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习惯,往往影响孩子终生。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和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会让学生预习某某课。但是,拿起数学书,孩子们有方法进行预习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预习,因为预习这项任务往往不好通过检查来评判结果。第二种是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全看一遍,但要问讲的什么内容,却完全不知道。第三种是全学完,就是在接到预习的任务后,家长就给孩子逐题讲解,让孩子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做。但是,真的是每一个家长都了解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吗?很多问题老师都不能一下子弄清楚,家长就更困难了,如果建立了错误的认识,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不管是这三种现象中的哪一种,都让老师布置的预习成了一句空话。归根结底,原因是学生不会预习。我们应该将预习看成一种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我把数学的预习总结成找信息、提问题、做例题、画标记、写习题这五个步骤,教学生怎么去预习。
一、找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就是重视情境的创设,基本上都采用情境+问题串的方式进行编排。情境图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常常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课堂上,也是把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发现信息的阶段往往时间很短。不同的学生,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找到数学信息而汇报已经开始的情况。所以在预习阶段,可以告诉学生先从观察主题图入手,看看发现了什么样的数学信息,然后记录下来。这样,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更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二、提问题
在发现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后,要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往往比他们在课堂上提问效果更好。因为课堂上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经常是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问题来,问题就已经被别的同学回答出来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也就习惯了听别人的答案,自己却不去思考。课堂上思考又有很多干扰的因素,很多学生在听到前面的同学回答问题后,就顺着人家的思路走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而预习就很好地调和了这个矛盾。在预习阶段来试着提出问题,学生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也能更加自主地思考。所以,在指导预习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在获取信息后提出数学问题来,进而试试能不能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来。
三、做例题
对于学生来说,预习中的理解,与通过老师讲解而得到的理解相比,印象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個性,是对知识的第一手理解。所以,在预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先阅读问题串中的例题。如果遇到重要的语句、定义,建议多读两遍,再用笔画一画其中的关键点。数学知识间是具有前后联系的,往往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旧知或者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例题,看看能不能理解,能不能通过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那种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如果发现相关的旧知识记不清了,还能促使他们自主去进行复习,进一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然,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要告诉学生,预习并不是去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需要操作的内容时,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需要进行推导的就尝试推导一下,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四、画标记
预习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重点听一听,如果还不明白,课后可以就这部分知识向老师提问。这样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对于知识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做标记也能在复习中发挥作用。当学生在复习的时候,看到自己在预习中留下的标记,也能够提醒注意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写习题
通过预习得到的知识是不是正确的,能不能应用?可以通过做做课后练习题来试试。学生带着自己预习的收获来完成课后相关的习题,看看自己的预习中得到的认识,应用到别的问题上是不是一样可以,从而映证出知识是否正确。学生完成练习还能够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回顾整个预习的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知识上是存在差异的。预习,给了有差异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我们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孩子们享受每一次数学学习的过程,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预习,因为预习这项任务往往不好通过检查来评判结果。第二种是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全看一遍,但要问讲的什么内容,却完全不知道。第三种是全学完,就是在接到预习的任务后,家长就给孩子逐题讲解,让孩子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做。但是,真的是每一个家长都了解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吗?很多问题老师都不能一下子弄清楚,家长就更困难了,如果建立了错误的认识,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不管是这三种现象中的哪一种,都让老师布置的预习成了一句空话。归根结底,原因是学生不会预习。我们应该将预习看成一种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我把数学的预习总结成找信息、提问题、做例题、画标记、写习题这五个步骤,教学生怎么去预习。
一、找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就是重视情境的创设,基本上都采用情境+问题串的方式进行编排。情境图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常常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课堂上,也是把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发现信息的阶段往往时间很短。不同的学生,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找到数学信息而汇报已经开始的情况。所以在预习阶段,可以告诉学生先从观察主题图入手,看看发现了什么样的数学信息,然后记录下来。这样,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更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二、提问题
在发现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后,要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往往比他们在课堂上提问效果更好。因为课堂上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经常是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问题来,问题就已经被别的同学回答出来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也就习惯了听别人的答案,自己却不去思考。课堂上思考又有很多干扰的因素,很多学生在听到前面的同学回答问题后,就顺着人家的思路走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而预习就很好地调和了这个矛盾。在预习阶段来试着提出问题,学生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也能更加自主地思考。所以,在指导预习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在获取信息后提出数学问题来,进而试试能不能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来。
三、做例题
对于学生来说,预习中的理解,与通过老师讲解而得到的理解相比,印象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個性,是对知识的第一手理解。所以,在预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先阅读问题串中的例题。如果遇到重要的语句、定义,建议多读两遍,再用笔画一画其中的关键点。数学知识间是具有前后联系的,往往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旧知或者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例题,看看能不能理解,能不能通过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那种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如果发现相关的旧知识记不清了,还能促使他们自主去进行复习,进一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然,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要告诉学生,预习并不是去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需要操作的内容时,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需要进行推导的就尝试推导一下,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四、画标记
预习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重点听一听,如果还不明白,课后可以就这部分知识向老师提问。这样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对于知识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做标记也能在复习中发挥作用。当学生在复习的时候,看到自己在预习中留下的标记,也能够提醒注意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写习题
通过预习得到的知识是不是正确的,能不能应用?可以通过做做课后练习题来试试。学生带着自己预习的收获来完成课后相关的习题,看看自己的预习中得到的认识,应用到别的问题上是不是一样可以,从而映证出知识是否正确。学生完成练习还能够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回顾整个预习的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知识上是存在差异的。预习,给了有差异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我们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孩子们享受每一次数学学习的过程,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