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人才的竞争是这个问题的主题,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院校教育应如何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本文从加强创造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造教育 人才
Strength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Li Kunzhi
【Abstract】Competition is one inescapable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competition to the talen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roblem. The talent who are educated and cultivated must be the one with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f the college education want to bear this noble holy task better, how should th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at problem st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极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那么,院校教育将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未雨绸缪,大力加强创造教育,着眼培养创新人才。
所谓创造教育,普遍的提法是以培养创新欲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以系统的、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的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在短期内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应试教育的某些要求不好兼顾,所以一直是讲起来“重要”,教起来“不要”,处于应试教育的从属地位。只有创造教育培养的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当前,为了有力推动创造教育的开展,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育人环境。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并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教师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思维。
育人环境最主导的趋势就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在推进现代化教学法中必须紧紧把握信息资源开放性的特征,提高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率,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为辅助形成的完整的创新活动体系。这些转变,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不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添加,而是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
2.转换教学方式,注重思维训练。从目前形势看,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注重外在的形式或形式的表面化。老师只考虑如何教,在形式上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或将讲台当成自己渲泄个人观点的场地,而根本上没有注重到学员如何学、怎样接受、能否真正学到知识。为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强以下重要的实践环节:
2.1 要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长期民主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思维发散性和敏捷性的培养。可以打破学员的思维定势,克服按照基本程序组织指挥的限制,能较好的锻炼学员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引导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不拘于常规,力求新颖而不落俗套。由于创新活动径直与人的发散思维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可能多诱导并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2.2 加强收敛性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收敛思维的产生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针对普遍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可通过引导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演绎,帮助克服单抓知识点的片面现象,从而真正吃透书本,在总体上把握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把握书本知识的主干和支干,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思维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们都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3.改变教育评价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积极设法建立一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适应创造教育要求的具有动态性的教育评价模式。就教育评价的内容来看,至少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如对知识掌握的量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考核;二是创造力的考核,如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的考核以及想象力的考核等。如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撰写或创作有新意的文艺作品、发现社会或自然界中尚未被揭示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在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的评价上,我们不能像要求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学艺术家那样去进行评判,而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或独创,多数表现为他们自己想出的解决难题的办法或策略,尽管在我们老师看来可能一点也不新颖,且无太大价值,但对于他们已是完全的创新,已是非常的不易,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总之,只有改变原来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创造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才会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真正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著.《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叶奕乾、孔克勤主编.《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创造教育 人才
Strength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Li Kunzhi
【Abstract】Competition is one inescapable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competition to the talen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roblem. The talent who are educated and cultivated must be the one with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f the college education want to bear this noble holy task better, how should th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at problem st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极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那么,院校教育将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未雨绸缪,大力加强创造教育,着眼培养创新人才。
所谓创造教育,普遍的提法是以培养创新欲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以系统的、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的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在短期内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应试教育的某些要求不好兼顾,所以一直是讲起来“重要”,教起来“不要”,处于应试教育的从属地位。只有创造教育培养的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当前,为了有力推动创造教育的开展,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育人环境。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并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教师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思维。
育人环境最主导的趋势就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在推进现代化教学法中必须紧紧把握信息资源开放性的特征,提高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率,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为辅助形成的完整的创新活动体系。这些转变,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不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添加,而是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
2.转换教学方式,注重思维训练。从目前形势看,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注重外在的形式或形式的表面化。老师只考虑如何教,在形式上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或将讲台当成自己渲泄个人观点的场地,而根本上没有注重到学员如何学、怎样接受、能否真正学到知识。为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强以下重要的实践环节:
2.1 要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长期民主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思维发散性和敏捷性的培养。可以打破学员的思维定势,克服按照基本程序组织指挥的限制,能较好的锻炼学员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引导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不拘于常规,力求新颖而不落俗套。由于创新活动径直与人的发散思维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可能多诱导并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2.2 加强收敛性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收敛思维的产生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针对普遍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可通过引导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演绎,帮助克服单抓知识点的片面现象,从而真正吃透书本,在总体上把握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把握书本知识的主干和支干,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思维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们都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3.改变教育评价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积极设法建立一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适应创造教育要求的具有动态性的教育评价模式。就教育评价的内容来看,至少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如对知识掌握的量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考核;二是创造力的考核,如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的考核以及想象力的考核等。如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撰写或创作有新意的文艺作品、发现社会或自然界中尚未被揭示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在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的评价上,我们不能像要求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学艺术家那样去进行评判,而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或独创,多数表现为他们自己想出的解决难题的办法或策略,尽管在我们老师看来可能一点也不新颖,且无太大价值,但对于他们已是完全的创新,已是非常的不易,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总之,只有改变原来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创造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才会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真正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著.《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叶奕乾、孔克勤主编.《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