子历经千年,仍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楷模,士人们敬佩他,在士人们患难时,孔子便如一盏灯塔照亮漫漫前路。司马迁就是这样的士人。在《史记》中,孔子作为一个未被封王的“素王”位列世家。司马迁以颇多的笔墨书写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佩。而孔子的精神也从字里行间展现了出来。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期刊
【摘要】:本文从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件制作内涵出发,概括了课件制作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件三要素之间不平衡所导致的误区,如课件使用不当、教师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教师课堂控制不灵活、师生感情交流受阻碍等。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优质课件制作的程序,重点描绘素材的收集和处理。文末给出了某省级教研活动中优质课例所用的PowerPoint优质课件的案例分析,给出一些研究发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制作、使用课件。  【关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风骨说”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本文将从其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背景、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背景以及艺术史和审美文化史背景等三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风骨”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说”;历史背景  《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是南朝梁刘勰创造的一个崭新的美学术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心雕龙》“风骨说”的历史背景研究,有利
期刊
【摘要】:小型遗址类博物馆在当今要体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功能,就要从确立公共服务理念、保持“专”而求新的特色以及强化专业培训三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服务理念;特色;培训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广大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博物馆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都在努力探索新时期如何把公共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洛阳周王城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