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学“写”,探索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并培养写作的兴趣,阅读课要从习作的角度解读文本,提供习作的要素;要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渗透习作的要诀;要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揣摩习作的角度。由“阅读”学“写作”,教师为学生铺设了有效习作的路径,让他们的写作有最真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由读学写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如何在习作起点上,化难为易,让学生有法可依,并培养习作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唯有“读进去”,才能“写出来”。因此,笔者以为,应依托于教材,从习作的角度解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习作有最真的“源头活水”。
  一、解读单元文本,提炼习作要素
  作文难在哪儿?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其次难在无法可依,再者难在无言可“琢”。学生背诵的语句不可谓不多,可是精当妥帖的语言难以呈现。这与阅读课没有从习作的角度整体解读文本,阅读与习作“分两条腿走路”有密切的关系。
  (一)基于单元,梳理文本共性
  教材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排。因此,解读文本往往从主题切入,但光围绕主题(内容),就会脱离语用,还应从写法角度切入。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从习作的角度进行整体解读,可以发现它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1)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心灵。四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内容不同,但都鲜活有趣。文中生动真实的描述,易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2)围绕一点,写清生活场景。场景感是记事作文的生命。每篇课文都是围绕某一特点,把当时的生活场景写清楚的。(3)对象明确,画面清新可感。如《爬天都峰》一文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山的;《槐乡的孩子》具体描写了收获槐米时男孩和女孩的不同行为。这就是表达的秘密——写作有了清晰的对象。
  (二)基于年段,提炼习作重点
  如何把以上的共性转化为课堂实践,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习作的养料?教师还需要依据年段特点加以审视。结合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重点如下:(1)观察生活,眼中有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中段要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抓住了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写作。正因为眼中有特点,观察才有了落脚点。(2)依据特点,举例说清楚。习作的视角被打开,描写的着力点也随之明确了。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为了说明民族小学课堂的安静,作者抓住了窗外动物的动作和神情;《槐乡的孩子》中,为说明槐乡孩子的勤劳,作者抓住了男孩女孩采摘槐米时的动作。(3)选择对象,构段有方法。三年级正是学生学写片段的最佳时期。单元中的四篇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构段范例,都写了两方面的内容,而且互不交叉,平行推进。这样的由读到写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
  二、依托阅读主题,渗透习作要诀
  提炼了教材文本的习作核心要素后,教师还要将它们自然地融入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学生获得写作密钥。
  (一)随文积累,丰厚素材库存
  三年级学生还不会整合与提炼,会让许多精彩的生活场景从身边滑过。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依托阅读主题观照生活,那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就能真正为其所用。仍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习作重点和方法经过整体解读,教师已了然于胸,于是在教学完《我们的民族小学》之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记录表(见下表)。
  此表可帮助学生时时观察生活,记录内容,自觉积累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支持。
  (二)梳理比较,提供习作支架
  整体回顾单元,发现文本的习作共性,能解决学生“无法可依”的问题。如上完《金色的草地》后,教师让学生对比讨论该文第二自然段与《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三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生:我发现《金色的草地》第二自然段写哥哥、弟弟玩得很开心。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你们觉得是哪一句?
  生:“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师:真好,为了说明快乐,先写了——
  生:先写了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样子,再写了弟弟假装打哈欠……
  师:那和《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二自然段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生:《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围绕“安静”,先写同学们的表现,再写动物们的表现。它们都是围绕一个特点把事情写清楚的。
  ……
  再如学了《爬天都峰》和《槐乡的孩子》后,学生通过梳理比较,发现两者写法上的秘妙,即描写某一个活动时,把活动对象分开来写,并由此掌握了文本的构段方式。在之后的语文課上,教师带领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让学生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及时运用这一方法。
  三、学习语言表达,揣摩习作角度
  (一)合理想象,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境,然后追问,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当时作者身在何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还原文本的场景,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片段。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很有特点。读第三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自然段抓住了海参、大龙虾、珊瑚来进行描写。
  生:作者是抓住了这些事物的特点来写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描写珊瑚时,抓住了形状;描写海参时,抓住了动作;描写大龙虾时,抓住了披甲。
  师:原来作者就是通过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把它们介绍清楚的。我们也来抓住特点读一读。
  ……
  师:同学们,你们猜,作者在哪里呢?这些是凭空想象的吗?
  生:他就在海底,他的眼前有许多的海底动物。
  生:他一定在海底世界,正在认真观察,觉得海参最有趣,大龙虾最威武,珊瑚最美丽。
  此时,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习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场景感,当站在某一个角度观察事物时,就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特点写清楚。许多课文教学时都可以做这样的猜测,这也可看作是一种“移情”策略。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中,在体会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模仿语段,自由表达
  阅读学生的习作,教师有时发现他们缺少精当的语言运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在阅读课上内化作者的语言。因此,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迁移运用写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表达。仍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
  师:海底的鱼儿真多,作者抓住了鱼儿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写清楚了。请你们拿起笔来圈出描写鱼儿特点的词。
  (生交流,发现鱼儿各部位的不同特点)
  师:富饶的西沙群岛还是鸟的天下。你们此时就站在海岛上,你的眼前有成千上万只鸟,最吸引你的是哪一种鸟的哪一部位呢?
  教师在学生展开想象之后,出示鸟儿的各种图片,让他们尝试运用书本上介绍鱼的语言来介绍鸟。此时,学生的语言非常丰富,因为他们的表达有了依托,精当的语言也就自然地流淌而出了。
  总之,由“阅读”学“写作”,为学生铺设了有效习作的路径,使习作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少萍.见证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名课 名主张[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325600)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复学的成功推进,教学秩序全面恢复。反观疫情期间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颇有思量,广大体育教师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断探索,努力与收获并存,“互联网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如何将线下成功的经验与线上资源科学融合,并找到新的契合点,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挑战。本文以水平三《肩肘倒立》“二度设计”为例,将教材处理、教法设计、学练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二度设计”,重构推进,力图做
来去欧洲二十年,往返最多的国家是德意志( Ger-many),起降最多的机场是法兰克福(Frankfurt)。掰着手指算,前后已是十好几次。有专程前往,也有转程过境。有几回执意走条新航线,转程航班调来换去,到头还是上了飞法兰克福的航班。  除了一次,是从哥本哈根( Copenhagen)乘渡海列车到汉堡(Hamburg),其余在德的行程,全都囿于莱茵河( Rhine)流域。在这条古堡林立的河谷,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就非常重视弘扬主旋律与创作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倡导社会主义正统价值取向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但在实际创作中符合这种理论要求的作品不是太多。本文将在这种文学背景下谈论张新安长篇小说《巨岩碎涛》(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主题思想与叙事方式,揭示这部作品在主旋律文学创作格局中的特点及新变。  主旋律:张新安的身份意识表达  《巨岩碎涛》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小说讲述
席勒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的确,对这三种时间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感受。  前几天,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帖子,讨论你选择与过去、现在、未来哪段时间对话。过去像一面真实的镜子,清楚地照射出自己的行为;而现在,又是那么直接、现实、清晰。于是我选择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人”字的笔画极其简单,仅一撇一捺。但在芸芸众生里,人却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人追求事业
这半年多里,每天早上的上学路上,我总会迎面遇到那个男人。  他戴着眼镜,抿着嘴唇,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四十岁左右,高瘦,两腿像竹竿一样细;有时穿着休闲运动服,有时穿西装。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察哈尔路上,他要去哪儿?他要干什么?  我看不透他。  我从来没见他笑过。他总是板着脸,手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摆动,像登山时走在下坡道的人,看起来惬意又干练。我曾猜想,他是不是在晨练?  
问:认定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答: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确定教学内容是个关键性问题,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的理念以后,将文本与教学内容过多割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对同一篇课文作出不同的解读,在教法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用”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整篇课文初读只读上两三分钟就叫停,立即转入精读“你喜
三种水果,孩子不宜多吃  ●小雯  柿子——遇酸成胃结石  柿子,皮薄色鲜,味道甜美,是孩子非常爱吃的水果。柿子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维生素C及钙、磷、铁及多种胶质物。如果孩子肺热咳嗽或大便干燥,吃些柿子则有助于改善症状。但是,若是经常在餐前大量吃柿子,柿子里含有的大量柿胶酚、单宁和胶质,在胃内遇酸后就会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块儿。若硬块儿小,可随大便排出;若硬块儿较大,就无法排出,只能停留在胃
连续几场小雨,成都的冬日悄然来临,没有任何预兆。随着白昼渐短、寒风萧瑟,昔日缤纷的秋色一下子变得只剩下黑、白、灰三种色彩。似乎这冬日单调的阴冷,要将人们带入惆怅、孤独和悲哀的境地,让人渴望见到一种勃勃生机。  周末的午后,总有令人惊喜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暖洋洋地照在屋内,而窗外是蓝天白云。每逢此时,成都人绝不会放过晒太阳的机会。走出家门,我诧异于单调冬日那一抹突兀的金黄。一排排银杏树安静地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觉得很不可思议吧?其实,写作文和解数学题一样,一道题往往可以有多种不同解法,适合自己“脑回路”的才是最佳方法。而对于像我这种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孩子来说,出去玩便是写作的最佳法宝。  就拿我那篇《鱼疗真好玩》来说吧,它就是纯粹从“玩”的经历中得来的。去年暑假的一个早晨,我和妈妈去敬亭山后山晨跑,我们在山脚下发现了一个水库。因为天气炎热,很多人在水库里游泳。看到这一幕,我便央求
摘 要:教材就是一根标杆,虽然标杆的长度没有改变,但随着太阳的移动,标杆的投影始终在产生长短不一的变化。这正如体育与健康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各地区、人群、气候、基础等因素产生浮动性的标准,而教学内容一定会伴随着教学标准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方法、形式和要求。本研究从两堂体育课案例出发,反思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指出:只有找到适合所教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