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预习方法指导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h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习惯,往往影响孩子终生。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和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会让学生预习某某课。但是,拿起数学书,孩子们有方法进行预习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不预习,因为预习这项任务往往不好通过检查来评判结果。第二种是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全看一遍,但要问讲的什么内容,却完全不知道。第三种是全学完,就是在接到预习的任务后,家长就给孩子逐题讲解,让孩子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做。但是,真的是每一个家长都了解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吗?很多问题老师都不能一下子弄清楚,家长就更困难了,如果建立了错误的认识,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不管是这三种现象中的哪一种,都让老师布置的预习成了一句空话。归根结底,原因是学生不会预习。我们应该将预习看成一种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我把数学的预习总结成找信息、提问题、做例题、画标记、写习题这五个步骤,教学生怎么去预习。
  一、找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特点就是重视情境的创设,基本上都采用情境+问题串的方式进行编排。情境图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常常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课堂上,也是把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发现信息的阶段往往时间很短。不同的学生,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少学生还没有找到数学信息而汇报已经开始的情况。所以在预习阶段,可以告诉学生先从观察主题图入手,看看发现了什么样的数学信息,然后记录下来。这样,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更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二、提问题
  在发现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后,要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往往比他们在课堂上提问效果更好。因为课堂上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经常是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问题来,问题就已经被别的同学回答出来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也就习惯了听别人的答案,自己却不去思考。课堂上思考又有很多干扰的因素,很多学生在听到前面的同学回答问题后,就顺着人家的思路走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而预习就很好地调和了这个矛盾。在预习阶段来试着提出问题,学生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也能更加自主地思考。所以,在指导预习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在获取信息后提出数学问题来,进而试试能不能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来。
  三、做例题
  对于学生来说,预习中的理解,与通过老师讲解而得到的理解相比,印象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個性,是对知识的第一手理解。所以,在预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先阅读问题串中的例题。如果遇到重要的语句、定义,建议多读两遍,再用笔画一画其中的关键点。数学知识间是具有前后联系的,往往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旧知或者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例题,看看能不能理解,能不能通过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那种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如果发现相关的旧知识记不清了,还能促使他们自主去进行复习,进一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然,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要告诉学生,预习并不是去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需要操作的内容时,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需要进行推导的就尝试推导一下,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四、画标记
  预习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重点听一听,如果还不明白,课后可以就这部分知识向老师提问。这样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对于知识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做标记也能在复习中发挥作用。当学生在复习的时候,看到自己在预习中留下的标记,也能够提醒注意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写习题
  通过预习得到的知识是不是正确的,能不能应用?可以通过做做课后练习题来试试。学生带着自己预习的收获来完成课后相关的习题,看看自己的预习中得到的认识,应用到别的问题上是不是一样可以,从而映证出知识是否正确。学生完成练习还能够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回顾整个预习的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知识上是存在差异的。预习,给了有差异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我们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孩子们享受每一次数学学习的过程,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其他文献
导读  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广泛,灵活多变,它以其丰富的手部变化、鲜明的表情达意功能,生动形象地演绎着抽象的数学内涵,为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创造良好条件。手势语的恰当合理使用,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在兵多将广的苏派小数名师之中,青年教师张齐华以其鲜明的教学特色被赞誉为“数学王子”。他有怎样的个人魅力?如何吸引众多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如何
期刊
导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体系的一门重要科目,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为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学科建设,2018年4月20日至21日,“赣渝沪深”四地初中语文学科建设观摩与研讨会在江西省上饶县举办,会议围绕初中散文、文言文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教什么”等问题展开研讨。此次会议关注了语文学科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受到了参会教师、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2018年4月20日至21日,由江西
期刊
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应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主要为文本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的核心指向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近日,笔者观看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余老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板块式的教学思路,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使语文学习的本体性内容得到极
期刊
课前交流,多见于初次上课或“借班上课”,即教师在上课前通过与学生进行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达到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悦的心态进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笔者观察许多小学语文名家的教学案例,发现他们无一不重视对这个环节的思考,无一不重视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有自己独到的精彩。笔者细细思考,加以归纳,发现他们大多
期刊
一、《卖油翁》二次教学的背景  (一)共同备课与第一次教学  根据象山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安排,本学期笔者承担了《卖油翁》研讨课的任务。《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小说的教学内容大致有: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在上课之前,赣南师范大学的王从华博士带着语文教研组共同备课,根据这篇文本的体式特征和七(6)班的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点是“无他,惟手熟尔”和“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为
期刊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我来比画你来猜——这个游戏同学们都不陌生吧?  (邀请四个学生分别上台前表演“一瘸一拐、金鸡独立、掩耳盗铃、抓耳挠腮”四组词语)  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大家来说说这个游戏的难度在哪里?  生:不能说话,只能靠动作来比画。  师:我们要让动作来说话,动作也被称作“无声的语言”。有时一个简单动作能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
期刊
《蓝蓝的威尼斯》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江山多娇”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景物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这为游记散文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但是,根据《新课标》要提高初中生精读能力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执教者牢牢扣住题目中“蓝蓝的”这一形容词,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威尼斯“蓝”在哪里?威尼斯的“蓝”仅仅是颜色的“蓝”吗?我们该怎样
期刊
为了给青年教师打造成才通道,给优秀教师提供展示舞台,不少学校都选择同课异构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容否定,此活动能帮助教师潜心教研,打开思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许多时候,同课异构却流于形式,只是为异构而异构。如何真正构出亮点,构出精彩,提升自我呢?其实,同课异构
期刊
让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记录的是史金霞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一个人的成长史。  作为一名教师,史金霞的成长历程很值得今天的教师们品味和深思。  由于家境困顿,史金霞的学历起点不高,但这并未阻碍她读书学习、思考、实践,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加上极高的悟性,让从教不足一年的她就取得了县高中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的第一名。 
期刊
好情境的预设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才思的施展,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活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从而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提供支撑,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沃土。  一、倒置教材,复原生活型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数学教学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具体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