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围绕特定目标和特定内容按一定规律展开的对话。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对话可分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对话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对话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对话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同行探讨。
一、 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
着眼课堂教学的总体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个关键的环境因素,而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永远是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角色定位准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体现,对话中的主体范围最大化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们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合作者”的理解把握,以及“首席”的含义把握,目前还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有必要做些微观思考。整堂课上出现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经历讲话只不过是用来诠释老师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吗?其实学生已经淡化为附庸的地位,老师并不是合作者,而是主导者;不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是对话中的首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话,学生不能充分展开讨论,也缺少自我的知识方法建构过程,整堂课很难习得什么有用的方法与经验。如能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与困惑来讨论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巧妙点拨,相信学生更感兴趣,更能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与方法。教师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不能总是拿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约束学生的实践,无论如何,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技巧的合理运用
课堂教学对话的展开,得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实現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教师就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一方面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在课前备课中要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对话中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回答的指向性,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下结论,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参与思考,让全班同学在个别思考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归纳、总结。
使教学对话主体范围最大化的教师问题技巧策略有:追问——把个别同学的思考结果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向其他同学,促使其他同学一起思考,这样不仅能使这个问题探讨深入,而且探讨会更加广泛;巧问——让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形成碰撞,从而引导更多的同学思考与对话;重问——让其他同学重复某位同学的回答,能使学生养成聆听他人讲话的习惯,从而使教学对话能在班级所有同学中展开;反问——通过老师的反问,学生在回答中不断形成新问题,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对话与交流。
三、留白艺术的大胆使用
“留白”是绘画艺术里的术语,意为画家给欣赏者留出视觉的空白并由后者根据意境的内在规定性而拓展为想象力翩飞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留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充足的信任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包括:(1)思维留白,即教师应自觉摒弃使学习者被动接受某种固化思想价值这种变相强迫的“布道”,给他们留足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尽情遐想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产生丰富多彩、个性烂漫的“内部言语”。(2)时间留白,即把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被教师挪用的本属于学习者所有的语用时间再归还后者,使之获得充分的时间长度,供学习者在内部言语的基础上习得某种知识或方法,获得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艺术。
教学留白艺术,早就为人所论及,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或是迫于教学进度,或是教师观念诸问题,课堂教学仍然是匆匆忙忙,未曾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未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也有一种情况是课堂教学对话开展得热热闹闹,但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未能跟上众人的步伐,这时候,留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把时间和思维留给学生,教学对话的主体——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考,或是与文本对话,或是与自己对话,也可以与其他学生对话。当一个问题众人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时,不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当一个问题提出时,不妨给所有学生时间认真思考;当一部分学生并未跟上众人的节奏时,不妨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即使是一堂课结束时,也可留一定的时间来给所有人总结和提高。大胆留白,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组织。
四、小组讨论的规范组织
小组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初引入教学中时,被大墨使用:事无巨细,问题无大小,都喜欢用一个讨论的形式来解决,似乎一用小组讨论,就有了新课程的味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细究起来,小组讨论多是流于形式,于是人们又对“小组讨论”这种形式避而远之。从以前逢上课必用小组讨论到现在上课不用小组讨论,这两种极端的做法,正是不理解小组讨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而引起的。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运用的场合是个人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运用的基础是先有学生的个人思考再有小组讨论;运用的规范是设一个小组长作为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每位同学发言,并记录发言同学的学习情况,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运用的另一个条件是教师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为后面的点拨总结作铺垫。有了学生的个人思考,接着再有小组讨论与探讨,再有全班的交流与分享,老师的点拨与总结,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以为,不必避讳“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而应该科学客观地对待“小组讨论”。规范地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能保证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几条,仅是使教学对话主体范围最大化的几条策略,尚有更多的方法与策略,需要老师们加以归纳与总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能在教学中追求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就一定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同行探讨。
一、 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
着眼课堂教学的总体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个关键的环境因素,而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永远是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角色定位准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体现,对话中的主体范围最大化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们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合作者”的理解把握,以及“首席”的含义把握,目前还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有必要做些微观思考。整堂课上出现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经历讲话只不过是用来诠释老师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吗?其实学生已经淡化为附庸的地位,老师并不是合作者,而是主导者;不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是对话中的首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话,学生不能充分展开讨论,也缺少自我的知识方法建构过程,整堂课很难习得什么有用的方法与经验。如能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与困惑来讨论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巧妙点拨,相信学生更感兴趣,更能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与方法。教师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不能总是拿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约束学生的实践,无论如何,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技巧的合理运用
课堂教学对话的展开,得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实現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教师就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一方面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在课前备课中要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对话中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回答的指向性,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下结论,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参与思考,让全班同学在个别思考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归纳、总结。
使教学对话主体范围最大化的教师问题技巧策略有:追问——把个别同学的思考结果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向其他同学,促使其他同学一起思考,这样不仅能使这个问题探讨深入,而且探讨会更加广泛;巧问——让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形成碰撞,从而引导更多的同学思考与对话;重问——让其他同学重复某位同学的回答,能使学生养成聆听他人讲话的习惯,从而使教学对话能在班级所有同学中展开;反问——通过老师的反问,学生在回答中不断形成新问题,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对话与交流。
三、留白艺术的大胆使用
“留白”是绘画艺术里的术语,意为画家给欣赏者留出视觉的空白并由后者根据意境的内在规定性而拓展为想象力翩飞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留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充足的信任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包括:(1)思维留白,即教师应自觉摒弃使学习者被动接受某种固化思想价值这种变相强迫的“布道”,给他们留足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尽情遐想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产生丰富多彩、个性烂漫的“内部言语”。(2)时间留白,即把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被教师挪用的本属于学习者所有的语用时间再归还后者,使之获得充分的时间长度,供学习者在内部言语的基础上习得某种知识或方法,获得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艺术。
教学留白艺术,早就为人所论及,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或是迫于教学进度,或是教师观念诸问题,课堂教学仍然是匆匆忙忙,未曾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未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也有一种情况是课堂教学对话开展得热热闹闹,但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未能跟上众人的步伐,这时候,留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把时间和思维留给学生,教学对话的主体——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考,或是与文本对话,或是与自己对话,也可以与其他学生对话。当一个问题众人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时,不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当一个问题提出时,不妨给所有学生时间认真思考;当一部分学生并未跟上众人的节奏时,不妨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即使是一堂课结束时,也可留一定的时间来给所有人总结和提高。大胆留白,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组织。
四、小组讨论的规范组织
小组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初引入教学中时,被大墨使用:事无巨细,问题无大小,都喜欢用一个讨论的形式来解决,似乎一用小组讨论,就有了新课程的味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细究起来,小组讨论多是流于形式,于是人们又对“小组讨论”这种形式避而远之。从以前逢上课必用小组讨论到现在上课不用小组讨论,这两种极端的做法,正是不理解小组讨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而引起的。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运用的场合是个人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运用的基础是先有学生的个人思考再有小组讨论;运用的规范是设一个小组长作为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每位同学发言,并记录发言同学的学习情况,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运用的另一个条件是教师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为后面的点拨总结作铺垫。有了学生的个人思考,接着再有小组讨论与探讨,再有全班的交流与分享,老师的点拨与总结,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以为,不必避讳“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而应该科学客观地对待“小组讨论”。规范地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能保证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几条,仅是使教学对话主体范围最大化的几条策略,尚有更多的方法与策略,需要老师们加以归纳与总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能在教学中追求教学对话主体范围的最大化,就一定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