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与体验。有兴趣才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施:
1.教学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些因素的刺激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小学生一般对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生活中发现有值得一写的东西,就马上布置。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知从哪儿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上课了,同学们还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不休。当时我非常气愤,正待发作,但转念一想,是什么竟引起他们那么大的热情呢?最后当我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不仅没批评他们,相反,还表扬这些同学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们看到老师这样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由地笑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改变计划,就把这一事件作为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素材让学生写一写。大家一听,兴趣盎然,文思如泉涌,仅半节课时间,一篇篇生动新颖的文章就写出来了。
2.范读佳作,帮助发表
学生作文中不乏佳作,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和兴趣,一方面应鼓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范读,或者帮助他们积极投稿,向灌南县教育局的《灌南教育》、江苏省教育学会的《校园文学》、苍梧晚报的教育周刊等等报刊和一些杂志上发表,学生作文兴趣就更浓了,这样也可带动激发其它孩子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渴望创新的心理品质。
二、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1.多读、多看、多记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准确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多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多看即多观察,它是人们发现问题和创造发明的首要步骤。提醒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教他们学会评价、鉴赏,尽可能多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参观游览。多记即把自己平时读的、看的分门别类地作摘记,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积累材料。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学习、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2.多动手,勤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材料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指导学生作文要用范文引路,可采取仿写的方式进行训练。仿写,可以进行段的仿写,也可以从全文的布局某篇上进行仿写,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仿写,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不断进行着创新。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蝉,幡然迁之,”说的就是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考虑,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小学生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那么在同一命题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文章呢?
1.审题审出新意
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范围、体裁,领悟题目蕴含的新意。如以《我难忘的一课》为题,绝大多数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首先想到就是在学校某个老师上的一节课如何生动,富有启发意义,所以难忘。当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课”所包含的内涵后,学生明白了“一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时,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原来“一课”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给你所上的一节课,你的爸爸、妈妈或生活中如何一个人给予你的教育或经历的有特殊意义的事给你的启迪,均可算作一节难忘的“课”。
2.立意突出创意
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确定正确、新颖、富有新意的中心,使作文蕴含一定的创新成分,从而显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新颖性,灵活性。如《小草的启示》可以这样立意:小草虽弱小,但生命力旺盛;虽然平凡,但十分伟大;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适者生存;斩草除根,防患未然,等等。要使自己写出的文章不落俗套,就必须确定富有新意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去选择最能体现中心的较有新意的素材,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启发想象,诱发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的想象来实现的。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时我特意安排这样的训练题目:选一两篇文章,抽出它的结尾,让学生根据前文去想象,续写结尾。或者就利用课文中的篇目进行训练。如《揠苗助长》一文的结尾是“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我们可根据课文结尾,启发学生沿着一定思路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结局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然后以“儿子回家后”为题写一个片段。
2.利用图画,诗文,发展想象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篇看图学文、老师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看图学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画有限的画面内容,去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作文训练《悄悄话》这幅图上,画着一个穿着棉袄,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的小女孩,对着正在院子里编竹篮的爷爷的耳朵说悄悄话。画面内容非常简单,一句话可以概括,但要把它写成一篇作文,就要根据前面提供的有限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补充、丰富、完善画面内容,从图画上把握环境、背景,从人物各自的身份去分析,观察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古诗文利用得好,也和图画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类似的想象作文,不仅有利于更深层次理解图画、诗文的内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一、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与体验。有兴趣才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施:
1.教学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些因素的刺激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小学生一般对新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生活中发现有值得一写的东西,就马上布置。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知从哪儿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上课了,同学们还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不休。当时我非常气愤,正待发作,但转念一想,是什么竟引起他们那么大的热情呢?最后当我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不仅没批评他们,相反,还表扬这些同学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们看到老师这样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由地笑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改变计划,就把这一事件作为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素材让学生写一写。大家一听,兴趣盎然,文思如泉涌,仅半节课时间,一篇篇生动新颖的文章就写出来了。
2.范读佳作,帮助发表
学生作文中不乏佳作,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和兴趣,一方面应鼓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范读,或者帮助他们积极投稿,向灌南县教育局的《灌南教育》、江苏省教育学会的《校园文学》、苍梧晚报的教育周刊等等报刊和一些杂志上发表,学生作文兴趣就更浓了,这样也可带动激发其它孩子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渴望创新的心理品质。
二、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1.多读、多看、多记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准确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多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多看即多观察,它是人们发现问题和创造发明的首要步骤。提醒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教他们学会评价、鉴赏,尽可能多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参观游览。多记即把自己平时读的、看的分门别类地作摘记,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积累材料。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学习、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2.多动手,勤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材料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指导学生作文要用范文引路,可采取仿写的方式进行训练。仿写,可以进行段的仿写,也可以从全文的布局某篇上进行仿写,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仿写,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不断进行着创新。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蝉,幡然迁之,”说的就是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考虑,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小学生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那么在同一命题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文章呢?
1.审题审出新意
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范围、体裁,领悟题目蕴含的新意。如以《我难忘的一课》为题,绝大多数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首先想到就是在学校某个老师上的一节课如何生动,富有启发意义,所以难忘。当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课”所包含的内涵后,学生明白了“一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时,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原来“一课”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给你所上的一节课,你的爸爸、妈妈或生活中如何一个人给予你的教育或经历的有特殊意义的事给你的启迪,均可算作一节难忘的“课”。
2.立意突出创意
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确定正确、新颖、富有新意的中心,使作文蕴含一定的创新成分,从而显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新颖性,灵活性。如《小草的启示》可以这样立意:小草虽弱小,但生命力旺盛;虽然平凡,但十分伟大;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适者生存;斩草除根,防患未然,等等。要使自己写出的文章不落俗套,就必须确定富有新意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去选择最能体现中心的较有新意的素材,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启发想象,诱发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的想象来实现的。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时我特意安排这样的训练题目:选一两篇文章,抽出它的结尾,让学生根据前文去想象,续写结尾。或者就利用课文中的篇目进行训练。如《揠苗助长》一文的结尾是“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我们可根据课文结尾,启发学生沿着一定思路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结局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然后以“儿子回家后”为题写一个片段。
2.利用图画,诗文,发展想象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篇看图学文、老师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看图学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画有限的画面内容,去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作文训练《悄悄话》这幅图上,画着一个穿着棉袄,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的小女孩,对着正在院子里编竹篮的爷爷的耳朵说悄悄话。画面内容非常简单,一句话可以概括,但要把它写成一篇作文,就要根据前面提供的有限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补充、丰富、完善画面内容,从图画上把握环境、背景,从人物各自的身份去分析,观察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古诗文利用得好,也和图画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类似的想象作文,不仅有利于更深层次理解图画、诗文的内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