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两基”后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尝试从有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出发,谈一点看法。
一、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思想。因为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普及、质量与均衡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合乎国家教育数量与质量标准的国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主导思想。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二者差距较大。新的发展模式也指出,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全面保障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上来,应放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目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1.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每年分配大学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时,一些较好的教师、紧缺专业的教师往往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农村基层学校对他们的需求是可望不可求的。本来城镇学校由于种种优势,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还是软硬件配备,都是一般基层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再加上这些新教师的填充,师资力量不断雄厚、壮大,而基层学校情况就不好了,一些紧缺专业教师难以分配到基层学校,即使偶尔分配到了基层学校,也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也所剩无几。
2.资源流失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学校频频从乡村基层选拔教师,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均衡流失,尤其骨干教师的流失,将本来缺乏好教师的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骨干教师所剩无几,教师队伍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基层教师从教的信心被动摇了,死心塌地的为基层教育服务终生的教师没几个了,这无形给教育均衡发展设下了很大的障碍。
3.资金紧缺的不均衡。农村基层学校相对于城镇学校资金紧张,制约学校发展。在教师业务培训上农村学校仍受资金约束,影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培训,影响基层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
要消除学校不均衡发展,破解之道首先是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优秀教师,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2.削弱农村基层教师向城镇流动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稳定性,尤其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大力推进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师交流,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交流形式上重点做好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校的交流与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4.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维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利益,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我们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的调节手段。
(1)在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要把是否由支教经历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
(2)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时要向农村倾斜,优先考虑农村中小学对新教师补充的需求。
(3)在制定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时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稳定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队伍,促进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一、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思想。因为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普及、质量与均衡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合乎国家教育数量与质量标准的国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主导思想。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二者差距较大。新的发展模式也指出,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全面保障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上来,应放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目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1.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每年分配大学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时,一些较好的教师、紧缺专业的教师往往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农村基层学校对他们的需求是可望不可求的。本来城镇学校由于种种优势,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还是软硬件配备,都是一般基层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再加上这些新教师的填充,师资力量不断雄厚、壮大,而基层学校情况就不好了,一些紧缺专业教师难以分配到基层学校,即使偶尔分配到了基层学校,也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也所剩无几。
2.资源流失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学校频频从乡村基层选拔教师,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均衡流失,尤其骨干教师的流失,将本来缺乏好教师的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骨干教师所剩无几,教师队伍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基层教师从教的信心被动摇了,死心塌地的为基层教育服务终生的教师没几个了,这无形给教育均衡发展设下了很大的障碍。
3.资金紧缺的不均衡。农村基层学校相对于城镇学校资金紧张,制约学校发展。在教师业务培训上农村学校仍受资金约束,影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培训,影响基层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
要消除学校不均衡发展,破解之道首先是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优秀教师,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2.削弱农村基层教师向城镇流动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稳定性,尤其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大力推进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师交流,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交流形式上重点做好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校的交流与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4.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维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利益,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我们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的调节手段。
(1)在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要把是否由支教经历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
(2)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时要向农村倾斜,优先考虑农村中小学对新教师补充的需求。
(3)在制定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时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稳定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队伍,促进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