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积翠园藏画珍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翠园是陈英、金岚夫妇居所之名,也是作为书画收藏家的他们的斋号。他们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前辈。
  出于对民族书画艺术的热爱,他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收藏历程,并与许多鉴定家、书画家交朋友。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们不顾风险,暗中尽力抢救书画文物,将全部积蓄用于收藏。从60年代到90年代,积翠园收藏的古今书画,无论数量、质量都已十分可观,他们也成了书画收藏大家。
  1997年,陈英、金岚夫妇全家将书画收藏的大部分捐献福建省,建立了积翠园艺术馆。陈英夫妇说,这是把来自人民的东西还给人民。这是何等崇高的情怀啊!他们同时又将国家奖励资金及捐余藏品,设立积翠园基金会,充作继续收藏文物和培养相关人才之用。
  今夏,笔者在京得以拜读基金会所存部分画作珍品,收获良多,感触殊深,兹略述如下。杨季衡《碧炉春满图》是一件罕见之作。图中古朴的铜瓶插满盛放的白梅,笔致厚而道,气象古而新,显出宋人之手。无作者本款。晚明大鉴藏家张孝思(则之)有题图上,定为杨季衡作。后又历经笪重光、王文治、戴植(培之)诸名家藏鉴。收入积翠园后,又请徐邦达、启功两先生过目,邦达师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当可确定为真迹。
  杨季衡为杨无咎(1097~1169)侄,画梅亦师法无咎。赵子固梅竹谱中说他喜作富贵铺叙,失却村野门风。该说正与此图有合,不过,瓶中之梅与杨无咎《四梅花卷》中之梅仍多有相似。有似有不似,正是杨氏叔侄间的异同与差距。
  “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常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启功先生的题句,便是对于这件画史罕见图画的赞辞。
  仇英《溪山楼阁图》,图无款印,有乾隆帝七玺。金城旧藏,并题签日:“御府内藏元人院画工笔山水精品,拱北重装。”(拱北即金城)可见其时定为元人院画。入积翠园后,请邦达师鉴阅,认为“全是明仇实父(英)格辙”“上左方旧有抢损数小字痕迹,意必曾为妄人增题宋或元人姓名,又为有识者刮去之耶?至今仍无一字一印,此亦仇氏画中习见。”先生之意是定为仇英所作了。
  笔者赞成此说。关于画家落款,宋人大都不署,或藏之于树根石隙,元人有落有不落。仇英多署穷款,或仅钤印,而被画商去款印改为宋元画者,并不少见。南京博物院所藏仇英《松溪横笛》一图,亦全无款印,而被公认为真迹的。该图与此画有似处,略加放纵而已。正反映了仇氏工致与稍有放纵的两种画风。
  文征明《竞秀争流图卷》,长近七尺的细笔青绿山水卷。写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极妍尽妙,可谓“细文”的代表作。文氏青绿山水,脱胎于董源,上溯大小李将军,又兼取赵伯驹兄弟与赵孟诸家之长,是文氏艺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卷尾文氏自题中可知,斯图为子传所作。子传姓陆,名师道(1517~?),亦吴门名士,师事文征明,工诗、古文及书画。“一卷俄经十二年,秀岩流壑始依然。”此卷文氏画了12年,嘉靖戊申(1548年)八月完成时,他已78岁了。卷前引首为其自作篆书“竞秀争流”四字,卷后先后有文嘉(文征明次子)、法良(清咸丰年间文士,姓瓜尔佳氏。此图曾为其所藏。)、启功、谢稚柳、张伯驹诸家鉴题,评论皆甚精到,足以证其真而精也!
  佚名《竹溪六逸图》,左上端有隶书“竹溪六逸”四字,是明人书风。字左显有割挖痕迹,作者名款原必在其处,挖款的目的与前仇英图一样,也是拟添写宋元人名款的。细密谨严中具自然生动之趣。人物形象奇特别致且多取浑圆形状,衣纹亦圆劲而自具规则。竹林用双钩填色,水纹取细钩密划,远处山坡类于细笔文征明,鼠足小点加青绿敷色。章法、笔墨都无懈可击,是一件优秀的明代佳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呢?笔者以为必是李士达。无论人物形态特征,衣纹钩描法则,还是竹石、溪山的风格方法,都与李氏相合拍。上海博物馆藏有李士达《竹林七贤图卷》,也是绢本青绿,作于万历丙辰(1616年),应是李氏较晚年的作品,比之此幅显得粗率了。然而,人物形态、竹林画法、坡石皴点,无不与此一致,尤其是两图中的湖石假山,更如出一辙。由此推断,《竹溪七逸图》当为李士达较早时期(或四十岁上下)的精心之作。邦达师早在1994年跋中,就指出:“大为明李士达风规,比之仇实父仅次一肩耳!”评价不可谓不高。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笔间有荒率意,可借用倪瓒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之。画中情趣,全从不经意中生出,这才是真正的文人山水画,是董其昌的亲笔之作。邦达师戏赞曰:“造化何之拘,笔到风雨快。千载仰黄痴,翻身能作怪。”妙哉!
  蓝瑛《兰竹石卷》。蓝瑛以山水著称,为浙派后劲。其花鸟、兰竹亦别具风韵。此卷长两丈六尺余,丛兰野竹参差于山石溪流间,又为清风吹拂,香气透出,沁人肺腑。款署七十三,古稀老者能有如此方挺劲练之笔,实非易也!
  龚贤《匡庐瀑布图》并行书长歌诗塘,诗、书、画三绝集于一体。诗画皆作庐山,其意深幽,其境高远。山峦重叠,期间林木郁茂,屋合错落,瀑流有声,烟云浮荡……劲钩重点外,作者用心于皴、擦、染、积多遍而成,这就是龚氏最具特色的“前无古人”的“积墨法”。那苍苍茫茫,似枯还润,含烟罩雾般的墨韵,具有无穷的诱人魅力。
  恽寿平《梅石图》,作者自云“临扬补之”,邦达师认为“直宜作后身看耳”。扬、恽相一致的是清雅绝尘,是气骨风神的相通。而这抽象的神韵,全靠笔墨生出。笔并不繁而意繁,似柔而挺,似劲而文,严谨的不能增减,却透着随意、洒落和清逸。邦达师与启功先生的赞语,是并不过份的!
  王晕《采菱图》,此图作者自谓仿王晋卿,其实大多石谷自家笔墨。其时作者年已83岁,所谓临仿,亦借题借境而已。画右上端长题中,分析了王晋卿的画法,说到沈周抚本的精到,又录了新艳的沈诗,颇可一读。石谷画,章法、笔法皆极精熟,即在晚年也能做到无懈可击。此图即可见一斑。
  王原祁《仿黄公望拟董源夏山笔意图》,53岁作。重峦林木,清润丰厚,与黄公望可谓形趣皆合,而与其晚岁苍莽老辣之风却多所不同了。一个画家一生的画风是会变化的,这才是中年王原祁的真笔。
  华喦《松鹤图》,丈高巨幛,作群鹤聚于古松顽石,或栖于高枝,或立于树根,或低首觅食,或引项而鸣……作者恣肆挥洒,笔致清逸生动,其时年已七十,可见精力不衰,真大不易也!
  郑燮《竹石图》,祝寿之图,取华封三祝之意,又刻意增一峰,添二竹,为其添岁增寿也!也因此画幅较寻常丰满,枝叶也较寻常茂密了。中国文人画多以物喻人,如梅、兰、菊、竹比为四君子,此其清雅的一面。又有以谐音作替代象征的,大略属于世俗的一面了。扬州八怪对于画史的贡献,在于把文人画“还俗”,此即一例。
  罗聘《罗汉图》,写竹间罗汉,面貌奇古,衣纹颤掣,与其师金农神肖,而金氏晚岁作又多由罗聘代笔,故金、罗实为一体也!罗聘人物、花草、山水俱妙,是扬州八怪中的高手。此图双钩竹枝竹叶,在墨石的衬托下,显得古秀雅洁、生机勃勃,与坐于蒲团的线描罗汉相呼应,相协调。即此一端,便可见其匠心。
  积翠园佳品甚多,以上所述仅古画之一小部分。其现代部分,大多为名家作客其家时即席挥毫之作,或专程携赠之品,其真实性可知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戊子重阳于金陵爱莲居
其他文献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各种工艺门类发展迅速,其中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宫廷和民间均十分繁盛。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负责皇家御用掐丝珐琅器的制作,这里集中了来自广东等地的珐琅工匠,制作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乾隆皇帝不仅勤于治国政务,而且艺术造诣深厚,对工艺美术有着全面的爱好。他与其父雍正皇帝重画珐琅而轻掐丝珐琅不同,对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十
期刊
论到明代绘画,可借用明代浙江鄞县人屠隆在《画笺》中的一句话作为开场:“明兴,丹青可宋可元,与之并驾驰驱者,何啻数百家,而吴中居其大半。即尽诸方之烨然者,不及也。”苏州,是战国时期吴国的故都,历史上称之为“吴门”。由于历史的缘由,环境的养成,这里向来不乏优秀人物。单就绘画家来说,简直就是这里的一个“胜景”。如南朝时的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杨惠之、张璪、滕昌祐,殆至明清之际,这里更仿佛成了画家的天堂,
期刊
说起鼻烟壶,我不算陌生,几十年前在由京城下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后,就在蒙古包内看到老牧民吸鼻烟,又相互交换鼻烟壶吸闻,以示友好。后来,我至京城雍和宫供职,又看到老僧人手持的鼻烟壶,虽然多为现代制作的工艺品,有的甚至以小塑料瓶贮之,但那风俗没有变。僧合内,闲暇时,但见老僧轻轻打开小瓶盖儿,倒一点儿于左手指肚上,并麻利地抹在鼻孔处。我感觉那气味醇厚、辛辣,有骨麝香味儿,据说有明目、提神的功效。  追溯
期刊
不期而至的调整    在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下,秋拍,乃至艺术品拍卖前景如何?  上半年,艺术品市场“牛市依旧”。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汇聚成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头9个月蒸发了27万亿美元。在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曾经在各国“攻城略地”的五大投资银行悉数被金融风暴吞噬,15家银行倒闭,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地美、国际集团等机构;全球唯一上市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股价10月中旬下探至8.58美元,相当于52周内最
期刊
无雪的初冬,遭遇寒潮袭击的北京,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瑟瑟北风中,街上尽是行色匆匆之人,唯有躲进温暖的屋里,“与世隔绝”,香茶一碗,看书写字,似乎才能不睬寒潮的侵扰。孰料,自然的寒潮是可以躲避的,但报刊文字上的“寒潮”却令人无可遁逃,且“寒”到心里。  《新京报》2008年11月23日“文化新闻·综合”版载:“今年秋拍溥心畲只有两张是真品,齐白石大多数为假,收藏家揭黑,称中国书画伪作当道”。看
期刊
南博珍藏书画的收购经历和藏品特色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原是有一些书画收藏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政府全部带到台湾去了,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今天南京博物院四万多件书画藏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收集起来的。其中,对南博书画收藏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曾昭燠院长。她深知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立足根本。在她主政期间,对历代书画征集工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她是考古专家,对传世书画鉴定
期刊
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明代的书法是一个尴尬的时代。它不像元代,有一个赵孟頫做领军人物,倡导复古,继起及追随者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势力,打着“复古”的旗帜,以一种简捷便当的方法,躲避了宋初意气风发的个性表现,直接“晋唐”。这既给元代书坛提供了宽敞的表现空间,又能开一代风气,甚至还能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定下了基调。而明人则不同,明代没有一个能称之为绝对的代表人物,所有的代表人物仅是以地区为势力范围的书家群体中的
期刊
近日,故宫博物院位于文华殿的新陶瓷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陶瓷馆共展出427件套(441件)文物,辅以大量介绍相关知识的图片和从窑址采集的部分宋代主要窑口的瓷片标本。与以往陶瓷馆相比,新馆展示内容作了较大充实和改进,将距今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期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充分吸取迄今为止国内外在中国古
期刊
永乐青花盘拍场上各式皆有,高价成交的有尺寸不等的圆口、棱口、折沿盘等。2007年香港佳士得1376.75万港币拍出的葡萄纹菱口盘价格最高,直径44厘米,具有浓郁的阿拉伯艺术风格,12瓣菱花口外壁绘灵芝、牡丹、菊花等折枝花卉,阿拉伯地区的博物馆收藏有类似瓷器,市场上也曾成交过几件。圆口盘则以2003年该公司春拍924.775万港币拍出的绶鸟荔枝纹大盘为代表,直径达59.5厘米。  此时新创烧的青花折
期刊
明清两朝正处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两座高峰之间,在宋元时期至清代的五百余年中,虽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特别是清代晚期画坛已孕育了一场绘画艺术革命的嬗变,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发展的二百多年,仍不能称之为在宋元时期与近现代时期之间的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明代的绘画艺术,尤其是官方倡导的主流绘画艺术,在对前朝艺术成就继承中,逐渐从崇尚古人绘画艺术走向了机械模仿古人绘画艺术的误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