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区作为国家首批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围绕如何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产生了深入的思考,并将思考付诸于实践,大力加强了校本课程实施,使校本课程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
一、我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历程
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原始阶段。这一阶段是全区各校依据学校现有资源和教师特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第二个阶段为单学科延伸突出学校校本课程特色阶段。
第三阶段为区域联动、多元介入、系统开发,提升质量阶段。
“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考虑到生命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围绕“关注生命、认知社会、热爱生活”这一核心理念,选取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健康问题和需要思考的社会健康问题,通过教材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健康和生活,旨在全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认知生命和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和生活,能有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掌握对生命的保护、呵护生命的技能和有关生命健康的知识,成为具有现代健康意识,体质健康,具有公共安全意识、有一定的公共安全常识,有自救自护应变技能;具有环保和法律意识,会学习有良好行为习惯,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精神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一些成长过程中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生活知识技能。其在内容上弥补了国家教材的空白,按小学生年龄特点,形成一个螺旋式递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各年级均围绕两条主线——健康成长(含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和环境与健康)和快乐成长(含学习中的快乐、兴趣爱好中的快乐、做受欢迎的人和保持快乐的诀窍)呈现内容。在实施中给学校、教师留有了较大空间,学校和教师可以此为圆点进行拓展、补充,并将校本课程资源的使用与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新工作模式,统筹规划,研训并举,抓点带面。
第一,创新一种工作模式: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教研促进。
“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实施一开始就是由教育局整体推进,但又不是完全的行政命令,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很多孩子获益的基础上推进的。行政推动工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对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团队的组成、教师的配备提出要求并引导学校将课程资源校本化,鼓励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各校特色和文化。
第二, 建立一种机制:即培训机制、年级组负责制、交流研讨制度。
采取分层次、多渠道、分对象多类别、研训并举的方式对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承担教学任务的全区校本课程教师进行了培训,还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主题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由任课教师作为培训者进行现场培训。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全区以实验年级为单位建立研究共同体。依据大、小规模学校搭配的原则,形成实验年级团队;并由研究能力强的校长担任实验年级的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协调实验工作;实行教研员年级负责制,为实验年级指定了负责教研员,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指导活动;各校也组成了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研究共同体的通力协作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借助城关教育网络平台和定期刊发的实验简报、《生命教育》杂志,及时将实施动态、优秀课例、教师随笔、家长感言等资源在网上实现共享;同时根据推进的需要定期组织阶段性总结会、观摩会、现场会的等方式进行交流。
第三,组建一个网络:即整合一批区域内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优秀课例、优质教育机构,组建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网络,从最大限度实现优势资源、专家、优秀教师与校长、教研员、家长、与学生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专业人士等资源储备,为实施推进过程提供资源保障。
一、我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历程
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原始阶段。这一阶段是全区各校依据学校现有资源和教师特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第二个阶段为单学科延伸突出学校校本课程特色阶段。
第三阶段为区域联动、多元介入、系统开发,提升质量阶段。
“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考虑到生命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围绕“关注生命、认知社会、热爱生活”这一核心理念,选取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健康问题和需要思考的社会健康问题,通过教材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健康和生活,旨在全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认知生命和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和生活,能有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掌握对生命的保护、呵护生命的技能和有关生命健康的知识,成为具有现代健康意识,体质健康,具有公共安全意识、有一定的公共安全常识,有自救自护应变技能;具有环保和法律意识,会学习有良好行为习惯,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精神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一些成长过程中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生活知识技能。其在内容上弥补了国家教材的空白,按小学生年龄特点,形成一个螺旋式递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各年级均围绕两条主线——健康成长(含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和环境与健康)和快乐成长(含学习中的快乐、兴趣爱好中的快乐、做受欢迎的人和保持快乐的诀窍)呈现内容。在实施中给学校、教师留有了较大空间,学校和教师可以此为圆点进行拓展、补充,并将校本课程资源的使用与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生命 生活 社会”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新工作模式,统筹规划,研训并举,抓点带面。
第一,创新一种工作模式: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教研促进。
“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实施一开始就是由教育局整体推进,但又不是完全的行政命令,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很多孩子获益的基础上推进的。行政推动工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对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团队的组成、教师的配备提出要求并引导学校将课程资源校本化,鼓励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各校特色和文化。
第二, 建立一种机制:即培训机制、年级组负责制、交流研讨制度。
采取分层次、多渠道、分对象多类别、研训并举的方式对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承担教学任务的全区校本课程教师进行了培训,还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主题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由任课教师作为培训者进行现场培训。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全区以实验年级为单位建立研究共同体。依据大、小规模学校搭配的原则,形成实验年级团队;并由研究能力强的校长担任实验年级的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协调实验工作;实行教研员年级负责制,为实验年级指定了负责教研员,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指导活动;各校也组成了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研究共同体的通力协作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借助城关教育网络平台和定期刊发的实验简报、《生命教育》杂志,及时将实施动态、优秀课例、教师随笔、家长感言等资源在网上实现共享;同时根据推进的需要定期组织阶段性总结会、观摩会、现场会的等方式进行交流。
第三,组建一个网络:即整合一批区域内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优秀课例、优质教育机构,组建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网络,从最大限度实现优势资源、专家、优秀教师与校长、教研员、家长、与学生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专业人士等资源储备,为实施推进过程提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