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高年级的课堂,经常会看到冷场的场面。因为学生都不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低年级小手高举,边举还边喊“我、我、我”的情景,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这是年龄增长的必然,还是心理发展的使然?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在课前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愿意配合老师吗?”“要大胆举手发言,要表现出你们最出色的一面”……上课了,问题一提出,老师的手首先举起来,充满感召力地——“谁来说?”没反应,老师的笑脸更灿烂了,“没关系的,勇敢些,谁来?”并在教室里往返走动着。还是没反应,老师的笑脸开始有些僵硬了,表情有些尴尬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说:“男生不是很勇敢的吗?女生不是很爱表现自己的吗?来啊,举手啊,老师相信你们!”老师此时的手已经不再举得高高,走动的频率却更高了,而且近乎企求地走到哪就问到哪——“你来说?”不回答,继续走,——“你来?”终于,有一位女生虽然很迟疑但还是举起了手,尽管不是很直,老师还是一眼就看到了。老师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冲到该生面前,充满感激地说:“你真勇敢,你是最棒的,你说吧!”听课者也终于能如释重负了。
和同事们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高年级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深思原因,无外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怕回答出错,受到老师批评,遭到同学嘲笑;二、多数学生性格内向,不够自信,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言;三、对举手回答问题不屑一顾,认为只有爱表现的低年级学生才举手发言,已经是高年级的自己还是“深沉”点比较好;四、懒惰心理作怪,把回答问题看成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五、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教师方面也存在:和学生的关系疏远;态度过于严厉,学生不该亲近;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不够宽松;教师的问题不够具体等原因。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上课积极举手的行为。
长此以往,教师渐渐失去了引导学生举手的耐心,学生更不爱举手了。然而,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真的是理所当然,不可改变吗?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小手如林”呢?向大家交流我工作中的点滴做法。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无忧无虑地举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爱任课教师的为人,从而喜爱该教师所授的科目,并进一步喜爱在该教师的课堂上举手,很难想象学生会在他不喜爱的教师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新形势下师生关系正由一味的“师道尊严”向“人格平等”转变。教师不能只依靠自己职业的权利和地位来管束学生,而应该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热爱。融洽了师生关系,怎样把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带入课堂,引入教学呢?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新课导入,可更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整体感知,力求轻松、愉悦,让学生自主吸收自主学习;课文研读,启发引导,而不生搬硬套,让学生真切体验,畅所欲言;主题研究,不过多限制,促成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和谐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跃跃欲试”了,就会无忧虑地举起手来了。可是,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课堂,都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那样的举手才是更有价值的。
二、想方设法,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信心十足地举手
1、改变课堂提问
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师的问题感到“难以回答”,而这并不表示教师的问题有多大的难度,而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或内容学生不好接受。因此,教师应尽量明确问题的所指,不笼统的提问。如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的特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接着提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还没爬天都峰时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感到很害怕!
师:课文当中,你是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我看到“发颤”这个词看出,说的是作者看到天都峰心里就发抖。
师:作者真的是心里害怕吗?为什么要“发颤”呢?
生:因为天都峰的“高”和“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最后让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和“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学生再读一读,品一品句子的意思。这样步步追问的设计,让学生觉得很容易着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地举起自己的小手。
2、变换课堂回答的方式。
再好的形式如果一成不变,就可能陷入新的问题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内容,创造性地采用问答竞赛,互问互答,抢答等灵活的方式,随时调整课堂提问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3、多进行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课堂上要让学生彻底放开,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入手。课堂上下,教师要多组织像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活动,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能达到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骄傲的举起手。
三、形成学生认可教师评价风格——乐此不彼地举手。
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无论对错,好坏,优劣,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武断,应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且兼具启发性和鼓励性。但也要摒弃一味用肯定式的评语。像“你真行!你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评语如果过滥地使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不中肯,甚至认为教师的表扬太廉价。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力戒平淡,务求有针对性,有变化,乃至有文采。如“你的描述真是让人潸然泪下啊!”“你不仅用语言读书,还用表情在读书,你把书都读活了!”等等这样有深度的评价,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他的回答是与众不同的,自己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而对“举手”兴趣大增。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把握能力,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采,给学生以激情四溢的评语。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在课前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愿意配合老师吗?”“要大胆举手发言,要表现出你们最出色的一面”……上课了,问题一提出,老师的手首先举起来,充满感召力地——“谁来说?”没反应,老师的笑脸更灿烂了,“没关系的,勇敢些,谁来?”并在教室里往返走动着。还是没反应,老师的笑脸开始有些僵硬了,表情有些尴尬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说:“男生不是很勇敢的吗?女生不是很爱表现自己的吗?来啊,举手啊,老师相信你们!”老师此时的手已经不再举得高高,走动的频率却更高了,而且近乎企求地走到哪就问到哪——“你来说?”不回答,继续走,——“你来?”终于,有一位女生虽然很迟疑但还是举起了手,尽管不是很直,老师还是一眼就看到了。老师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冲到该生面前,充满感激地说:“你真勇敢,你是最棒的,你说吧!”听课者也终于能如释重负了。
和同事们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高年级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深思原因,无外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怕回答出错,受到老师批评,遭到同学嘲笑;二、多数学生性格内向,不够自信,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言;三、对举手回答问题不屑一顾,认为只有爱表现的低年级学生才举手发言,已经是高年级的自己还是“深沉”点比较好;四、懒惰心理作怪,把回答问题看成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五、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教师方面也存在:和学生的关系疏远;态度过于严厉,学生不该亲近;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不够宽松;教师的问题不够具体等原因。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上课积极举手的行为。
长此以往,教师渐渐失去了引导学生举手的耐心,学生更不爱举手了。然而,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真的是理所当然,不可改变吗?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小手如林”呢?向大家交流我工作中的点滴做法。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无忧无虑地举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爱任课教师的为人,从而喜爱该教师所授的科目,并进一步喜爱在该教师的课堂上举手,很难想象学生会在他不喜爱的教师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新形势下师生关系正由一味的“师道尊严”向“人格平等”转变。教师不能只依靠自己职业的权利和地位来管束学生,而应该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热爱。融洽了师生关系,怎样把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带入课堂,引入教学呢?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新课导入,可更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整体感知,力求轻松、愉悦,让学生自主吸收自主学习;课文研读,启发引导,而不生搬硬套,让学生真切体验,畅所欲言;主题研究,不过多限制,促成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和谐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跃跃欲试”了,就会无忧虑地举起手来了。可是,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课堂,都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那样的举手才是更有价值的。
二、想方设法,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信心十足地举手
1、改变课堂提问
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师的问题感到“难以回答”,而这并不表示教师的问题有多大的难度,而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或内容学生不好接受。因此,教师应尽量明确问题的所指,不笼统的提问。如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的特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接着提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还没爬天都峰时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感到很害怕!
师:课文当中,你是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我看到“发颤”这个词看出,说的是作者看到天都峰心里就发抖。
师:作者真的是心里害怕吗?为什么要“发颤”呢?
生:因为天都峰的“高”和“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最后让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和“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学生再读一读,品一品句子的意思。这样步步追问的设计,让学生觉得很容易着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地举起自己的小手。
2、变换课堂回答的方式。
再好的形式如果一成不变,就可能陷入新的问题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内容,创造性地采用问答竞赛,互问互答,抢答等灵活的方式,随时调整课堂提问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3、多进行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课堂上要让学生彻底放开,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入手。课堂上下,教师要多组织像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活动,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能达到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骄傲的举起手。
三、形成学生认可教师评价风格——乐此不彼地举手。
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无论对错,好坏,优劣,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武断,应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且兼具启发性和鼓励性。但也要摒弃一味用肯定式的评语。像“你真行!你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评语如果过滥地使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不中肯,甚至认为教师的表扬太廉价。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力戒平淡,务求有针对性,有变化,乃至有文采。如“你的描述真是让人潸然泪下啊!”“你不仅用语言读书,还用表情在读书,你把书都读活了!”等等这样有深度的评价,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他的回答是与众不同的,自己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而对“举手”兴趣大增。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把握能力,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采,给学生以激情四溢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