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翠园是陈英、金岚夫妇居所之名,也是作为书画收藏家的他们的斋号。他们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前辈。
出于对民族书画艺术的热爱,他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收藏历程,并与许多鉴定家、书画家交朋友。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们不顾风险,暗中尽力抢救书画文物,将全部积蓄用于收藏。从60年代到90年代,积翠园收藏的古今书画,无论数量、质量都已十分可观,他们也成了书画收藏大家。
1997年,陈英、金岚夫妇全家将书画收藏的大部分捐献福建省,建立了积翠园艺术馆。陈英夫妇说,这是把来自人民的东西还给人民。这是何等崇高的情怀啊!他们同时又将国家奖励资金及捐余藏品,设立积翠园基金会,充作继续收藏文物和培养相关人才之用。
今夏,笔者在京得以拜读基金会所存部分画作珍品,收获良多,感触殊深,兹略述如下。杨季衡《碧炉春满图》是一件罕见之作。图中古朴的铜瓶插满盛放的白梅,笔致厚而道,气象古而新,显出宋人之手。无作者本款。晚明大鉴藏家张孝思(则之)有题图上,定为杨季衡作。后又历经笪重光、王文治、戴植(培之)诸名家藏鉴。收入积翠园后,又请徐邦达、启功两先生过目,邦达师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当可确定为真迹。
杨季衡为杨无咎(1097~1169)侄,画梅亦师法无咎。赵子固梅竹谱中说他喜作富贵铺叙,失却村野门风。该说正与此图有合,不过,瓶中之梅与杨无咎《四梅花卷》中之梅仍多有相似。有似有不似,正是杨氏叔侄间的异同与差距。
“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常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启功先生的题句,便是对于这件画史罕见图画的赞辞。
仇英《溪山楼阁图》,图无款印,有乾隆帝七玺。金城旧藏,并题签日:“御府内藏元人院画工笔山水精品,拱北重装。”(拱北即金城)可见其时定为元人院画。入积翠园后,请邦达师鉴阅,认为“全是明仇实父(英)格辙”“上左方旧有抢损数小字痕迹,意必曾为妄人增题宋或元人姓名,又为有识者刮去之耶?至今仍无一字一印,此亦仇氏画中习见。”先生之意是定为仇英所作了。
笔者赞成此说。关于画家落款,宋人大都不署,或藏之于树根石隙,元人有落有不落。仇英多署穷款,或仅钤印,而被画商去款印改为宋元画者,并不少见。南京博物院所藏仇英《松溪横笛》一图,亦全无款印,而被公认为真迹的。该图与此画有似处,略加放纵而已。正反映了仇氏工致与稍有放纵的两种画风。
文征明《竞秀争流图卷》,长近七尺的细笔青绿山水卷。写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极妍尽妙,可谓“细文”的代表作。文氏青绿山水,脱胎于董源,上溯大小李将军,又兼取赵伯驹兄弟与赵孟诸家之长,是文氏艺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卷尾文氏自题中可知,斯图为子传所作。子传姓陆,名师道(1517~?),亦吴门名士,师事文征明,工诗、古文及书画。“一卷俄经十二年,秀岩流壑始依然。”此卷文氏画了12年,嘉靖戊申(1548年)八月完成时,他已78岁了。卷前引首为其自作篆书“竞秀争流”四字,卷后先后有文嘉(文征明次子)、法良(清咸丰年间文士,姓瓜尔佳氏。此图曾为其所藏。)、启功、谢稚柳、张伯驹诸家鉴题,评论皆甚精到,足以证其真而精也!
佚名《竹溪六逸图》,左上端有隶书“竹溪六逸”四字,是明人书风。字左显有割挖痕迹,作者名款原必在其处,挖款的目的与前仇英图一样,也是拟添写宋元人名款的。细密谨严中具自然生动之趣。人物形象奇特别致且多取浑圆形状,衣纹亦圆劲而自具规则。竹林用双钩填色,水纹取细钩密划,远处山坡类于细笔文征明,鼠足小点加青绿敷色。章法、笔墨都无懈可击,是一件优秀的明代佳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呢?笔者以为必是李士达。无论人物形态特征,衣纹钩描法则,还是竹石、溪山的风格方法,都与李氏相合拍。上海博物馆藏有李士达《竹林七贤图卷》,也是绢本青绿,作于万历丙辰(1616年),应是李氏较晚年的作品,比之此幅显得粗率了。然而,人物形态、竹林画法、坡石皴点,无不与此一致,尤其是两图中的湖石假山,更如出一辙。由此推断,《竹溪七逸图》当为李士达较早时期(或四十岁上下)的精心之作。邦达师早在1994年跋中,就指出:“大为明李士达风规,比之仇实父仅次一肩耳!”评价不可谓不高。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笔间有荒率意,可借用倪瓒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之。画中情趣,全从不经意中生出,这才是真正的文人山水画,是董其昌的亲笔之作。邦达师戏赞曰:“造化何之拘,笔到风雨快。千载仰黄痴,翻身能作怪。”妙哉!
蓝瑛《兰竹石卷》。蓝瑛以山水著称,为浙派后劲。其花鸟、兰竹亦别具风韵。此卷长两丈六尺余,丛兰野竹参差于山石溪流间,又为清风吹拂,香气透出,沁人肺腑。款署七十三,古稀老者能有如此方挺劲练之笔,实非易也!
龚贤《匡庐瀑布图》并行书长歌诗塘,诗、书、画三绝集于一体。诗画皆作庐山,其意深幽,其境高远。山峦重叠,期间林木郁茂,屋合错落,瀑流有声,烟云浮荡……劲钩重点外,作者用心于皴、擦、染、积多遍而成,这就是龚氏最具特色的“前无古人”的“积墨法”。那苍苍茫茫,似枯还润,含烟罩雾般的墨韵,具有无穷的诱人魅力。
恽寿平《梅石图》,作者自云“临扬补之”,邦达师认为“直宜作后身看耳”。扬、恽相一致的是清雅绝尘,是气骨风神的相通。而这抽象的神韵,全靠笔墨生出。笔并不繁而意繁,似柔而挺,似劲而文,严谨的不能增减,却透着随意、洒落和清逸。邦达师与启功先生的赞语,是并不过份的!
王晕《采菱图》,此图作者自谓仿王晋卿,其实大多石谷自家笔墨。其时作者年已83岁,所谓临仿,亦借题借境而已。画右上端长题中,分析了王晋卿的画法,说到沈周抚本的精到,又录了新艳的沈诗,颇可一读。石谷画,章法、笔法皆极精熟,即在晚年也能做到无懈可击。此图即可见一斑。
王原祁《仿黄公望拟董源夏山笔意图》,53岁作。重峦林木,清润丰厚,与黄公望可谓形趣皆合,而与其晚岁苍莽老辣之风却多所不同了。一个画家一生的画风是会变化的,这才是中年王原祁的真笔。
华喦《松鹤图》,丈高巨幛,作群鹤聚于古松顽石,或栖于高枝,或立于树根,或低首觅食,或引项而鸣……作者恣肆挥洒,笔致清逸生动,其时年已七十,可见精力不衰,真大不易也!
郑燮《竹石图》,祝寿之图,取华封三祝之意,又刻意增一峰,添二竹,为其添岁增寿也!也因此画幅较寻常丰满,枝叶也较寻常茂密了。中国文人画多以物喻人,如梅、兰、菊、竹比为四君子,此其清雅的一面。又有以谐音作替代象征的,大略属于世俗的一面了。扬州八怪对于画史的贡献,在于把文人画“还俗”,此即一例。
罗聘《罗汉图》,写竹间罗汉,面貌奇古,衣纹颤掣,与其师金农神肖,而金氏晚岁作又多由罗聘代笔,故金、罗实为一体也!罗聘人物、花草、山水俱妙,是扬州八怪中的高手。此图双钩竹枝竹叶,在墨石的衬托下,显得古秀雅洁、生机勃勃,与坐于蒲团的线描罗汉相呼应,相协调。即此一端,便可见其匠心。
积翠园佳品甚多,以上所述仅古画之一小部分。其现代部分,大多为名家作客其家时即席挥毫之作,或专程携赠之品,其真实性可知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戊子重阳于金陵爱莲居
出于对民族书画艺术的热爱,他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收藏历程,并与许多鉴定家、书画家交朋友。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们不顾风险,暗中尽力抢救书画文物,将全部积蓄用于收藏。从60年代到90年代,积翠园收藏的古今书画,无论数量、质量都已十分可观,他们也成了书画收藏大家。
1997年,陈英、金岚夫妇全家将书画收藏的大部分捐献福建省,建立了积翠园艺术馆。陈英夫妇说,这是把来自人民的东西还给人民。这是何等崇高的情怀啊!他们同时又将国家奖励资金及捐余藏品,设立积翠园基金会,充作继续收藏文物和培养相关人才之用。
今夏,笔者在京得以拜读基金会所存部分画作珍品,收获良多,感触殊深,兹略述如下。杨季衡《碧炉春满图》是一件罕见之作。图中古朴的铜瓶插满盛放的白梅,笔致厚而道,气象古而新,显出宋人之手。无作者本款。晚明大鉴藏家张孝思(则之)有题图上,定为杨季衡作。后又历经笪重光、王文治、戴植(培之)诸名家藏鉴。收入积翠园后,又请徐邦达、启功两先生过目,邦达师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当可确定为真迹。
杨季衡为杨无咎(1097~1169)侄,画梅亦师法无咎。赵子固梅竹谱中说他喜作富贵铺叙,失却村野门风。该说正与此图有合,不过,瓶中之梅与杨无咎《四梅花卷》中之梅仍多有相似。有似有不似,正是杨氏叔侄间的异同与差距。
“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常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启功先生的题句,便是对于这件画史罕见图画的赞辞。
仇英《溪山楼阁图》,图无款印,有乾隆帝七玺。金城旧藏,并题签日:“御府内藏元人院画工笔山水精品,拱北重装。”(拱北即金城)可见其时定为元人院画。入积翠园后,请邦达师鉴阅,认为“全是明仇实父(英)格辙”“上左方旧有抢损数小字痕迹,意必曾为妄人增题宋或元人姓名,又为有识者刮去之耶?至今仍无一字一印,此亦仇氏画中习见。”先生之意是定为仇英所作了。
笔者赞成此说。关于画家落款,宋人大都不署,或藏之于树根石隙,元人有落有不落。仇英多署穷款,或仅钤印,而被画商去款印改为宋元画者,并不少见。南京博物院所藏仇英《松溪横笛》一图,亦全无款印,而被公认为真迹的。该图与此画有似处,略加放纵而已。正反映了仇氏工致与稍有放纵的两种画风。
文征明《竞秀争流图卷》,长近七尺的细笔青绿山水卷。写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极妍尽妙,可谓“细文”的代表作。文氏青绿山水,脱胎于董源,上溯大小李将军,又兼取赵伯驹兄弟与赵孟诸家之长,是文氏艺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卷尾文氏自题中可知,斯图为子传所作。子传姓陆,名师道(1517~?),亦吴门名士,师事文征明,工诗、古文及书画。“一卷俄经十二年,秀岩流壑始依然。”此卷文氏画了12年,嘉靖戊申(1548年)八月完成时,他已78岁了。卷前引首为其自作篆书“竞秀争流”四字,卷后先后有文嘉(文征明次子)、法良(清咸丰年间文士,姓瓜尔佳氏。此图曾为其所藏。)、启功、谢稚柳、张伯驹诸家鉴题,评论皆甚精到,足以证其真而精也!
佚名《竹溪六逸图》,左上端有隶书“竹溪六逸”四字,是明人书风。字左显有割挖痕迹,作者名款原必在其处,挖款的目的与前仇英图一样,也是拟添写宋元人名款的。细密谨严中具自然生动之趣。人物形象奇特别致且多取浑圆形状,衣纹亦圆劲而自具规则。竹林用双钩填色,水纹取细钩密划,远处山坡类于细笔文征明,鼠足小点加青绿敷色。章法、笔墨都无懈可击,是一件优秀的明代佳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呢?笔者以为必是李士达。无论人物形态特征,衣纹钩描法则,还是竹石、溪山的风格方法,都与李氏相合拍。上海博物馆藏有李士达《竹林七贤图卷》,也是绢本青绿,作于万历丙辰(1616年),应是李氏较晚年的作品,比之此幅显得粗率了。然而,人物形态、竹林画法、坡石皴点,无不与此一致,尤其是两图中的湖石假山,更如出一辙。由此推断,《竹溪七逸图》当为李士达较早时期(或四十岁上下)的精心之作。邦达师早在1994年跋中,就指出:“大为明李士达风规,比之仇实父仅次一肩耳!”评价不可谓不高。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笔间有荒率意,可借用倪瓒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之。画中情趣,全从不经意中生出,这才是真正的文人山水画,是董其昌的亲笔之作。邦达师戏赞曰:“造化何之拘,笔到风雨快。千载仰黄痴,翻身能作怪。”妙哉!
蓝瑛《兰竹石卷》。蓝瑛以山水著称,为浙派后劲。其花鸟、兰竹亦别具风韵。此卷长两丈六尺余,丛兰野竹参差于山石溪流间,又为清风吹拂,香气透出,沁人肺腑。款署七十三,古稀老者能有如此方挺劲练之笔,实非易也!
龚贤《匡庐瀑布图》并行书长歌诗塘,诗、书、画三绝集于一体。诗画皆作庐山,其意深幽,其境高远。山峦重叠,期间林木郁茂,屋合错落,瀑流有声,烟云浮荡……劲钩重点外,作者用心于皴、擦、染、积多遍而成,这就是龚氏最具特色的“前无古人”的“积墨法”。那苍苍茫茫,似枯还润,含烟罩雾般的墨韵,具有无穷的诱人魅力。
恽寿平《梅石图》,作者自云“临扬补之”,邦达师认为“直宜作后身看耳”。扬、恽相一致的是清雅绝尘,是气骨风神的相通。而这抽象的神韵,全靠笔墨生出。笔并不繁而意繁,似柔而挺,似劲而文,严谨的不能增减,却透着随意、洒落和清逸。邦达师与启功先生的赞语,是并不过份的!
王晕《采菱图》,此图作者自谓仿王晋卿,其实大多石谷自家笔墨。其时作者年已83岁,所谓临仿,亦借题借境而已。画右上端长题中,分析了王晋卿的画法,说到沈周抚本的精到,又录了新艳的沈诗,颇可一读。石谷画,章法、笔法皆极精熟,即在晚年也能做到无懈可击。此图即可见一斑。
王原祁《仿黄公望拟董源夏山笔意图》,53岁作。重峦林木,清润丰厚,与黄公望可谓形趣皆合,而与其晚岁苍莽老辣之风却多所不同了。一个画家一生的画风是会变化的,这才是中年王原祁的真笔。
华喦《松鹤图》,丈高巨幛,作群鹤聚于古松顽石,或栖于高枝,或立于树根,或低首觅食,或引项而鸣……作者恣肆挥洒,笔致清逸生动,其时年已七十,可见精力不衰,真大不易也!
郑燮《竹石图》,祝寿之图,取华封三祝之意,又刻意增一峰,添二竹,为其添岁增寿也!也因此画幅较寻常丰满,枝叶也较寻常茂密了。中国文人画多以物喻人,如梅、兰、菊、竹比为四君子,此其清雅的一面。又有以谐音作替代象征的,大略属于世俗的一面了。扬州八怪对于画史的贡献,在于把文人画“还俗”,此即一例。
罗聘《罗汉图》,写竹间罗汉,面貌奇古,衣纹颤掣,与其师金农神肖,而金氏晚岁作又多由罗聘代笔,故金、罗实为一体也!罗聘人物、花草、山水俱妙,是扬州八怪中的高手。此图双钩竹枝竹叶,在墨石的衬托下,显得古秀雅洁、生机勃勃,与坐于蒲团的线描罗汉相呼应,相协调。即此一端,便可见其匠心。
积翠园佳品甚多,以上所述仅古画之一小部分。其现代部分,大多为名家作客其家时即席挥毫之作,或专程携赠之品,其真实性可知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戊子重阳于金陵爱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